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法照研究綜述
聖凱法師
在中國淨土教理史上,法照大師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南宋宗曉“六祖說”和志磐“七祖說”中分別被尊爲淨土叁祖和四祖,並且有“後善導”的尊稱。日本學者塚本善隆說:“法照可以與唐太宗、高宗時代的善導相提並論,是代宗、德宗時代唐淨土教史上的傑出代表。”[1]這樣一位重要人物, 在僧傳、史籍中只有見到一些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記;對于他的思想與著作,只知他曾創立“五會念佛”法門。除此之外,再也一無所知。1900年,敦煌藏經洞的發現,大量的敦煌遺書被加以整理與研究,同時有關法照的文獻也相應地出現在世人面前,如法照的著作《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卷中、卷下,及由日本高僧帶往日本傳世本《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都編入大藏經。于是,許多學者利用敦煌發現的新資料以及其他資料,對法照大師進行大量的研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本文就自從敦煌遺書發現以來,國內外對法照大師的研究進行綜合性的敘述,使國內的佛教界及學術界了解這方面研究的成果,希望能對法照及淨土信仰的研究能起抛磚引玉的作用。
一、日本、歐美國家的研究情況
對于法照及淨土五會念佛的研究,以日本學者著手最早且成果最豐富。早在本世紀叁十年代初,日本著名佛教學者矢吹慶輝氏就在他所發表的《鳴沙余韻》中對英藏敦煌文獻中的淨土五會念佛贊文予以收錄和解說。[2]一九叁叁年,塚本善隆先生出版研究法照的巨著《唐中期の淨土教——特に法照禅師の研究》[3],對國際學者影響很大,是一部享譽半個多世紀的巨著。本書所用的資料極爲豐富,最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金石文字以外,就是敦煌遺書,主要材料爲法照所撰《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中下二卷(缺上卷)。眆本善隆先生先用大量的篇幅敘述唐中期的社會背景,以及當時佛教各宗派的發展情況,從社會與佛教兩方面說明法照大師的淨土教的發展機遇,也爲法照的淨土思想提供了溯源性的考察。
關于法照的籍貫,《宋高僧》說“不知何許人也”[4],《廣清涼傳》則說法照“本南梁人也”[5],敦煌卷子P4641號《五臺勝境贊》也說:“南梁法照遊山寺,西域高僧入化城。”在《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五會念佛”下有小字注雲:“梁漢沙門法照”[6],而敦煌卷子S370號詠法照在五臺山睹靈異之事的《五臺山贊》也有說:“梁漢禅師出世間,遠來巡禮五臺山。”可見,法照的籍貫是南梁或者梁漢。塚本善隆先生從法照在南嶽所拜的師父承遠是漢州人,以及法照所倡導的五會念佛曾經受四川劍南地方禅宗的“引聲念佛”影響,所以認爲南梁或梁漢是唐代的漢州,因爲這個地方以前又稱“梁州”,所以法照就是四川北部的人。塚本善隆先生對法照的一生,如師事承遠、建立五臺山竹林寺、太原、長安地方的布教、示寂進行詳盡的考證,對法照的著述進行詳細的介紹,並且對五會淨土念佛贊文進行調查。眆本善隆先生在第十二章“法照の淨土教批判”對法照的淨土思想進行充分的論述,認爲法照的淨土教繼承承遠、慧日、善導、道綽、慧遠等,但其中繼承善導的教導最爲顯著[7],法照的念佛特別重視口稱念佛所謂稱名念佛的實踐。法照師承承遠,慧日、承遠主張禅、戒、淨一致雙修,所以法照深受他們的影響。同時,在當時長安佛教界諸宗調和融通的思想已是一種思潮,所以法照的淨土教與華嚴、天臺及不空的密教之間的交涉也是理所當然,眆本善隆先生對此都有所闡發。總之,塚本善隆先生對法照的研究是全面而又詳盡,雖然,幾十年來,隨著新資料的發現,在法照的局部研究上取得一定的進展,但對法照的綜合考察則尚不多見,湯用彤先生對眆本善隆先生的研究評價說:“塚本君之書敘述詳贍而少能在大處綜論,後之學者如能繼塚本君之芳蹤,而特察世運推移之因果,則幸甚矣。”[8]湯先生的指點與期望令新生代的中國青年學人振奮不已。
一九叁七年,道端良秀先生發表了《唐代淨土教徒の精神生活》[9],對唐代的淨土信仰進行考察,認爲法照對淨土信仰的普及起了重要的作用。一九四二年,望月信享先生出版了他研究淨土教的巨著《中國淨土教理史》,對法照的生平、著作、思想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他說:“蓋法照所謂念佛叁昧,依心念口稱發得叁昧。其旨趣無異于善異、懷感等之口稱叁昧。但彼製定五會念佛之儀則,合五音之曲調,以教唱佛名,以警策自、他之信心,而成就新的叁昧,即其新的念佛方法。”並且認爲五會念佛的創造受五祖門下流行的“引聲念佛”的影響,而五會念佛中高聲急念的方法是從懷感勵聲念佛而來。[10]
五、六十年代,佐滕哲英先生發表了《龍大圖書館山內文庫藏法照念佛贊——本文並解說》[11]、《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12]、《敦煌出土法照和尚念佛贊》[13]等一系列論文,對日本龍谷大學山內文庫所藏敦煌本《法照念佛贊》本身及英、法所藏相同的淨土五會贊文寫本進行了細致地比較研究。佐滕氏通過比較研究,認爲龍大所藏《法照念佛贊》是完本,是法照淨土教的貴重研究資料。並且,由圓仁《入唐新求聖教目錄》所說“念佛贊一卷,章敬寺沙門弘素述”[14],佐滕氏將本書的集錄者擬爲弘素。[15]在《法照念佛贊》中的《法照和尚憬仰贊》有一句“傳法真言勸念佛”,佐滕氏于是認爲這是法照念佛與密咒雙修的重要資料;《蘭若空贊文》中“華嚴和尚法先宗”,華嚴和尚即是北宗禅的第七祖華嚴和尚嵩山普寂禅師,這說明法照的淨土教與禅的關系;《法花廿八品贊文》,是廿八品品名的略頌,這是說明法照淨土教與《法華經》關系的資料。[16]佐滕氏對龍大所藏《法照念佛贊》的研究可謂細致而又深入。
一九五七年,藤原淩雪出版了巨著《念佛思想之研究》[17],對法照的籍貫、生平、著述等方面進行了簡單地介紹。由于作者是一位淨土真宗的教徒,所以以善導、法然爲正統,但對法照的念佛思想予以極高的評價:應該說:法照是唐代文化之爛熟期中,作爲代表大曆、貞元時代之中國淨土教,若列出其名者有飛錫、少康,尤其在當時對于中國有其出色的信望與布教力,進而擴展到日本淨土教影響力,想來也許法照就是如此超拔而出人頭地之人。[18]法照雖然有“後善導”的稱呼,但對善導的淨土教並不是簡單的繼承,藤原淩雪先生分析說:因爲當時淨土教之一般傾向的接收各宗派的影響,一方面承受天臺、華嚴、律、真言、淨土等所有矛盾思想,同時其中在法照獨特之神秘的,並且創設了音曲的五會念佛方法,使這種活用在實地布教上。所以完全不同于善導特意地醉心銳意正行與雜行之差距,分判正定與助業,以強調稱名正定業教義之特色。到了法照時代感覺到只有微薄之影響了。然而,又依據稱名念佛爲新的倡導法爲普及流行一般民衆之間行儀實踐之一點上,想來不是有辱“後善導”之聲名的。[19]
中國淨土教可分爲叁流:慧遠流、善導流、慈愍流,法照曾遊化廬山,可見曾受慧遠流的教育;法照又師事承遠,承遠依據慈愍叁藏之指導歸投淨土教,所以藤原氏認爲法照的淨土教接收了由來所有的叁流。對于法照與慈愍叁藏的區別,藤原淩雪先生分析說:
法照多分接受慈愍之教義,然而也不與慈愍叁藏安全相同,慈愍說“俗無真有”,以哲學的基礎采取相宗之說(應譯爲:采取相宗之說爲哲學的基礎),對于法照是根據性宗之說而主張中道實相。又在實踐方面,法照比較慈愍、承遠之熱烈的布教力更加濃厚地推展,尤其說五會念佛之特殊方法,在民衆教化上,推動出偉大的成績。[20]藤原淩雪先生以淨土宗徒的真誠,對法照的思想進行全面又細致地分析,他的許多觀點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啓發。
一九七六年,上山大峻先生發表了論文《敦煌出土淨土法身贊》[21],對法照所撰的《淨土法身贊》進行考察,文中對敦煌遺書中現存的六種卷子進行比較研究,指出流行于敦煌的法照倡始的五會念佛,是中原禅淨合一的直接影響。一九七二年,廣川堯敏先生對敦煌新發現的與法照有關的資料進行考察,發表了論文《敦煌出土法照關系資料について》。[22]廣川氏在這篇論文中詳細開列了分藏于英、法、俄、日等五國所藏有關法照創作和編集的淨土贊文、法照門徒所作的淨土贊文,以及論者推測可能系淨土贊文所涉及到的71個敦煌寫本的卷號,堪稱是目前對敦煌藏經洞所出有關法照的資料進行調查最爲全面的研究成果。但是,根據國內敦煌學者的研究,他將《九想觀詩》、《出家贊》、(《兒出家贊》)、《散華樂贊文》、《法身禮》、《無相禮》、(《法身禮》的異名)列爲淨土贊文是有點不妥的。[23]一九八四年,廣川堯敏先生又對敦煌所有有關的淨土禮贊文進行調查,完成了論文《禮贊》。[24]在文中,廣川氏首先將禮忏文與禮贊文進行分別說明,然後再將昙鸾、彥琮、善導、傳善導作、法照、法照門徒等所作的禮贊進行詳細綜合性地論述,這是對敦煌淨土贊文比較全面研究的成果。一九七七年,江隈薰發表了論文《唐代淨土教の行議》[25],文中對懷感、慈愍、法照叁人的淨土實踐儀式進行分析,認爲法照所提倡的五會念佛是將願生的心情積極地攝入念佛的“行儀”中。一九八七年,美國的維斯坦(WeinsteinStanley)出版了巨著《唐代的佛教》(BuddhismunderTang)[26],在書中對法照的生平及五會念佛進行了考察,對法照在淨土信仰的普及教化上予以高度的評價。
二、中國對法照的研究情況
中國對法照的研究起步較遲,但是從九十年代以來,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二十年代末至叁十年代初,我國的湯用彤先生完成《隋…
《二十世紀法照研究綜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