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佛教水陸法會大觀
聖凱法師
水陸法會,全稱爲“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略稱爲“水陸會”,又稱爲“水陸道場”、“悲濟會”,是漢傳佛教經忏法事中最隆重、所需時間最長的一種。
據明代蓮池大師所作《水陸儀軌》卷一說,“法界”是指諸佛與衆生本性平等,通稱爲“法界”。“聖凡”是四聖(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實際上泛指一切衆生。“水陸”是指衆生受報之處,水、陸、空叁界,尤其水、陸二處衆生的苦難更爲深重,所以稱爲“水陸”。“普度”
是使六道衆生悉皆度化,使之解脫。“大齋”是指施食。
“勝會”是指如此救度者與被救度者集會于一堂,食與法都在一起,普攝受苦衆生。
啓建水陸法會的主要目的,是要通過佛法的巨大威力,以食施、法施爲手段來救度一切衆生,特別是要救度陷于水陸之處,蒙受深重苦難的六道衆生,使其皆得解脫。水陸法會以其殊勝的功德,千百年來一直是漢傳佛教最重要的大法會之一。
根據宋代宗鑒《釋門正統》卷四記載,水陸法會是因爲梁武帝在夢中有一位神僧告訴他:六道衆生受無量苦難,爲什麼不作水陸大齋普濟群靈?梁武帝醒來後,問當時許多高僧,都不知道水陸大齋。只有寶和尚勸梁武帝廣泛查尋經論,必然可以知道其中的因緣。梁武帝于是搜尋經論,于法雲殿早晚閱讀。後來,見到阿難尊者遇面然鬼王建立平等斛食的因緣,于是便製作儀軌,于潤州(鎮江)金山寺修設。梁武帝親自來到壇場,命令僧祐宣讀文疏。梁武帝製作“水陸”的年代,各典籍記載不一,《事物紀原》認爲是天監七年(508),《佛祖統紀》認爲是天監四年(505)。
梁武帝所製作的“水陸”儀軌在陳隋時代,早已隱沒不傳。《釋氏稽古略》卷叁記載,到了唐代西京法海寺道英禅師,從大覺寺僧義濟得此儀文,于是再興法會于山北寺。
“水陸法會”的最早實施應該在宋代熙甯年間(1068-1077),東川楊锷所撰水陸儀軌(又稱爲“楊推官儀文”),流行于四川,這是較早的水陸儀軌的完成形態,但是已經佚失了。
元祐八年(1093),蘇轼爲亡妻宋氏設水陸道場,並且撰《水陸法像贊》十六篇。蘇東坡在《水陸法像贊序》中說,水陸道場隨後世而增廣,惟有四川保存有古法,而且各種畫像及設施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風格。
因爲他本是四川眉山人,所以他作的《水陸法像贊》就被稱爲“眉山水陸”。
宋元豐七、八年間(1084-1085),佛印(了元)住金山時,有海賈到寺設水陸法會,佛印親自主持,蔚爲壯觀,遂以“金山水陸”馳名,“金山水陸”又稱爲“北水陸”。紹聖叁年(1096),宗赜刪補詳定諸家所集,完成《水陸儀文》四卷,普勸四衆,依法崇修。現在,《水陸儀文》已經失傳,僅可從其所撰《水陸緣起》一文,得知其內容之一斑。
南宋乾道九年(1173),四明人史浩曾經經過鎮江金山寺,慕水陸齋會的盛況,于是布施田地百畝,在四明東湖月波山專建四時水陸,用來報答四恩,並且親製疏辭,撰集儀文。宋孝宗聽到這個消息,特別頒賜以“水陸無礙道場”寺額。月波山附近有尊教寺,師徒道俗叁千人,布施財産,購買田地,遵奉月波山四時普度之法。大衆又誠心請志磐續成《水陸新儀》六卷,大力推廣齋法,並且勸十方寺院,重視齋法,大興普度之道。
水陸法會自從宋代流行以後,很快普及于全國,特別成爲戰爭以後朝廷上下經常舉行的一種超度法會。
宗赜《水陸緣起》中說,供養一佛、齋一個僧人,尚且有無限功德,何況普同供養十方叁寶、六道萬靈,不但能使自己得到利益,而且能夠恩沾九族。所以,在江淮、四川、廣東、福建,水陸佛事自此十分盛行。如果有人爲了祈求保護平安而不施設水陸,那麼就會有人認爲他不善;如果追悼懷念長輩而不設水陸的話,就有人認爲他不孝;如果救度卑微、幼小的衆生而不設水陸,那就是不仁慈。所以,在這些地區,富貴有錢人獨自舉行水陸齋會,貧窮者則共同出錢修設法會,這也就是後世所謂“獨姓水陸”和“衆姓水陸”的來源。
水陸法會儀軌從宋代以來,經過不斷的增補,日趨完善。現代水陸法會壇場的布置、念誦經典及其人數,牌軸的規定和進行的程序等,依《雞園水陸通論》等所說,都有一定的規定。法會壇場分爲內壇和外壇,主要是以內壇爲主,造像設施布置、香花供養,都要力求莊嚴。
在內壇,正中懸挂毗盧遮那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叁像;下置供桌,羅列香花、燈燭、果品供物。
其前方安置長方臺四只,成四方形,臺上分別放著銅磬、鬥鼓、铙钹、手鈴及儀軌等,爲主法、正表、副表、齋主四人所用。四周用布幕圍繞,將內壇分成叁間。兩側分別挂著上堂、下堂各十位水陸畫像,畫像之下排列著牌竿,詳記每位聖凡名稱;牌上都畫著寶蓋,下畫蓮花,中用黃紙;下堂則用紅紙以爲區別。
外壇有6 個壇場,各自舉行不同的儀式。大壇有24人,專門禮拜《梁皇忏》;諸經壇7人,諷誦諸經;《法華》壇7 人,專門讀誦《妙法蓮華經》;淨土壇7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華嚴》壇2人,靜閱《大方廣佛華嚴經》;瑜伽壇,又稱爲施食壇,爲夜間施放焰口之用,人數由各壇臨時調用。此外,有監壇1 人,總共合計48 人。
內外壇法事一般爲7天。其進行程序:第一天,叁更外壇灑淨,四更內壇結界,五更遣使建幡,幡上寫著“修建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功德寶幡”,高懸于大雄寶殿左前方的刹竿上;第二天,四更請上堂,五更奉浴;第叁天,四更供上堂,五更請赦,午刻齋僧;第四天,叁更請下堂,四更奉浴,五更說戒;第五天,四更誦《信心銘》,五更供下堂,午刻齋僧;第六天,四更主法親祝上下堂,午前放生;第七天,五更普供上下堂,午刻齋僧,未時迎上下堂至外壇,申時送聖,水陸法會即告圓滿。在法會期間,從第一夜開始,每夜于瑜伽壇各放焰口一臺,到了第六天晚上則放五方焰口,內壇水陸法師及諸壇僧衆全部都參加法事,爲水陸法會儀式的高潮頂點,第七天,送聖完畢,法會便全部結束。
舉行水陸法會因爲所需要時間比較長,參加人數比較多,所以經費也相應高,一般寺院只有在特別重大節日才會舉行。但是,有些專門做經忏的寺院,一年則會打好幾場水陸。總之,水陸法會是現行漢傳佛教法會佛事中最隆重的法事。(作者系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摘自《中國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