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閉關
聖凱法師
閉關,又稱掩關,這個名詞和風氣在印度沒有,中國也是到元朝之後,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這種修行方式的記載。閉關可能淵源于西藏佛教的長期洞窟修煉,當喇嘛隨著蒙古王朝到了中國內地,閉關方式也日漸風行。《禅林象器箋》中說:“自入元,始有閉關之說。……自入明,乃有閉關學道之事。”
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定時的、定期的功課以及一定時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克期取證,專心修持某一法門,如果環境許可,確實需要,也可爲期一年、叁年,乃至六年、九年、數十年。但並不一定是單獨地個人修持。例如:釋迦時代的結夏安居,中國禅林的冬、夏兩季禅期,是集合許多人共同修行的。天臺宗祖師們編撰的忏法、儀軌,都是集合六、七人或數十人共同結壇而修的。在佛世時的結夏安居,也是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或于樹下,或于洞窟,或于自建的茅舍,或于居士家的空舍,是個別修行的。但那些都不是現在所說的閉關。
古代禅宗中流行一句話:“不破參,不住山;不開悟,不閉關。”可見對禅僧來說,必須等開悟後,才能有資格閉關。因爲閉關修行需要一定基礎,否則,閉上叁、五年,不是一無所成,便是因爲魔障,不能如期地完成原來的誓願。除禅宗之外,其他各宗派的研修者也常有閉關之舉。如淨土宗爲了念佛修行,閉淨土關;華嚴宗爲了修法界觀,讀誦《華嚴經》,閉華嚴關。在佛教中,有一種名爲“閉生死關”最爲感人,有些大修行人發大誓願,願于一生中了脫生死,所以令自己人生的最後幾年或十多年在閉關生活中度過,直到自己覺得有了生死的把握才出關;如果沒有把握,便誓不出關。
現在的叢林大寺院中,仍有一些修行僧在閉關修行,一般閉關的人有兩種目的:一者,爲了能集中精力閱讀大藏經;二者,能夠順利專修某一法門。所以,期限各不相同,有些數月,也有數年的。閉關者住的房子稱爲“關房”,一般都建在僻靜處,關房必須具備一定的生活條件,如有小陽臺能讓閉關者曬到太陽,內有廁所等等。在閉關期間,以不出關房爲原則。所以在關房外,必須有人護持飲食、醫藥等事,稱爲“護關”。
在寺院中,有人願意閉關修行,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所以要舉行很隆重的閉關儀式。寺院的僧人集中在大殿,維那師舉香贊,接著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叁稱,《大悲咒》叁遍,《心經》一遍,“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叁稱,唱觀音贊“菩薩號圓通”,關主(閉關的人)行十方禮,感謝大衆成就他的修行,祈求佛菩薩加持。接著,唱“觀音菩薩妙難酬”八句偈,大衆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每人拿一枝香,送“關主”到關房前。在關房前預設香桌,方丈和尚、關主拈香,接著敲引磬叁陣,方丈說法,說明閉關的重要意義,勸關主能珍惜這殊勝的因緣,在關中努力修行。說法後,和尚說“請”,關主進門時,回首禮謝大衆,叁拜關門,大衆回大殿念回向偈。
關主閉關結束時,寺院也舉行很隆重的儀式來祝賀,並且有很多信徒來供養關主。首先由客堂挂“啓關牌”通知大衆,大衆在聽到午梆後齊集大殿,唱香贊,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接著念“天上天下無如佛”四句偈。大衆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聖號到關房前,悅衆敲引磬叁陣,方丈和尚說法,說畢,和尚用“如意”一擊關鎖,喊“開”,關主出關後,隨方丈到大殿念回向谒,再拈香上供。上完供後,關主必須在大殿中禮謝大衆。
閉關修行能夠放下雜務,杜絕外緣,是專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但是,必須具備許多因緣條件,一者閉關者的禅定功夫,二者有寺院能成就,所以非常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