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定今說——現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徑

  

禅定今說——現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徑

  

講演/趙躍辰 整理/董飛

  

禅定是佛教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缺少對禅定的了解,會給佛教史的研究增加許多困難。但現在很少有專門著作能把禅定講清楚,也很少有人講清楚。這導致坊間流傳著各種各樣關于禅定的傳說,使禅定神秘化、神話化。

  

解說禅定的困難

  

禅定不僅僅屬于佛教,其他宗教修習禅定的也很多。據說早期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蘇菲派也都有禅修手段。但佛教與其他宗教的禅定在目的上有根本不同:佛教禅定的目的是超越二元對立,現量體會緣起性空正見,契入空性。但近代以來,真正能從基本概念與基本練習角度討論禅定的書籍非常少,造成大家對禅定不了解,從而形成各種神秘,成爲形形色色無知傳說的溫床。造成這些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缺乏訓練有素的禅定者。不論古代還是現代,真正有很深禅定功夫的人是很少的,古代的禅修大家可能比現在稍微多一點。

  

第二是缺乏名言共許下的語言傳遞信息。什麼叫缺乏名言共許?比如說一個人穿著紅色的衣服,要得到“紅色”的意義,就指著紅色的布,再拿一個紅色的西紅柿和一個綠色的葉子放在一起,找出和紅布顔色相似的那個物品。然後再比較成熟的辣椒,盛開的月季等等,人們會發現大家都把辣椒、西紅柿、花和紅布的顔色看作是相似或者相同的。這樣的共同認識使我們能確定什麼是紅色,由此建立共同的名言。我們最基本的概念都是從這樣的方式而來的。但是如果我們談論夢——這種很個人的感覺經驗的時候,如何建立起名言共許呢?因爲我們夢裏的東西和現實的東西有相似的地方,這種削弱的共許,可以使我們交流彼此夢的內容。但是,夢人人都會做,“定”卻是沒幾個人會修。因此這個比起夢而言,更難以用共同的語言來交流。缺乏共同經驗造成缺乏共同的名言,給溝通造成更大的困難。會禅定的人給不會禅定的人講禅定,就好像是跟色盲談顔色,我們沒有辦法用共同的概念去介紹。

  

了解禅定的兩種方法:古典的和現代的

  

在缺乏名言共許基礎的約製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古典的或者傳統的,一種是現代的。古典方式是修定,學會了“定”,自然就知道“定”是什麼,從而能夠與同樣會“定”的人具備交流的共許名言。現代的方式是從诠釋名言和概念開始,通過名言與概念的定義來了解“定”的意義。

  

古典的方式

  

從修奢摩他(止)開始。止的意思是讓你的心安定下來,從而漸漸趨入初禅,繼而趨入色界天四禅,無色界天四無色定,合之而成八定。這樣一層一層上去,最後到非想非非想定——作爲凡夫所能達到的最高的極限。以前外道也有類似的禅定,比如早期的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蘇菲派等。而佛教是借用禅定力量來突破能所對立的執著,把禅定當做契入本覺的手段和助力。在奢摩他的基礎上做毗婆舍那(觀),在禅定的同時用佛門的智慧去分析,把佛門的正見在現量上得到體會。所以要先建立正見,然後通過毗婆舍那這個唯一的手段契入空性。這也是佛教與外道不共的轉折點。

  

止的基本作法

  

傳統的做法是選取一個目標,比如心中的一朵蓮花,坐下來平心靜氣的,讓所有注意力都注意到這樣一件事上。大家可以試試,你最多不超過20秒,就會發現你的注意力到別的地方去了,或者出現了其他東西。這說明心很難止在一個地方。而這個止就是訓練操控我們的心念能力。心專注在所緣境,叫正念,否則是雜念。比如你想到其他地方去了,這個就是妄念、雜念。如果自己的心離開了目標,則要主動把心回到所緣境上來。反反複複這樣去做,訓練自己的操控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見兩大困難:昏沈和散亂。昏沈近于瞌睡,散亂是雜念掩蓋正念。  如何對治呢?主要靠“正知”與“正念”。“正知”是知道自己做什麼。我們在禅定時碰見妄念,大多數人會去想我們怎麼會出現妄念了?是什麼時候出現妄念的?這個妄念是怎麼來的?但是這樣就離止越來越遠,。發現妄想的時候應該馬上回到自己的正念上來,也就是你所觀想的東西上來。因此不但要正知,還要有決斷。按照這個方式修止,你會發現自己慢慢一步一步提高。

  

傳統教法把這個叫做九住心,是度量止的程度:

  

(1)內住:一般人,一向是心向外散;儒者稱爲放心,如雞犬的放失而不知歸家一樣。修止,就是要收攝此外散的心,使心住到內心所緣上來,不讓他向外跑。

  

(2)續住:起初攝心時,心是粗動不息的,如惡馬的騰躍一樣,不肯就範。修習久了,動心也多少息下來了,才能心住內境,相續而住,不再流散了。

  

(3)安住:雖說相續而住,但還不是沒有失念而流散的時候。但修習到這,能做到妄念一起,心一外散,就立即覺了,攝心還住于所緣中。到這階段,心才可說安定了。

  

(4)近住:這是功夫更進了!已能做到不起妄念,不向外散失。因爲妄念將起,就能預先覺了,先爲製伏。這樣,心能安定住于所緣,不會遠散出去,所以叫近住。

  

(5)調順:色聲香味觸──五欲;貪嗔癡──叁毒;加男女爲十相,這是能使心流散的。現在心已安住了,深知定的功德,也就能了知“欲”的過失。所以以靜製欲,內心柔和調順,不會因這些相的誘惑而散亂。

  

(6)寂靜:十相是重于外境的誘惑,還有內心發出的“不善”法,如不正尋思──國土尋思、親裏尋思、不死尋思、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等。五蓋──貪欲、嗔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對這些,也能以內心的安定功德而克製他,免受他的擾亂。到這,內心是寂靜了。寂靜,如中夜的寂無聲息一樣,並非是涅槃的寂靜。

  

(7)最極寂靜:上面的寂靜,還是以靜而製伏尋思等煩惱,還不是沒有現起。現在能進步到:尋思等一起,就立即除遣,立刻除滅。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緣的過程。

  

但修止成定,主要是爲了離欲惡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強,從(5)到(7),就是降伏煩惱的過程。心靜而又淨,這才趣向正定了。

  

(8)專注一趣:心已安住,不受內外不良因素所動亂,臨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就此努力使心能專注于同一,能不斷的,任運的(自然而然的)相續而住。

  

(9)等持:這是專注一趣的更進步,功夫純熟,不要再加功用,無作行而任運自在的,無散亂的相續而住。修習止而到達這一階段,就是要得定了。

  

如果各位花上幾個月或者幾年時間——我們就會大概知道什麼是禅定。有些高僧大德甚至要花幾十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在這上面去做。做過之後,就可以在禅定上具備名言共許,可以和任何高人交流了。如果沒有這樣去做,只是從概念上來看,我相信講到現在爲止,大家對禅定或者止都沒有真正的印象。最多就是大致知道我應該怎麼去修止。

  

現代的方式

  

我試圖從名言共許的形式給大家做一下介紹。有言在前,既然是建立在名言上,而我們的共許又很薄弱,因此不可能表達得很精確,只能湊合著做。

  

我們把定表達爲一種特殊的心態,簡稱定心。定心有兩大類。第一類就是我們修止所得到的定心。第二類定心比較特別,它永遠不會離開我們,但我們一般不會認識到它。第二類比較深奧高明,我們暫時不討論。

  

首先,第一類定心是什麼呢?我們知道它不是昏沈。那麼隨便問一下,第二類定心是不是昏沈呢?第二類定心不是昏沈,但是在昏沈中它也可以存在。但是第一類定心不能與昏沈同行。有些人一坐就幾個小時,而且不知不覺,他認爲自己的定力很好了,但是這個其實並不是佛門的定心而是昏沈。昏沈是沒有用的,沒法達到我們的根本目標。

  

其次,止是讓自己的心攀在一個目標上不要動,是不是別的什麼心念都不要動呢?不是的。真正的定心可以允許某些心念起作用。這個和修止不一樣,修止是爲了讓你能夠體會一下定心是什麼樣的。而實際上,定心下可以允許心念起作用。能允許多少取決于所修禅定的力量。在粗昏沈和掉舉沒有去除之前,不容易體會到定心。

  

定心的一個特點是有強烈的內在覺照。所謂覺照是對某一個事情有覺知能力。這樣的覺知能力並不是我們的五根所産生的。在禅定中到某個階段時,我們可以將眼、耳、鼻、舌、身五根關閉。這時候我們還有覺照能力嗎?還是有的。有人會說,這時候還有意根。那麼這個意根是定心的覺照了嗎?還是差一點。將意根的思想去除掉,大致接近定心覺照了。總的來講這個覺照可以將五根甚至六根遮蔽掉,也可以把五根連通起來。如果你還能保持相對穩定,就構成穩定的覺照,我們就…

《禅定今說——現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