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稱爲定心了。這個定心是我們心的基態。
學過物理的都很熟悉什麼是基態。比方說,氫原子的電子運動能量最低的狀態我們叫基態,放在最底下。氫原子的電子可以能量躍遷跑到各級軌道上去,到其他的激發態。當它去激發態時,基態是不是就沒有了?不是。爲什麼呢?如果是基態沒有了,那麼電子能量還能跳回原來的基態去嗎?沒有基態你往那裏跳啊。當它躍遷態時,從某種意義上說基態並不是沒有,還是在那裏。所以電子躍遷才能給出穩定的發射光譜。再比如計算機。我們現在看見,有一個人在用PPT講禅定,但實際上在計算機最基本裏的是一套操作系統。我們把這些都關掉,打開一個命令窗,我們可以看見是操作系統在工作。操作系統是計算機基態,定心是我們心的基態。現在我們運行PPT時,誰還記得操作系統在運行呢?可是沒有意識到,就代表操作系統不運行了嗎?因此在我們一般的思維情況下,定心是被覆蓋了,並非不存在了。很多人以爲我現在心很亂,定心就不在了。其實它不是沒有了,而是在這裏我們沒有體會到。這個可以通過禅修展現出來。從根本上說,定心並不排斥思維。我爲什麼強調這一點呢。因爲一個完全排斥思維的定心在佛教裏是沒有用的。
定心的用途
定心有什麼用呢?我列了叁個很奇怪的用處。
1 讓自己能夠什麼都不做
2 進行深度思考
3 佛教特別用途
第一條大家可能很奇怪,讓自己什麼都不做是很有用的事情嗎?這是一個很不容易做到而且很有用的事情。我以前在海洋大學時有一個老教授,他心力衰竭,行動也不便,幾乎一直在醫院裏。當時我就建議他修禅定。他問什麼是禅定,我就簡單說,禅定是什麼都不做。後來過了一段時間,老教授的身體慢慢恢複了。以前大半年都要在醫院裏,現在完全不去了,晚上還可以和其他教授搓搓麻將。人家很奇怪,就問他。他說這個很簡單啊,就是到一個地方去坐著,讓心裏什麼都不想,健康就恢複了。可見禅定對我們的身體恢複有很強烈的修複作用,強烈到超過我們的預期。但是我要在這裏加一個注——切勿神秘化和誇大。有人說入到叁禅就可以如同初生嬰兒一樣,身體消除一切後天疾病,這個就是附會了,沒有那麼厲害。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坊間流傳的各式各樣的謠傳。
第二條,是在定心下去思考。這可以幫助你清理複雜情況,抓住問題真正的核心。這個有點像靈感在禅定下發生一樣。效果如何呢?我在哥倫比亞大學讀PHD的時候,有兩個佛友也是哥大的研究生,我們的博士論文最關鍵的內容都是在禅定中想出來的。爲什麼會想起這些核心內容呢,在打坐跳出這些思想,講不出什麼道理。
至于第叁條呢,在定心下進行毗婆舍那,將緣起性空的概念了解,深入到內心實際體會上去。這個是佛門的主要目標之一,跟在場的大家相距比較遠了。
佛教是一個智慧的宗教,雖然我們很不幸看到佛教的現狀是:一個非常智慧的核心,外圍包了一層通向智慧的方便,再外圍包了一個標准色彩的宗教,最外是一些民俗信仰。越是在外圍,圈子就越大。很多人認爲在外圍的這些迷信是佛教,其實這些是民俗信仰,附在佛教上,借用佛教名義,我們稱之爲附佛外道。剝掉這些外殼之後,發現佛教是一個提倡五戒十善的標准形式的宗教,引導人們去惡向善。再進入內部,就是非常神秘的修行方法。據說通過這些修行方法,可以和諸佛不二,可以獲得本來具足的無所不具的智慧。這裏關鍵的瓶頸是如何達到這樣的智慧。就是怎麼才能超越能所對立的執著。這是佛教的特點。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定心用以達成佛教目標,不很容易奏效。缺乏穩定的禅定能力,定心不容易在思維中維持。特別是現代,一般人都沒有足夠定力,因而造成效果不明顯。
如果第一類定心用于佛教,效果其實並非如我們期望一樣高。佛經記載,很多阿羅漢在佛在世的時候,都是使用這樣的方法證果的。但是現在通過這樣的修行方法有所成就的,幾乎沒有。清末到解放這樣長一個時期,我們中國的高僧只有寥寥幾位,就說明問題。
我們小結一下定心。定心是一種心態,覺照明利。可外延到六根,然後與六塵産生六識十八界共在,也可內守幽閑。昏沈可以覆蓋定心,散亂的思想念頭也可能幹擾定心。若不失定心,則定心下的思維有重大用途。而定心下的什麼也不做,對恢複身體基本健康具有驚人效果。
禅修是一種自我心態調整,設法改變日常習慣的心態,慢慢地讓自己體會並進而穩定在定心上。那麼我們要調整什麼呢?傳統的方式是不用這樣概念分析的,只是告訴你這樣去做。現在的人就要搞清楚爲什麼這樣做。
日常心態的叁大特性
首先我們講日常心態叁大特性,佛門說是凡夫心的叁大特點。我先講第叁點。倒過來排是爲了後面的方便。
3、能所對立。這個是最基本的特點,一切凡夫衆生都是如此,我們認識世界的時候幾乎只有這一種方式,就是“我認識了一個東西”。以“能”爲自我,“我(能)思故我在”。我看見一個人,我看見這個人和旁邊的人是不一樣的,這個人是張叁等等。我們的心以觀察對象爲目標,就是所緣境。能所相對,才能形成正常的分別、認識與思維反應。離開了這種方式,我們不能擁有任何知識。這種認識方式構成了我們認識世界的根本基礎。我緣在所緣境上,然後産生了別,構成了我對它的認識,這是最基本的一條。
2、我所認識的目標,也是所緣境,一定是個不大的,局部的東西。比如我可以認識張叁,但是我不可以同時認識全中國人。甚至說,我不可以同時認識在座的所有人,哪怕都是我以前的同學。這就是說我們的認識對象是一個局部的東西,佛教稱爲別相。
1、我們所認識的對象是流動變化的,而不是固定的。比如說,“張江民先生在這裏”,“他早就在上海了”,“昨天跟我打過電話啊”,“沒有搞清楚他在哪個教室”,“等下課了我好跟他去交流”。大家看,我一會的功夫,心念已經從一個人的人名跳到他的電話,他的行程表,我的認識對象一直不停的流動變化,構成一個心念的“流”。好像狗熊掰棒子一樣,掰一個扔一個。
這叁條構成我們凡夫認識世界的最基本的形式。我想沒有人可以完全跳出這叁個特點。這是我們的平常心態。我們禅修就是要改變這樣的心態。這個改變從哪裏做起呢?就從第一條做起,修止。
叁類止
第一類止,把心念的流動性停下來。就是抓定一個目標不放,如果發現自己心念跳走了就拉回來。反複訓練後,就形成一種盯住所緣境不受幹擾的能力。我們經常聽人說“禅定不好修啊,如果不去做還好,一做就覺得心亂的不得了。我只能讀經,讀經反而清淨了。”這是爲什麼呢?我們知道我們讀書或讀經時,我們的思維仍然是一條流。我們的凡夫心的叁大特點還沒有任何改變。讀經只是把我們的流動的範圍壓窄了一下,改變的比較少。我這裏不是說讀經的功德,這是另外一回事。我只是說控製心念,用讀經的方式,改變我們習慣改變得很少。如果進一步壓縮,就變成了淨土宗的念佛,心念還是在流動,只是更窄了。更難一些呢,徹底不讓動了,那就是觀想心中的一朵蓮花。觀想蓮花又比念佛難。念佛又比讀經難。這個難度取決于你對自己的日常習慣的改變程度,改變越多越困難。
第一種修止還會出現一些症狀,坐不住,有幻覺,難以辨別真假,甚至有時候還會出現些怪異的感覺。這些感覺往往造成一些坊間的流言。比如有次我打坐的時候感覺到身上有一條大爬蟲,奇癢無比,後來我摸了一下,發現不過是一滴汗。有些人更厲害,禅定時覺得自己會飛了,但是真能飛嗎?從五樓飛下來結果是什麼大家都知道。這是因爲對禅定缺乏了解,缺乏正見。這種情況在第一類止中可以得到解決。下些功夫就可以克服。
第一類止在使用上有局限,力量不夠。從根塵識角度上說,我們把力用在塵上。會産生一些力量,但是力量不會很大。對于佛教修學禅定的目標來說,此類方法産生力量慢。因爲這類止跟毗婆舍那在技術上有不很協調的地方,所以很難用上力。要修到七住心以上,繼續努力,定心漸漸顯現,進入初禅以後才開始有些力量。
第二類止,是瞄准我們凡夫心的第二條而來。習慣上我們心所緣的目標是別相。那麼改變它,把心集中到總相上去。比如,想象宇宙世界中都是水光,讓心定在水光中不散亂。如果你能以此爲正念而心念不飄走,就是這第二類奢摩他。這樣你就肯定沒有流動了,因爲是總相,沒有流動的余地。如果你能修進去,必然會産生某些伴生現象,比如你的心和所緣對象好像變成了一個。但是注意,這個不是真的心跟水光一樣了,只是“覺得一樣”而已。此時“能所”對立暫時削弱,但是你不能被自己騙了,以爲能所對立已經被消除。這會阻礙了自己深入。這種奢摩他更難修,不要…
《禅定今說——現代在家居士的禅修途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