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十世紀法照研究綜述▪P2

  ..續本文上一頁唐佛教史稿》一書[27],對淨土宗進行考察,證論了法照是劍北地方蕭梁所置南梁州人,並且認爲廬山蓮社事迹的流傳跟法照的巡視有關;一九叁四年,湯用彤先生著文評眆本善隆《唐中期の淨土教》,對法照的淨土教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28]一九七七年,出版了樂觀法師的《香光閣隨筆》一書[29],他利用金石碑文及敦煌遺書的資料對法照進行全面地研究,大書中列出了大量與法照有關人物如承遠、智诜、處寂、無相、無住、光勝、良忍等人的傳記,對五會念佛進行溯源性地考察。樂觀法師根據《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及《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贊》對五會念佛的儀式進行複原,並且利用音韻學對五會念佛進行分析,用工尺譜、簡譜、五線譜標出五會念佛譜,使現代人得以聞此千古絕音,法師功莫大焉。

  一九八九年,趙樹鋒先生發表了《淨土四祖法照》一文[30],對法照的生平、著作、思想進行了簡單地介紹,著重說明了法照與五臺山的因緣。一九九四年,施萍婷先生發表了《法照與敦煌文學》、《法照與敦煌初探—以P2130號爲中心》兩篇論文,[31]利用有關法照淨土五會念佛法門的敦煌寫本,對法照與敦煌的關系作了頗有新意的探討。在《法照與敦煌文學》一文中,公布了他本人收集的有關法照淨土五會念佛贊文的敦煌寫本62個卷號;在《法照與敦煌初探》中,施先生利用P2130、P3792V3認爲法照祖籍涼州,法照生于天寶九年(750年),寂于開成叁年(838年);施先生著重對P2130進行研究,認爲P2130是《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上卷,施先生的研究成果對我們予以了很大的啓發。

  一九九六年,張先堂先生從佛教文學的角度討論了法照的淨土五會念佛贊文,發表了《敦煌本唐代淨土五會贊文與佛教文學》一文。[32]因爲以前的研究著重于淨土五會贊文與佛教史的關系,而張先生的大作則從淨土五會贊文與佛教文學的關系著手,揭示了淨土五會贊文的文學特點:豐富性、音樂性、通俗性、文學性。張先生對佛教贊文的産生進行了考察,他說:佛教贊文是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産物,它是佛教在中國的普及發展過程中爲適應禮佛活動的需要面産生的一種具有新的質素的文學體裁。[33]

  一九九八年,張先堂先生又發表了他對法照淨土五會念佛贊文新的研究成果——《晚唐至宋初淨土五會念佛法門在敦煌的流傳》,張先生在文中公布了他調查有關淨土五會念佛贊文的敦煌寫本64個卷號,考察了淨土五會念佛法門在敦煌的流傳年代,它是上限年代是晚唐懿宗鹹通四年(863年),下限年代是北宋雍熙叁年(986年)。[34]由此可見,淨土五會念佛法門這種通俗的淨土宗修行法門的流傳實在久遠。

  一九九七年,張弓先生出版了巨著《漢唐佛寺文化史》(上、下),在“文苑篇”中,從佛教文學的角度考察了法照的淨土五會念佛贊文,對贊文的句式和和聲進行了研究,認爲“善導是唱贊文學的發轫人,淨土大師法照是著名的唱贊文作者”。[35]

  一九九七年,湛如法師在他的博士論文《敦煌佛教律儀製度研究》中[36],專題考察了敦煌淨土教贊文,其中對法照的《淨土法身贊》與《大乘淨土贊》進行了研究,從思想的角度闡發了法照與蜀地淨衆禅門的內在聯系,他說:淨土宗的指方立相,強調人們具足信願行叁種資糧即可往生西方,而念佛又是其中的主要途徑,法照把念佛與禅門的無念相結合,提出念至無念的高層次之修習境界。又以般若性空的無相理論,對指方立相加以诠釋,如:“佛相空無相,真如寂不言”,是將指方立相的觀點,提升到自性空寂的理論上來。[37]

  湛如法師從《大乘淨土贊》的禅淨合一思想與無念之思想出發,認爲贊文中“念如知無念,無念是真如”思想,與四川保唐寺金和尚的“無念即是真如門,有念即生滅門”[38]的主張是相同的。法師對五會念佛與《大乘淨土贊》的思想進行根機適應的分判,他說:

  《大乘淨土贊》的唯心淨土,則是對根機勝解的向上全提。敦煌淨土系贊文,是在淨土教法會行事逐漸完善的情況下而形成的禮贊儀軌。《大乘淨土贊》中的唯心淨土主張,是以自性清淨爲基礎,結合禅宗與天臺的真常唯心理論而構建唯心淨土。它不同于傳統淨土教的西方淨土,亦有別無唯識宗在妄識上的淨土及叁論的空性淨土。這種己心彌陀、唯心淨土的思想,是對傳統淨土教的革新。如果說法照的五會念佛的主張,是爲了庶民的信仰的實踐需要,而《大乘淨土贊》則是契合僧侶、士大夫等階層的根機。[39]湛如法師對《大乘淨土贊》的分析,對我們研究法照的淨土國思想很有指導性與啓發性。

  一九九八年,劉長東先生在他的博士論文《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中[40],利用新的資料考察了法照的籍貫、生卒年代、生平事迹,駁正了塚本善隆先生的舊說。劉長東先生認爲法照是陝西漢中的洋縣大氵黨裏人,俗姓張,生于天寶五年(746年),卒于開成叁年(838年),亨壽九十叁歲。劉先生對法照的兩種淨土五會念佛行儀的性質、特點作了分析,論述了法照的思想有融合南方觀想和北方持名的特征。劉長東先生對法照的籍貫、生卒年代、生平事迹的考證令我們耳目一新。

  通過我們對國內外有關法照研究情況的考察,可以發現法照作爲唐中期淨土教的重要人物,已經引起國際學術界很大的關注,並且對法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國學者對法照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已經取得了喜人的成績。隨著新資料的不斷發現,國際間的合作日益深入,對法照進行全面綜合性考察時代的來臨,我們充滿殷切的期望。

  注釋:

  [1]眆本善隆《南嶽承遠傳とその淨土教》,《塚本善隆著作集》第四卷,513頁,大東出版社,日本,1976年。

  [2]矢吹慶輝《鳴沙余韻》,岩波書店,東京,1930年。在張先堂先生的大作《晚唐至宋初淨土五會念佛法門在敦煌的流傳》中提到矢吹慶輝先生曾著有《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見《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第62 頁。其實,張先生的誤解來自施萍婷先生的《法照與敦煌初探——以P2130 號爲中心》,因爲在施先生的大作中曾引用佐藤哲英的《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中談到矢吹慶輝先生對法照大師的評價,而誤將《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的作者寫成矢吹慶輝。筆者查《佛教史學》第叁卷第二號, 唯有佐滕氏的大作,故特此澄清。

  [3]塚本善隆《唐中期の淨土教——特に法照禅師の研究》,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日本,1933年;此篇論文後收入《中國淨土教史研究》,《眆善隆著作集》第四卷,大東出版社,日本,1976年。

  全書共分爲十二章,目錄如下:

  一、序說——中國佛教的性質和淨土教

  二、貸宗、德宗時代的長安佛教

  叁、代宗、德宗時代的長安佛教各宗派

  四、淨土教的發達普及

  五、法照傳研究資料的研討

  六、法照傳考

  七、法照的著述

  八、關于五會念佛

  九、五會法事贊所收的贊詩

  十、飛錫、少康的念佛教

  十一、法照的淨土教

  十二、余論——法照淨土教和日本淨土教的關系

  [4]《宋高僧傳》卷21,《大正藏》卷50,844a。

  [5]《廣清涼傳》卷中,《大正藏》卷51,1114a。

  [6]《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大正藏》第47,476a。

  [7]塚本善隆《中國淨土教史研究》,487頁,大東出版社,日本,1976年。

  [8]湯用彤《湯用彤學術論文集》,51頁,中華書局,北京,1983年。

  [9]道端良秀《唐代淨土教徒の精神生活》,《大谷學報》第18卷第4期,1937年;後收入《唐代佛教史の研究》,法藏館,日本,1957年。

  [10]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印海譯,185—189頁,慧日講堂,臺北,1974年。

  [11]佐滕哲英《龍大圖書館山內文庫藏法照念佛贊——本文並解說》,日本慶華文化研究會,1951年。

  [12]《法照和尚仿佛贊について》(上、下),《佛教史學》第3卷第1、2號,平樂寺書店,日本,1952年。

  [13]《敦煌出土法照和尚念佛贊》,《西域文化研究》第6卷《曆史と美術諸問題》,法藏館,日本,1963年。

  [14]《入唐新求聖教目錄》,《大正藏》卷55,1084a。

  [15]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下),《佛教史學》第3卷第2號,40頁,平樂寺書店,日本,1952年。

  [16]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下),《佛教史學》第3卷第2號,42頁,平樂寺書店,日本,1952年。

  [17]藤原淩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譯,法印寺,美國,1997年。

  [18]藤原淩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譯,310頁,法印寺,美國,1997年。

  [19]藤原淩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譯,311—312頁,法印寺,美國,1997年。

  [20]藤原淩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譯,329頁,法印寺,美國,1997年。

  [21]上山大峻《敦煌出土淨土法身贊について》,《真宗研究》,第21輯,1976年。

  [22]廣川堯敏《敦煌出土法照關系資料について》,收入石充之博士古稀紀念論文集《淨土教の研究》,永田文昌堂,日本,1972年。

  [23]張先堂《晚唐至宋初淨土五會念佛法門在敦煌的流傳》,《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總第55期),49頁。

  [24]廣川堯敏《禮贊》,《講座敦煌·7·敦煌と中國佛教》,463頁,大東出版社,日本,1984年。

  [25]江隈薰《唐代淨土教の行儀—懷感、慈愍、法照について》,《日本佛教學會年報》第43號,1977年。

  [26]WeinsteinStanley,BuddhismunderTa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27]湯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華書局,北京,1982年。

  [28]湯用彤《湯用彤學術論文集》,49—51頁,中華書局,北京,1983年。

  [29]樂觀法師《香光閣隨筆》,香港菩提學會、東蓮覺苑、般若精舍倡印,1977年。

  [30]趙樹鋒《淨土四祖法照》,《五臺山研究》1989年第4期。

  [31]施萍婷《法照與敦煌文學》,《社科縱橫》1994年第4期:《法照與敦煌初探—以P2130號爲中心》,1994年國際敦煌學討論會打印本。此次撰寫論文,通過敦煌研究院的馬德先生,向施萍婷先生求賜這兩篇大作,以及日本學者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贊について》(上、下),在此對二位先生的厚愛,表示衷心的感謝。

  [32]張先堂《敦煌本唐代淨土五會贊文與佛教文學》,《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33]張先堂《敦煌本唐代淨土五會贊文與佛教文學》,《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64頁。

  [34]張先堂《晚唐至宋初淨土五會念佛法門在敦煌的流傳》,《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48—64頁。

  [35]張弓《漢唐佛寺文化史》(下),823—833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1997年。

  [36]湛如《敦煌佛教律儀製度研究》,中山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37]湛如《敦煌佛教律儀製度研究》,131頁,中山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38]《曆代法寶記》,《大正藏》卷51,185a。

  [39]湛如《敦煌佛教律儀製度研究》,183頁,中山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

  [40]劉長東《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四川聯合大學博士論文,1998年。

  

《二十世紀法照研究綜述》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般若人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