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唐佛教史稿》一书[27],对净土宗进行考察,证论了法照是剑北地方萧梁所置南梁州人,并且认为庐山莲社事迹的流传跟法照的巡视有关;一九三四年,汤用彤先生著文评眆本善隆《唐中期の净土教》,对法照的净土教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28]一九七七年,出版了乐观法师的《香光阁随笔》一书[29],他利用金石碑文及敦煌遗书的资料对法照进行全面地研究,大书中列出了大量与法照有关人物如承远、智诜、处寂、无相、无住、光胜、良忍等人的传记,对五会念佛进行溯源性地考察。乐观法师根据《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及《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赞》对五会念佛的仪式进行复原,并且利用音韵学对五会念佛进行分析,用工尺谱、简谱、五线谱标出五会念佛谱,使现代人得以闻此千古绝音,法师功莫大焉。
一九八九年,赵树锋先生发表了《净土四祖法照》一文[30],对法照的生平、著作、思想进行了简单地介绍,着重说明了法照与五台山的因缘。一九九四年,施萍婷先生发表了《法照与敦煌文学》、《法照与敦煌初探—以P2130号为中心》两篇论文,[31]利用有关法照净土五会念佛法门的敦煌写本,对法照与敦煌的关系作了颇有新意的探讨。在《法照与敦煌文学》一文中,公布了他本人收集的有关法照净土五会念佛赞文的敦煌写本62个卷号;在《法照与敦煌初探》中,施先生利用P2130、P3792V3认为法照祖籍凉州,法照生于天宝九年(750年),寂于开成三年(838年);施先生着重对P2130进行研究,认为P2130是《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上卷,施先生的研究成果对我们予以了很大的启发。
一九九六年,张先堂先生从佛教文学的角度讨论了法照的净土五会念佛赞文,发表了《敦煌本唐代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一文。[32]因为以前的研究着重于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史的关系,而张先生的大作则从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的关系着手,揭示了净土五会赞文的文学特点:丰富性、音乐性、通俗性、文学性。张先生对佛教赞文的产生进行了考察,他说:佛教赞文是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佛教在中国的普及发展过程中为适应礼佛活动的需要面产生的一种具有新的质素的文学体裁。[33]
一九九八年,张先堂先生又发表了他对法照净土五会念佛赞文新的研究成果——《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张先生在文中公布了他调查有关净土五会念佛赞文的敦煌写本64个卷号,考察了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年代,它是上限年代是晚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下限年代是北宋雍熙三年(986年)。[34]由此可见,净土五会念佛法门这种通俗的净土宗修行法门的流传实在久远。
一九九七年,张弓先生出版了巨著《汉唐佛寺文化史》(上、下),在“文苑篇”中,从佛教文学的角度考察了法照的净土五会念佛赞文,对赞文的句式和和声进行了研究,认为“善导是唱赞文学的发轫人,净土大师法照是著名的唱赞文作者”。[35]
一九九七年,湛如法师在他的博士论文《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中[36],专题考察了敦煌净土教赞文,其中对法照的《净土法身赞》与《大乘净土赞》进行了研究,从思想的角度阐发了法照与蜀地净众禅门的内在联系,他说:净土宗的指方立相,强调人们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即可往生西方,而念佛又是其中的主要途径,法照把念佛与禅门的无念相结合,提出念至无念的高层次之修习境界。又以般若性空的无相理论,对指方立相加以诠释,如:“佛相空无相,真如寂不言”,是将指方立相的观点,提升到自性空寂的理论上来。[37]
湛如法师从《大乘净土赞》的禅净合一思想与无念之思想出发,认为赞文中“念如知无念,无念是真如”思想,与四川保唐寺金和尚的“无念即是真如门,有念即生灭门”[38]的主张是相同的。法师对五会念佛与《大乘净土赞》的思想进行根机适应的分判,他说:
《大乘净土赞》的唯心净土,则是对根机胜解的向上全提。敦煌净土系赞文,是在净土教法会行事逐渐完善的情况下而形成的礼赞仪轨。《大乘净土赞》中的唯心净土主张,是以自性清净为基础,结合禅宗与天台的真常唯心理论而构建唯心净土。它不同于传统净土教的西方净土,亦有别无唯识宗在妄识上的净土及三论的空性净土。这种己心弥陀、唯心净土的思想,是对传统净土教的革新。如果说法照的五会念佛的主张,是为了庶民的信仰的实践需要,而《大乘净土赞》则是契合僧侣、士大夫等阶层的根机。[39]湛如法师对《大乘净土赞》的分析,对我们研究法照的净土国思想很有指导性与启发性。
一九九八年,刘长东先生在他的博士论文《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中[40],利用新的资料考察了法照的籍贯、生卒年代、生平事迹,驳正了塚本善隆先生的旧说。刘长东先生认为法照是陕西汉中的洋县大氵党里人,俗姓张,生于天宝五年(746年),卒于开成三年(838年),亨寿九十三岁。刘先生对法照的两种净土五会念佛行仪的性质、特点作了分析,论述了法照的思想有融合南方观想和北方持名的特征。刘长东先生对法照的籍贯、生卒年代、生平事迹的考证令我们耳目一新。
通过我们对国内外有关法照研究情况的考察,可以发现法照作为唐中期净土教的重要人物,已经引起国际学术界很大的关注,并且对法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国学者对法照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随着新资料的不断发现,国际间的合作日益深入,对法照进行全面综合性考察时代的来临,我们充满殷切的期望。
注释:
[1]眆本善隆《南岳承远传とその净土教》,《塚本善隆著作集》第四卷,513页,大东出版社,日本,1976年。
[2]矢吹庆辉《鸣沙余韵》,岩波书店,东京,1930年。在张先堂先生的大作《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中提到矢吹庆辉先生曾著有《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见《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第62 页。其实,张先生的误解来自施萍婷先生的《法照与敦煌初探——以P2130 号为中心》,因为在施先生的大作中曾引用佐藤哲英的《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中谈到矢吹庆辉先生对法照大师的评价,而误将《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的作者写成矢吹庆辉。笔者查《佛教史学》第三卷第二号, 唯有佐滕氏的大作,故特此澄清。
[3]塚本善隆《唐中期の净土教——特に法照禅师の研究》,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日本,1933年;此篇论文后收入《中国净土教史研究》,《眆善隆著作集》第四卷,大东出版社,日本,1976年。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目录如下:
一、序说——中国佛教的性质和净土教
二、贷宗、德宗时代的长安佛教
三、代宗、德宗时代的长安佛教各宗派
四、净土教的发达普及
五、法照传研究资料的研讨
六、法照传考
七、法照的著述
八、关于五会念佛
九、五会法事赞所收的赞诗
十、飞锡、少康的念佛教
十一、法照的净土教
十二、余论——法照净土教和日本净土教的关系
[4]《宋高僧传》卷21,《大正藏》卷50,844a。
[5]《广清凉传》卷中,《大正藏》卷51,1114a。
[6]《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大正藏》第47,476a。
[7]塚本善隆《中国净土教史研究》,487页,大东出版社,日本,1976年。
[8]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51页,中华书局,北京,1983年。
[9]道端良秀《唐代净土教徒の精神生活》,《大谷学报》第18卷第4期,1937年;后收入《唐代佛教史の研究》,法藏馆,日本,1957年。
[10]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印海译,185—189页,慧日讲堂,台北,1974年。
[11]佐滕哲英《龙大图书馆山内文库藏法照念佛赞——本文并解说》,日本庆华文化研究会,1951年。
[12]《法照和尚仿佛赞について》(上、下),《佛教史学》第3卷第1、2号,平乐寺书店,日本,1952年。
[13]《敦煌出土法照和尚念佛赞》,《西域文化研究》第6卷《历史と美术诸问题》,法藏馆,日本,1963年。
[14]《入唐新求圣教目录》,《大正藏》卷55,1084a。
[15]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下),《佛教史学》第3卷第2号,40页,平乐寺书店,日本,1952年。
[16]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下),《佛教史学》第3卷第2号,42页,平乐寺书店,日本,1952年。
[17]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译,法印寺,美国,1997年。
[18]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译,310页,法印寺,美国,1997年。
[19]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译,311—312页,法印寺,美国,1997年。
[20]藤原凌雪《念佛思想之研究》,印海译,329页,法印寺,美国,1997年。
[21]上山大峻《敦煌出土净土法身赞について》,《真宗研究》,第21辑,1976年。
[22]广川尧敏《敦煌出土法照关系资料について》,收入石充之博士古稀纪念论文集《净土教の研究》,永田文昌堂,日本,1972年。
[23]张先堂《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总第55期),49页。
[24]广川尧敏《礼赞》,《讲座敦煌·7·敦煌と中国佛教》,463页,大东出版社,日本,1984年。
[25]江隈薰《唐代净土教の行仪—怀感、慈愍、法照について》,《日本佛教学会年报》第43号,1977年。
[26]WeinsteinStanley,BuddhismunderTang,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7。
[27]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北京,1982年。
[28]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49—51页,中华书局,北京,1983年。
[29]乐观法师《香光阁随笔》,香港菩提学会、东莲觉苑、般若精舍倡印,1977年。
[30]赵树锋《净土四祖法照》,《五台山研究》1989年第4期。
[31]施萍婷《法照与敦煌文学》,《社科纵横》1994年第4期:《法照与敦煌初探—以P2130号为中心》,1994年国际敦煌学讨论会打印本。此次撰写论文,通过敦煌研究院的马德先生,向施萍婷先生求赐这两篇大作,以及日本学者佐滕哲英《法照和尚念佛赞について》(上、下),在此对二位先生的厚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32]张先堂《敦煌本唐代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
[33]张先堂《敦煌本唐代净土五会赞文与佛教文学》,《敦煌研究》1996年第4期,64页。
[34]张先堂《晚唐至宋初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在敦煌的流传》,《敦煌研究》1998年第1期,48—64页。
[35]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下),823—83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7年。
[36]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37]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131页,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38]《历代法宝记》,《大正藏》卷51,185a。
[39]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183页,中山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
[40]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四川联合大学博士论文,1998年。
《二十世纪法照研究综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