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看不到。所以很多凡夫,愚癡,就在于看不到自己的惡,然後肆無忌憚去作惡。我進普壽寺的時候,發願就八個字“慚愧、忏悔、敢當、敢爲”。因爲有一顆慚愧的心,我做錯了就忏悔,而不能不做,就要勇敢地去做。當碰到困難的時候,不管有什麼煩惱和委屈,到佛前說說,或者誦一部經,用佛法來去除自己的障礙和煩惱,要借助外面的佛菩薩,真正喚起我們內在的智慧,這樣才能有希望來改變自己。當我有困難時,都是跪在佛跟前向佛述說。然後告訴自己,要把心融入佛的大悲海中。我們伸出手希望佛陀拉我們,那我們的心一定要和佛陀相應。所以我清楚,不能埋怨別人,千錯萬錯都是自己錯,沒有智慧,沒有能力讓大家滿意,譴責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所以,我調整心態,不管今天有沒有太陽,我心裏都充滿陽光,佛陀是我世界裏的太陽,菩薩是我世界裏的月亮,我的世界裏從來沒有黑暗!我的世界裏從來沒有悲傷!我的世界到處洋溢著熱情!我的世界裏從來都是積極進取向上!
正因爲有這樣的信念,我們從只有105塊錢到建起普壽寺,建起以“華嚴爲宗,戒律爲行,淨土爲歸”的修學道場。
知叁世,負責任
作爲凡夫,找不見自己的真心,被妄想心所迷。我們都有肉團心,也有思想,但這都是妄想心。當我們迷的時候,就喪失智慧,當用佛法來開發智慧,就達到覺悟。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一切時一切處都要有佛法。爲什麼要誦經?越誦越熟,在八識田中種下種子。比如《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就這麼一句夠不夠用?是不是讓我們正確地看待世界,正確地看待人生啊?學佛就是要覺悟,覺悟什麼?就是要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啊!
這句話指導我們如何正確看待生死,看待人生。學佛即覺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今生只是生命的現象,還有過去生和未來生,我們的生命體是相續的。我們生命的現象是過去所造的因,在緣熟下所現,也就是因緣果報。我們種下的因遇到這樣的緣就會受這樣的果。正因爲解開了生命的真相,我們不得不對我們的未來負責,就像你知道有明天,難道不應該好好珍惜今天嗎?而你知道有來世,那我們這一生得好好地把握,因爲“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作者是。”如果只有這一世,怎麼活都可以,死了就一了百了!但是如有來生,那就不能這樣,所以,我們也好好地死,好好地生。
學佛是覺悟“因果相續”的道理。據統計,世界每年有25至28萬人自殺,我覺得很惋惜。自殺能逃避現在,逃避不了再生,如果他們懂佛法,就不敢放棄,因爲自殺不能了因果,還是要隨著苦因去受報的。“流轉叁界中,恩愛不能脫。”衆生是互相纏繞在叁界六道中。人應該對自己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以一個很好的心態去勇敢面對自己過去所造的業,真正用佛法去看破,放下,最後達到圓滿。
有些人說這些道理都能接受,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是感到很累,爲人處世都特別難。我說:“得失之心處事難,不得不失自坦然,回歸無求心自在,原來心安一切安”。因爲有求才覺得難,出家人自在是因爲不想當官,不想發財,什麼都不怕。所以“畏難兩字佛經無,無畏方爲佛教徒。無盡衆生無盡願,一肩挑起莫躊躇”。一個好的心態來自于學佛法的智慧,用智慧來管理情緒。
人生需要設計,還需要好好管理,不管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影響一生的美麗。真正有智慧的人會設計人生、管理人生。管理需要智慧,否則活一天隨意一天,人生很糟糕。佛法對于每一個人都非常重要,要住在正知正念當中,不能走偏,離了佛法就失去了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方法,就不能解決現實中的問題。釋迦牟尼佛解決了他的人生問題,皈依佛,是希望以佛的智慧和教導來幫助衆生解決問題。
無常與老病死叁大問題
佛在《無常經》裏告訴我們有叁種問題,必須提前做好准備,學習解決方法。這叁種問題即是:老、病、死。而且它是不可愛、不光澤、不可念、不稱意。沒有人希望變老、生病、死亡,但又不可逃避。世界是成住壞空,是無常的。人的老病死也是無常的,思想刹那的變化也是無常。世界上沒有不變的東西,新的科學理論也是不斷推翻前面的理論,科學越發展越證明釋迦牟尼佛是對的。比如“佛觀一杯水,八萬四千蟲”以前覺得不可思議,現在有顯微鏡發現這是真的。佛如實地發現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但不是創造者。佛曉之以理,提供方法讓衆生如實了解世界和人生,如果按照這個方法去做,就能如實認識世界人生,解決好種種的問題。
跟大家分享下我學佛的過程。我從小特別怕死,死後就沒有玩的快樂。人死後到底有沒有的問題?困擾我很多年,直到讀高中,十六歲那年開了小悟。老師上課,把一張紙用火柴燒成一堆灰,說這就是物質不滅定律。我開始思考人死了轉化成什麼?總以某種方式存在。我出家時問蓮老法師這個問題,她說了很多 “十二因緣”之類的道理,當時都不懂。最後她說:“當你死了,我死了,就知道有沒有了”。後來才明白,死後還會生,區別在于生在哪裏。想生在佛的世界,應該存佛的心,發成佛的願,說佛的話,做佛的事,一定會到佛國的世界。
世界上有十法界,佛的法界、菩薩的法界,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界是界限的意思,各有界限。想成佛,要發成佛的願,做成佛的事;想當聲聞緣覺,出離六道輪回,要發出離心;想下輩子再爲人,要做人的事。相對于儒教告訴人們要做一個好人,佛法則說明爲什麼要做一個好人,因爲好人下輩子還能做人。沒有人願意下輩子當牛馬貓狗,即使畜生很有福報,也不能聽聞佛法。佛是覺悟了的人,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人,無私奉獻衆生的人。菩薩是有度衆生的願,努力修學,行六度爲人民服務,但還沒達到圓滿境地。所以,這輩子要受五戒,下輩子繼續當人,希望能成佛,要做菩薩的事,行六度,處處幫助別人。
生活中的修行
佛法的智慧體現在生活中。會修行的人吃飯也是修行。很多人好的愛吃,不好的不吃。愛吃是貪心,不愛吃是嗔心,不好不壞是愚癡心。寺廟過堂,師父們正身端坐,先做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
出家人也是有色身,要吃飯穿衣,但出家人會吃飯,能吃出功德,第一口誓斷一切惡,第二口誓修一切善,第叁口誓度一切衆生,端起一缽飯,要感恩一切爲我們付出的人。有些人一頓飯要吃天上飛的,地上爬的,爲一口食造了很多業。吃飯也需要智慧,不要錯過每一個修行的機會。要知道世界上還有很多沒有飯吃的人。出家人吃飯要減口食,能吃兩個饅頭就吃一個半,那半個節省給衆生。穿衣服幾件就夠了,不用名牌,起到衣服的作用即可。萬貫家産都不如學佛,來積聚智慧福德的資糧。
學佛從早晨發願開始,從每天晚上臨睡前的忏悔開始。新的一天來臨時,依《淨行品》中所說的“睡眠始寤,當願衆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來用心。睡覺落入無記中,睡多了也會喪失智慧。一覺醒來的時候,也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從無明中醒來,都能用智慧觀照世間人生。這時候虔誠地合掌,“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願叁寶慈光,攝照弟子,給弟子智慧和力量,一切善願成就”。接著,把今天所要期望的都可以加進來。到晚上回來時候,反思今天有沒有全部住在正念,完全用佛的教導去做事,肯定有犯錯,所以在臨睡前要忏悔:“叁寶攝照,弟子慚愧,今天在身口或者內心有出錯的,希望叁寶加被,弟子忏悔。如果做了一點善,都希望歸給家人和一切衆生,善根增長,和我一起成佛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最少念上十聲。這是最基本的,帶著佛對你的慈光入睡,一定會休息得很好。這個方法供大家參考,早晨發願,晚上忏悔。早晨的發願和晚上的忏悔相續,心念一直存在,堅持下來,叁寶一直不會離開我們。修行就從這裏開始:從皈依開始,從發願開始,從忏悔開始!
小結
今天用最淺顯的語言來告訴大家,佛陀的智慧可以用到生活當中。歸納一下:
第一、華嚴是要注重因地的修行,修行福德智慧,莊嚴一乘道果,所以成佛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第二、積聚福德智慧,從持戒開始。戒如大地,能生萬善。有清淨的戒,才能有清淨的定慧。
第叁、佛製種種法都是爲了治我們種種的心,心太難治了,就先用戒來訓練。佛行方便用戒來幫助先調伏身口,一切惡不做,一切善去修,來調伏心。《金剛經》告訴我們如何降伏其心,《心經》經常念讓我們遠離顛倒夢想。
第四、持戒的同時一定要改變其心,還要善用其心。這是文殊菩薩對我們的教誨,文殊菩薩是妙智慧妙吉祥,人人想得到幸福吉祥,不要忽視前面的智慧。妙智慧,不是世間的一般的聰明,要用妙眼來看世界。世間很多形形色色的問題,就人生來講,除了有小問題,還有老病死的大問題。佛都提供了方法,離開佛法的智慧,沒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持戒還要不離善用其心。生活中要經得起境界的誘惑,換境不如換心。工作不愉快再換一個環境,都沒辦法真正從心底達到一種安樂,境中總有順眼和不順眼。在六道裏輪回,曾經多少次會遇,表面的偶然,是前生前世結的緣。大部分人都這樣的經驗,莫名其妙的討厭,莫名其妙的喜歡,這也就是人有一見鍾情的原因。你想在人群中,人人都喜歡,就看你生生世世所結的緣分。
能轉境者佛,被境所轉者凡夫。妄想的心都需要攀援之物。人有肉團的心,妄心,即思想,還有一顆真心被埋沒而找不到。聽說現在社會流行“全民偷菜”,偷菜偷蘿蔔,心都被虛妄所轉了。這之所以大家喜歡玩,因爲這順應習氣,這叫等流習氣。前世貪慣,偷慣,今生被引誘,就很會去做。如果被偷菜所轉在生活中也會去偷。心被境所轉後,從妄入妄,從無明入黑暗。當心能轉境時,覺悟堅決不偷菜,用偷菜的功夫來念佛誦經,鍛煉心來轉境。戰勝自己一次、兩次,最後又形成一個習慣,再也不會動心去偷了。
最後,再次感恩促成這次相聚的種種因緣。願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得到妙智慧、妙吉祥。南無阿彌陀佛!
刊于《佛教觀察》總第九期,2010年3月
《華嚴與人生智慧》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