..续本文上一页是身业清净,说好话就是口业清净。大家不要误解,以为说好话就是拍马屁,讲一些恭维话,处处不得罪人,这叫老好人,也叫“乡愿”。孔子批评这种人说“乡愿,德之贼也”。如果我们是非不清,别人无论干什么都说好,有错误不去指正,那我们就是道德当中的败坏者,是贼。说好话是要从利益他人的角度出发,去说一些事情,话说出去不管是好听还是难听,要对大家都有帮助。但我们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不粗口、也不恶语伤人,教育孩子也不能一味地打骂。即使是指出对方的错误,也要说柔和语,这才叫好话,才能做到“口无恶说,身无恶行,心不谄曲,三业清净”。这是最基本的修行,所以我们要发愿做到。
五、依报安隐愿
在处安隐,无诸障难,窃盗劫贼,王法牢狱,枷杖钩锁,刀枪箭槊,猛兽毒虫,堕峰溺水,火烧风飘,雷惊霹雳,树折岩颓,堂崩栋朽,挝打怖畏,趁逐围绕,执捉系缚,加诬毁谤,横注钩牵,凡诸难事,一切不受,恶鬼飞灾,天行毒疬,邪魔魍魉,若河若海,崇山穹岳,居止树神,凡是灵祗,闻我名者,见我形者,发菩提心,悉相覆护,不相侵恼,昼夜安隐,无诸惊惧。
外在环境在佛教里称为依报环境或者依报。这些内容在文字上我们都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希望所有世间的灾难都远离我们,所有想恼害众生的人都能受到我的感化,发起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发展的中国,依报环境非常好,实是机会难得,一定要珍惜这一生的时间来好好修行。特别是年轻人,生活环境非常安稳,除了要上班,自己能支配的时间非常多,前面讲的这些灾难啊、麻烦啊,我们都没有,那我们就已经实现了暇满人生的这个愿望,依报安隐这个修行条件也俱足了。此外,修行还要一个好的身体,身体就是正报,所以我们也要发起正报康强的愿望。
六、正报康强愿
四大康强,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心无乱想,不有昏滞,不生断见,不著空有,远离诸相,信奉能仁,不执己见,悟解明了,生生修习,正慧坚固,不被魔摄,大命终时,安然快乐,舍身受身,无有怨对,一切众生,同为善友。
身体就是我们正报的环境,修行需要有一个良好健康的身体,否则天天被病魔所困,我们就无法静心修道。四大是地水火风,是我们身体组成的元素,所以用四大表示身体。康就是健康,没有病痛。强就是强壮,堪受大法,如果不康强,修行就很难与法相应。
比如打坐,要求能坐一、两个小时,体弱多病的人就坐不住,腰酸背痛得受不了;拜佛呢,别说一百拜、一千拜了,磕上几个头,就全身疼痛,第二天就躺在床上不起来了,修行就中断了,那我们怎么能上路呢?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最怕中断的。所以我们身体要好,六根要净,没有很多乱的想法,就不会牵扯很多精力,我们才能用心办道。
六根清净,不染六尘,这句话很不容易做到。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与六尘相对产生六识,这是我们色身的功能。如果六根与六尘只是产生意识,不生烦恼,这对于凡夫来讲就是六根清净、不染六尘了。那六根不净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六根被六尘染污了,比如我们眼睛对色尘,耳朵对声尘……看到好看的,听到好听的,我们就总想去得到、去追求,得到了会很开心,得不到就会难过。结果我们六根对六尘就不只是产生了识,还产生了烦恼,给生命附加了额外的东西,就是染污了。六根被六尘所转、所染污、所勾结,变得不清净了,看到、听到、想到的东西都让我们烦恼,有时高兴、有时痛苦,有时还会很疯狂,这样的心就不安了。
所以六根和六尘不勾结为净,六根清净,心就会很安。可是身体好的人,往往容易六根不净,因为精力很旺盛,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想去试试。可是六根被污染后,就很容易上瘾,再加上现在娱乐事业很发达,就搞得大家都没有时间修行了。
现在社会上很多地方,都表现为“生活贵族化,思想贫民化”。身体很好,家里还有保姆,自己什么活儿也不用做,这不是过去贵族才有的生活吗?应该说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不少提高,这本来是值得高兴的事情,可是呢,这些新时代的“贵族”思想上却不“贵”,反而俗得很。闲下来了不知道能干什么,天天就去打打麻将、逛逛商场、聊聊天、讲讲是非,高雅一点的去旅旅游、健健身。如果让他多学些文化知识、提高些思想水平,做些真正有利于自己、有利于社会的事情,他却不想去做,因为不敢承担。每天过得很麻木、很糊涂,他却觉得随大流走挺好。这种状态令人堪忧,也令人无奈。
其实还不要说全社会,就是大家依报、正报具备的,有条件修行的人都能承担起来,付出一份努力的话,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就指日可待了。那样我们不但会振兴中国,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很好地匹配起来,还会给世界上所有的众生带来安心和幸福,这不正是我们梦想中的桃花源吗?
所以永嘉大师就要我们发愿,要心无乱想,不有昏滞。浑浑噩噩就是昏滞,烦烦恼恼就是乱想,我们不要“浑浑噩噩度春秋,烦烦恼恼几时休”地混日子,一天到晚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们还要不生断见,不著空有。外道邪见共有六十二种,其中最根本的两大邪见就是常见和断见,所以这里用断见来代表一切外道邪见。佛法讲“常是一边,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于中道”。我们如果想修行佛法,必须要了解常见、断见的错误,不着空有。空就是断,有就是常,都属于边见,而佛法是中道正见,所以我们要离开边见,才能行于中道。
那什么叫常见呢?比如有人说灵魂是不死的,人死了以后还会再转生为人,永远都是人,这就是常见。它把轮回的这个“我执”当作实有的、永恒的体了,所以也叫有见。断见就是认为人死如灯灭,根本没有轮回之说,人死了以后,灵魂也就随之而灭,所做的一切业也消失了,什么都没有了,认为这个就是“空”了。其实这并不是佛教讲的空,而是邪见里的断见、空见。佛教的空是“中道正见”,非空非有,即空即有,非常奥妙,随着大家修学和理解的深入,我们会在以后的篇幅里进行重点介绍。
远离诸相,不着在相上。《金刚经》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比如拜佛时,心不着在佛的相上;诵经也不着在经的相上;有人干坏事,我们也不要著在干坏事的相上。如果我们能此时此刻,当时当处不着一切相,远离诸相,就是行于中道,这是我们身心完全健康的表现。信奉能仁,能仁是佛陀释迦牟尼,释迦是“能仁”之意,牟尼是“寂默”之意。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圣人,能仁寂默。
不执己见,不要固执己见,执着自己的看法。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除非我们证得了阿罗汉以上,才算有正知正见了,否则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看法是最正确的,然后和别人辩论不休,互相之间不能包容。
其实只要是凡夫,就不可能完全理解佛意。就算我们读了几本佛经,依据圣言量,佛怎么说我们也怎么说,那也只能在对方能接受的情况下,去指出对方明确的错误,请他改善过来。这是可以的,但是不宜争论,因为争论就意味着他不信服你,双方都没有正知见,只能徒增怀疑和诽谤,至少是浪费时间,所以我们不要拿佛法去争论。
悟解明了,生生修习,明白佛法之后,要抓紧时间修行。证到了就真明白了,根本不用争,自然就正慧坚固,不被魔摄,一切邪说都干扰不了我们,所以无有怨对,一切众生,同为善友,心量完全打开,怨亲平等。一切就是所有的含灵,也包括苍蝇蚊子哦,所以我们不要再打它们了,你如果发起菩提心的时候,那真是怨亲都是善友,没有丝毫区别。
比如蚊子,我们睡觉时,常常睡得很死、很贪睡,那就障碍修行了,可是有蚊子我们就睡不死了,蚊子一叫或者咬你一下,你就要知道它在叫我起来用功呢,这样你对它还有恼恨吗?完全没有。这个时候你就是在正念里安住了,就能体会到一切众生,同为善友,没有一个仇怨,全是好朋友,这是佛法能让我们安心的地方。
七、闻法出家愿
所生之处,值佛闻法,童真出家,为僧和合,身身之服,不离袈裟,食食之器,不乖盂钵,道心坚固,不生骄慢,敬重三宝,常修梵行,亲近明师,随善知识,深信正法,勤行六度,读诵大乘,行道礼拜,妙味香花,音声赞呗,灯烛台观,山海林泉,空中平地,世间所有,微尘已上,悉持供养,合集功德,回助菩提,思惟了义,志乐闲静,清素寂默,不爱喧扰,不乐群居,常好独处,一切无求,专心定慧,六通具足,化度众生,随心所愿,自在无碍,万行成就,精妙无穷,正直圆明,志成佛道。
“出家”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出世俗家,我出家时就觉得出家太好了,非常羡慕出家人的生活,不想再过世俗的生活,就“辞亲出家”,当和尚了,这是身出家;还有一层是出烦恼家、出生死家,这是真出家,比如罗汉,罗汉多好啊,生死轮回都没有了。所以我成为出家人后,又羡慕起真出家的罗汉了,于是就好好用功修行,希望自己也能解脱生死,这也叫心出家。
羡慕出家人就是生起了出离心,出离心是发起菩提心的根本,我们总觉得菩提心发不起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出离心不够的缘故,舍弃不了那个世俗家、烦恼家,那还如何能出得了家呢?如果我们能看清世俗生活中的五欲六尘像洪流一样,让我们生生世世淹没在烦恼和痛苦是非当中,无法躲避,无依无靠,非常辛苦,那我们就发愿舍弃世俗的享受,脱离红尘,让生命更加清净、智慧、洒脱,这就是有了出离心,这就是我们走出轮回必须的动力,所以我们要发闻法出家愿。
这个闻法出家愿是有层次的,首先要身出家,所生之处,值佛闻法,童真出家,为僧和合。我们要发愿从小就出家,和永嘉大师一样,童真出家,这是一生的安排,以这样清净的环境来求解脱,成就自己生命的庄严。出家以后我们要为僧和合,在寺…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