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與人生智慧
(2009年12月26日講于“複旦佛學講壇”)
演講/如瑞法師 整理/李文靜
非常感恩夢老和尚和王教授的因緣,能來此與大家聚會!上午老和尚以禅爲主題直接契入,讓我們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老和尚面前,我是小和尚,從淺入手,探討生活中如何接近佛教,行以次第的修行。
老和尚讓我們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實講的是《大方廣華嚴經》,其核心就是人人和佛都有同一的智慧體性。但爲什麼我們找不到真心呢?因爲我們迷了!要開發佛性,需要方法。“華嚴”的華,是一個比喻,指因地的行;嚴是莊嚴。有句話,“敷萬行之因華,嚴一乘之道果”,意思是開發我們的佛性,也需要有次第,有福德和智慧來莊嚴我們的佛國。
從持戒開始
佛的意思是覺悟,從自覺,到覺他,最後到覺行圓滿。既然有這個次第,那最初的一步從哪裏做起呢?“戒定慧”叁學,是以“戒”爲根本!有句話“常持于淨戒,福慧自莊嚴”。“敷萬行之因華”,萬行就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度以“持戒”爲根本,不管出家還是在家,都要從戒律開始。出家人的戒律,從叁皈五戒開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我們往往想得到最高的,忽視的卻是最低的。在座有哪位敢舉手說“我不打妄語”嗎?學佛是從戒律開始。《華嚴經》有雲:“戒能開發菩提本,學是勤修功德地。”“戒爲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
戒者,禁也。持戒,要禁止惡法,警策“身口意”叁業。身要離開殺盜淫;口要不打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一個人身口還在作惡,卻說心已經清淨,這肯定要打一個問號。一個人身不做殺盜淫,口能夠離開“口四過”的時候,心也會隨之清淨起來。
當探究明心見性時,需要知道佛的智慧,佛的善巧方便。戒不是最高的,而是一個方便,引導衆生成佛。所以,常說“戒德”,是看得到,摸得著的。是佛告訴衆生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如果希望再得一個人身,要從持五戒開始;希望解脫,要持別解脫戒;希望成佛,要持菩薩戒——用“攝律儀戒”來止惡,用“善法戒”來修善,用“饒益有情戒”來度衆生。這叁戒相應于佛的法身、報身、應化身。持戒,要離惡,順應如來的清淨本性。心的清淨一定是從止惡開始。菩薩的精神是出叁界又不離叁界,用菩薩的六度萬行來廣度衆生。既然知道了人人都有一顆妙明真心,需要好好地修福,修慧來讓心真正起作用。我們常說“皈依佛兩足尊”,即福德具足,智慧具足。
我來自五臺山,五臺山的文殊菩薩表智慧,意思是妙智慧,妙吉祥。如果沒有錢,可以去賺;需要什麼都可以想辦法去得到,但沒有智慧,一定從頭開始學、開始修、開始證。佛法離不開“聞思修”叁慧。
明因果
爲什麼有的人富貴,有的人貧窮,有的莊嚴,有的有欠缺,于是常有人抱怨老天不公。但是不要埋怨,因爲持戒的第一個認識是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做殺盜淫妄的事情會墮落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不是佛製定的,而是佛陀在菩提樹下體證到的智慧,他發現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然後關心勸誡他的弟子們,不要做殺盜淫妄的事,否則會循著自然的因果律去受地獄、餓鬼和畜生道的痛苦。所以,佛製戒是讓弟子知道做這些事情不好,不做就不會種這樣的惡因,不種惡因就不會受惡果。我們每個人都想離苦得樂,最根本是從戒律開始。
世界上種種的不平等現象,可以用四個字解釋“自作自受”。既然做了,爲什麼不敢去面對呢?學佛在于要知道因果的道理,要認識自己,改變自己。佛之所以成佛,正是因爲認識到這些道理,並去實踐這些道理。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告訴衆生如何離惡行善,如何成佛。峨眉山的普賢菩薩所表的是實踐,有智慧後一定要照著佛的方法去做,要理論聯系實踐的。
“華嚴”二字,就是要用因地的種種行來莊嚴我們所求的佛國。所以成佛是靠我們一點點做出來的。佛陀通過體證,真正知道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我們只是聽到了,並沒有證到。爲什麼要用“證”字,而不用“得”字呢?因爲這不是從外面得到的,而是憑自己聽聞佛法、次第地修學,親自去證得。那麼在做的過程中,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在證呢?學佛法後,生活中有了智慧,能去除煩惱。如果你生活中煩惱少一點,就說明你學的佛法在起作用。智慧增長一點,煩惱減少一點。
增長心力,不爲境轉
大家都關心如何把佛法運用到生活中。生活中學佛要從持戒開始,從斷惡修善開始,同時要來調服、訓練我們的心。上午看到老和尚九十六歲坐在這裏講佛法,一般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如沒有訓練我們的心,身體隨著年齡增長而衰退;如果修行佛法,雖然年齡大了,身體衰弱了,但心能保持年輕。修行佛法能開發心智,增長心力。到你生命結束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如果心力很強,才能把握最後的一念,才能夠清清明明。爲什麼要念阿彌陀佛呢?其實就是來訓練我們的心。如果一個人念阿彌陀佛還去做殺盜淫妄的事情,那根本就沒有用阿彌陀佛來訓練、調柔這顆心,那就是與阿彌陀佛是相違背的。如果在實際生活中,無論修什麼法門,都能時刻照顧到這顆心,讓心與所做的事情在當下得到統一,那生活就能慢慢得到快樂。
學佛,要鍛煉心不被境轉。對一般人來說,當心愛之物被人打碎,心全部在這上面,也隨之而碎。如果你覺得自己學佛學得很有定力了,那就要試驗試驗,當聽到別人罵你的時候,有沒有動心?如果我罵你一句,打你一下,心還是爲這個所轉,那說明你對心的訓練還是不夠的。沒有經過訓練,人的心都是隨境轉。結果是常常覺得很累,吃得飽,玩得好,但心累得不行。工作的壓力,要面對上司同事等,乃至于回家還有牢騷,累的是心。人常常需要別人給快樂,聽到贊美高興,批評就不高興,總是希望聽到愛語。如果能夠離開外面的境,真正從內心生起快樂,把佛法用到心的時候,便不需要外物給予快樂。所以要找到安心的法門,讓自己快樂起來,讓心歸于零。今天不管在外面受了什麼委屈,把種種不快樂統統放下,重新開始,把心回到零。
當我們受叁皈依的時候,發願道:從今開始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當每天結束的時候,要審視今天所做是否按照發願而行。每天要留出十分鍾來訓練自己的心,讓心的萬念歸于一念時,會發現心越純越輕松。天天訓練,即使十分鍾過去了,繼續去忙,中間已經讓心休息十分鍾,斷開雜念。每天這樣的訓練,能把雜念的的急流變緩慢,甚至歸于平靜。
善用其心
學佛從恭敬叁寶、皈依叁寶、止惡修善、善用其心開始。《華嚴經》的《淨行品》講的是如何“善用其心”的密法。由于發心不同,所做的種種都會隨之改變。比如,工作只爲賺錢,那麼工作一天只能得到發心的內容,賺錢。如果換一個心,不管工作內容是什麼,都發成佛的誓,也願見到的每個人都和我共成佛道,所做的每件事情都作爲成佛的資糧。那我就恭喜你真的發財了!發的是“功德法財”!由于發心的不同,今天所作的一切都是成佛的資糧。會用“心”,同樣的事情,結果差別很大。
比如上洗手間,好像是一件不幹淨的事情,但懂得發心,“大小便時,當願衆生,棄貪瞋癡,蠲除罪法。”種種排泄都像排泄出貪嗔癡,也願一切衆生都一樣迅速把貪嗔癡去掉。這樣大小便也是積累功德。然後出來去洗手,“以水盥掌,當願衆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想一切衆生都能淨手,行善止惡,受持佛法,廣度衆生,洗手也變成成佛的福德資糧。今天坐在這裏聽法也是,可以聽了只爲自己單獨受用,也可以發願“若聽法時,當願衆生,願一切人,共成佛道”,那功德就大了,如果是“願一切有情,共成佛道”,那功德就更大了!所以用的心不同,得的功德也不同。正如《淨行品》裏的一句話:“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修行從哪裏開始呢?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就在舉手投足當下的這一念!再高深的佛法也要從當下開始修,從當下所做的事開始,從當下所起的一念開始。這一念錯的時候,不要懊悔,後一念應該覺悟。“阿彌陀佛,住于弟子心中,惡念消滅,善念快升。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來訓練自己。做一件事情要思考和學佛是否相應,善的則做,不善的則不做,需要“正念”。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處處可以正念,並不是說只有在拜佛、打坐的時候是修行。當明白這個道理時,一切時,一切處都會修行。
所以一個修行人是非常快樂的,因爲在當下就解脫,自在。每一個人都可以當下從自己的內心解脫。出家人更幸運一點,有在家信衆的護持,能把世間的東西放下,專心一意地“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識心達本源,故號爲沙門”。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因緣福報出家,出家人比起來還是很少的。出家人是有願做老師的人,“高潔尊嚴人天師”,信衆在護持,在成就我,所以要把自己培養成更合格的老師。前提是有自我的修證,我還需要和大家一起學、修、證。當有人問我爲什麼要出家,我說“出家無家,爲大家”。五臺山普壽寺住衆600多,佛學院200多,還有老人院等等,上下有一千來人,在發展過程中,也有非常艱難的時候。那時候我抱著一個什麼心念呢?我自己就合掌:“叁寶加被!如果做的這件事情對衆生是有利的、對國家是有利的、對人民是有利的,叁寶加被!讓我善緣具足,得以完成”。當你懂得在修行的路上,常常發這種善願,善緣自然來。
修學佛法從發願開始,從慚愧、忏悔開始。有一顆慚愧的心,能夠激勵自己向上;有一顆忏悔的心,能夠不斷更新自我。因爲惡業沒有體相,…
《華嚴與人生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