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牛司尊者宿世惡口,感此余報,受天供養第一。不動尊者久住世間,應末世供,福田第一。黑光尊者爲佛使者,教化第一。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善容尊者壽命第一。無貧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此等常隨衆,本法身大士,示作聲聞,爲影響衆。今聞淨土攝受功德,得第一義悉檀之益,增道損生,自淨佛土,複名當機衆矣。
(丁)二菩薩衆
並諸菩薩摩诃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诃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菩薩摩诃薩,此雲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雙運,自他兼利之稱。佛爲法王,文殊紹佛家業,名法王子,菩薩衆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實智,不能證解淨土法門,故居初。彌勒當來成佛,現居等覺,以究竟嚴淨佛國爲要務,故次列。不休息者,曠劫修行不暫停故。常精進者,自利利他無疲倦故。此等深位菩薩,必皆求生淨土,以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親近供養衆僧,乃能速疾圓滿菩提故。
(丁)叁天人衆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衆俱。
釋提桓因,此雲能爲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色、無色無量諸天也。大衆俱,謂十方天人八部修羅人非人等無不與會,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通序竟。
(乙)二別序。發起序也。
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唱依正名字爲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衆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故不俟問,便自發起。如《梵網》下卷自唱位號雲我今盧舍那等,智者判作發起序,例可知也。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淨土法門,叁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無疑也。西方者,橫亘直西,標示現處也。十萬億者,千萬曰億,今積億至十萬也。佛土者,叁千大千世界,通爲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須彌山,東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鐵圍山所繞,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是極樂世界也。問:何故極樂在西方?答:此非善問。假使極樂在東,汝又問何故在東,豈非戲論。況自十一萬億佛土視之,又在東矣,何足致疑。有世界名曰極樂,序依報國土之名也。豎約叁際以辨時劫,橫約十方以定疆隅,故稱世界。極樂者,梵語須摩提,亦雲安養、安樂、清泰等,乃永離衆苦第一安隱之謂,如下廣釋。然佛土有四,各分淨穢。凡聖同居土,五濁重者穢,五濁輕者淨。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證入者穢,體空巧度證入者淨。實報無障礙土,次第叁觀證入者穢,一心叁觀證入者淨。常寂光土,分證者穢,究竟滿證者淨。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叁淨土也。有佛號阿彌陀,序正報教主之名也,翻譯如下廣釋。佛有叁身,各論單複。法身單,指所證理性。報身單,指能證功德智慧。化身單,指所現相好色像。法身複者,自性清淨法身,離垢妙極法身。報身複者,自受用報身,他受用報身。化身複者,示生化身,應現化身。又佛界化身,隨類化身。雖辨單複叁身,實非一非叁,而叁而一。不縱橫,不並別,離過絕非,不可思議。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複即報即法也。複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義:的標實境,令欣求故;誠語指示,令專一故;簡非幹城陽焰,非權現曲示,非緣影虛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權小故;圓彰性具,令深證故。今現在說法者,簡上依正二有,非過去已滅,未來未成,正應發願往生,親觐聽法,速成正覺也。複次二有現在,勸信序也;世界名極樂,勸願序也;佛號阿彌陀,勸持名妙行序也。複次阿彌序佛,說法序法,現在海會序僧。佛法僧同一實相,序體;從此起信願行,序宗;信願行成,必得往生見佛聞法,序用;唯一佛界爲所緣境,不雜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甲)二正宗分叁: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
信願持名,一經要旨。信願爲慧行,持名爲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爲前導,行行爲正修,如目足並運也。
(乙)初文爲二:初依報妙、二正報妙。(丙)初又二:初征釋、二廣釋。(丁)初又二:初征、二釋。(戊)今初。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爲極樂?
(戊)二釋又二:初約能受用釋、二約所受用釋。(己)今初。
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衆生是能受用人,等覺以還皆可名。今且約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樂雜。其實苦是苦苦,逼身心故。樂是壞苦,不久住故。非苦非樂是行苦,性遷流故。彼土永離叁苦,不同此土對苦之樂,乃名極樂。一往分別。同居五濁輕,無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遊行,天食天衣,諸善聚會等樂。方便體觀巧,無沈空滯寂之苦,但受遊戲神通等樂。實報心觀圓,無隔別不融之苦,但受無礙不思議樂。寂光究竟等,無法身滲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稱性圓滿究竟樂。然同居衆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圓淨四土,圓受諸樂也。複次極樂最勝,不在上叁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則十方同居,遜其殊特,下又可與此土較量。所以凡夫優入而從容,橫超而度越。佛說苦樂,意在于此。
(己)二約所受用釋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爲極樂。
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寶,表常、樂、我、淨四德。周匝圍繞者,佛菩薩等無量住處也。皆四寶則自功德深,周匝繞則他賢聖遍,此極樂真因緣也。此等莊嚴,同居淨土是增上善業所感,亦圓五品觀所感,以緣生勝妙五塵爲體;方便淨土是即空觀智所感,亦相似叁觀所感,以妙真谛無漏五塵爲體;實報淨土是妙假觀智所感,亦分證叁觀所感,以妙俗谛無盡五塵爲體;常寂光土是即中觀智所感,亦究竟叁觀所感,以妙中谛稱性五塵爲體。欲令易解,作此分別,實四土莊嚴,無非因緣所生法,無不即空假中。所以極樂同居淨境,真俗圓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問: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莊嚴?答: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理性具足莊嚴,方是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勝妙五塵,何異偏真法性。
(丁)二廣釋二:初別釋所受、二合釋能受所受。(戊)初又二:初釋生處、二結示佛力。(己)今初。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華,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上明住處,今明生處。寶池金銀等所成,不同此方土石也。八功德者:一、澄清,異此方渾濁;二、清冷,異寒熱;叁、甘美,異鹹淡劣味;四、輕軟,異沈重;五、潤澤,異縮腐褪色;六、安和,異急暴;七、除饑渴,異生冷;八、長養諸根,異損壞諸根,及沴戾增病沒溺等也。充滿其中,異枯竭泛濫。底純金沙,異汙泥。階道四寶,異磚石。陛級名階,坦途名道,重屋名樓,岑樓名閣。七寶樓閣,異此方土木丹青也。樓閣是住處,及法會處。但得寶池蓮胞開敷,便可登四岸,入法會,見佛聞法也。華輪者,輪王金輪大四十裏,且舉最小者言。若據《觀經》及《無量壽會》,大小實不可量,由同居淨土身相不等故也。青色名優缽羅,黃色名拘勿頭,赤色名缽頭摩,白色名芬陀利。由生身有光,故蓮胞亦有光。然極樂蓮華,光色無量,此亦略言耳。微妙香潔,略歎蓮華四德。質而非形曰微。無礙曰妙。非形則非塵,故潔也。蓮胞如此,生身可知。
(己)二結示佛力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明上住處生處種種莊嚴,皆是阿彌陀佛大願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故能遍嚴四種淨土,普攝十方叁世一切凡聖令往生也。複次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非當。此則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帶起衆生自心種種莊嚴。全佛即生,全他即自。故曰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又二: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次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己)初又二:初正明、二結示。(庚)今初。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樂是聲塵,地是色塵,華是色香二塵,食是味塵,盛華、散華、經行是觸塵,衆生五根對五塵可知。常作者,即六時也。黃金爲地者,七寶所嚴地界,體是黃金也。日分初、中、後,名晝叁時。夜分初、中、後,名夜叁時。故雲晝夜六時。然彼土依正各有光明,不假日月,安分晝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曼陀羅,此雲適意,又雲白華。衣祴,是盛華器。衆妙華,明非曼陀羅一種,應如妙經四華,表四因位。供養他方佛,表真因會趨極果,果德無不遍也。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意顯生極樂已,還供釋迦、彌勒,皆不難耳。若阿彌神力所加,何遠不到哉。食時,即清旦,故雲即以。明其神足不可思議,不離彼土,常遍十方,不假逾時回還也。此文顯極樂一聲、一塵、一刹那,乃至跨步彈指,悉與十方叁寶貫徹無礙。又顯在娑婆則濁重惡障,與極樂不隔而隔。生極樂則功德甚深,與娑婆隔而不隔也。飯食經行者,念食食至,不假安排。食畢缽去,不勞舉拭。但經行金地,華樂娛樂,任運進修而已。
(庚)二結示
舍利…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