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与人生智慧▪P2

  ..续本文上一页看不到。所以很多凡夫,愚痴,就在于看不到自己的恶,然后肆无忌惮去作恶。我进普寿寺的时候,发愿就八个字“惭愧、忏悔、敢当、敢为”。因为有一颗惭愧的心,我做错了就忏悔,而不能不做,就要勇敢地去做。当碰到困难的时候,不管有什么烦恼和委屈,到佛前说说,或者诵一部经,用佛法来去除自己的障碍和烦恼,要借助外面的佛菩萨,真正唤起我们内在的智慧,这样才能有希望来改变自己。当我有困难时,都是跪在佛跟前向佛述说。然后告诉自己,要把心融入佛的大悲海中。我们伸出手希望佛陀拉我们,那我们的心一定要和佛陀相应。所以我清楚,不能埋怨别人,千错万错都是自己错,没有智慧,没有能力让大家满意,谴责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所以,我调整心态,不管今天有没有太阳,我心里都充满阳光,佛陀是我世界里的太阳,菩萨是我世界里的月亮,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黑暗!我的世界里从来没有悲伤!我的世界到处洋溢着热情!我的世界里从来都是积极进取向上!

  正因为有这样的信念,我们从只有105块钱到建起普寿寺,建起以“华严为宗,戒律为行,净土为归”的修学道场。

  知三世,负责任

  作为凡夫,找不见自己的真心,被妄想心所迷。我们都有肉团心,也有思想,但这都是妄想心。当我们迷的时候,就丧失智慧,当用佛法来开发智慧,就达到觉悟。把佛法落实到生活中,一切时一切处都要有佛法。为什么要诵经?越诵越熟,在八识田中种下种子。比如《佛说八大人觉经》“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就这么一句够不够用?是不是让我们正确地看待世界,正确地看待人生啊?学佛就是要觉悟,觉悟什么?就是要觉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啊!

  这句话指导我们如何正确看待生死,看待人生。学佛即觉悟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今生只是生命的现象,还有过去生和未来生,我们的生命体是相续的。我们生命的现象是过去所造的因,在缘熟下所现,也就是因缘果报。我们种下的因遇到这样的缘就会受这样的果。正因为解开了生命的真相,我们不得不对我们的未来负责,就像你知道有明天,难道不应该好好珍惜今天吗?而你知道有来世,那我们这一生得好好地把握,因为“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如果只有这一世,怎么活都可以,死了就一了百了!但是如有来生,那就不能这样,所以,我们也好好地死,好好地生。

  学佛是觉悟“因果相续”的道理。据统计,世界每年有25至28万人自杀,我觉得很惋惜。自杀能逃避现在,逃避不了再生,如果他们懂佛法,就不敢放弃,因为自杀不能了因果,还是要随着苦因去受报的。“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众生是互相缠绕在三界六道中。人应该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以一个很好的心态去勇敢面对自己过去所造的业,真正用佛法去看破,放下,最后达到圆满。

  有些人说这些道理都能接受,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感到很累,为人处世都特别难。我说:“得失之心处事难,不得不失自坦然,回归无求心自在,原来心安一切安”。因为有求才觉得难,出家人自在是因为不想当官,不想发财,什么都不怕。所以“畏难两字佛经无,无畏方为佛教徒。无尽众生无尽愿,一肩挑起莫踌躇”。一个好的心态来自于学佛法的智慧,用智慧来管理情绪。

  人生需要设计,还需要好好管理,不管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一生的美丽。真正有智慧的人会设计人生、管理人生。管理需要智慧,否则活一天随意一天,人生很糟糕。佛法对于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要住在正知正念当中,不能走偏,离了佛法就失去了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方法,就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释迦牟尼佛解决了他的人生问题,皈依佛,是希望以佛的智慧和教导来帮助众生解决问题。

  无常与老病死三大问题

  佛在《无常经》里告诉我们有三种问题,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学习解决方法。这三种问题即是:老、病、死。而且它是不可爱、不光泽、不可念、不称意。没有人希望变老、生病、死亡,但又不可逃避。世界是成住坏空,是无常的。人的老病死也是无常的,思想刹那的变化也是无常。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新的科学理论也是不断推翻前面的理论,科学越发展越证明释迦牟尼佛是对的。比如“佛观一杯水,八万四千虫”以前觉得不可思议,现在有显微镜发现这是真的。佛如实地发现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理,但不是创造者。佛晓之以理,提供方法让众生如实了解世界和人生,如果按照这个方法去做,就能如实认识世界人生,解决好种种的问题。

  跟大家分享下我学佛的过程。我从小特别怕死,死后就没有玩的快乐。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的问题?困扰我很多年,直到读高中,十六岁那年开了小悟。老师上课,把一张纸用火柴烧成一堆灰,说这就是物质不灭定律。我开始思考人死了转化成什么?总以某种方式存在。我出家时问莲老法师这个问题,她说了很多 “十二因缘”之类的道理,当时都不懂。最后她说:“当你死了,我死了,就知道有没有了”。后来才明白,死后还会生,区别在于生在哪里。想生在佛的世界,应该存佛的心,发成佛的愿,说佛的话,做佛的事,一定会到佛国的世界。

  世界上有十法界,佛的法界、菩萨的法界,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界是界限的意思,各有界限。想成佛,要发成佛的愿,做成佛的事;想当声闻缘觉,出离六道轮回,要发出离心;想下辈子再为人,要做人的事。相对于儒教告诉人们要做一个好人,佛法则说明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因为好人下辈子还能做人。没有人愿意下辈子当牛马猫狗,即使畜生很有福报,也不能听闻佛法。佛是觉悟了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无私奉献众生的人。菩萨是有度众生的愿,努力修学,行六度为人民服务,但还没达到圆满境地。所以,这辈子要受五戒,下辈子继续当人,希望能成佛,要做菩萨的事,行六度,处处帮助别人。

  生活中的修行

  佛法的智慧体现在生活中。会修行的人吃饭也是修行。很多人好的爱吃,不好的不吃。爱吃是贪心,不爱吃是嗔心,不好不坏是愚痴心。寺庙过堂,师父们正身端坐,先做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出家人也是有色身,要吃饭穿衣,但出家人会吃饭,能吃出功德,第一口誓断一切恶,第二口誓修一切善,第三口誓度一切众生,端起一钵饭,要感恩一切为我们付出的人。有些人一顿饭要吃天上飞的,地上爬的,为一口食造了很多业。吃饭也需要智慧,不要错过每一个修行的机会。要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没有饭吃的人。出家人吃饭要减口食,能吃两个馒头就吃一个半,那半个节省给众生。穿衣服几件就够了,不用名牌,起到衣服的作用即可。万贯家产都不如学佛,来积聚智慧福德的资粮。

  学佛从早晨发愿开始,从每天晚上临睡前的忏悔开始。新的一天来临时,依《净行品》中所说的“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来用心。睡觉落入无记中,睡多了也会丧失智慧。一觉醒来的时候,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从无明中醒来,都能用智慧观照世间人生。这时候虔诚地合掌,“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愿三宝慈光,摄照弟子,给弟子智慧和力量,一切善愿成就”。接着,把今天所要期望的都可以加进来。到晚上回来时候,反思今天有没有全部住在正念,完全用佛的教导去做事,肯定有犯错,所以在临睡前要忏悔:“三宝摄照,弟子惭愧,今天在身口或者内心有出错的,希望三宝加被,弟子忏悔。如果做了一点善,都希望归给家人和一切众生,善根增长,和我一起成佛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最少念上十声。这是最基本的,带着佛对你的慈光入睡,一定会休息得很好。这个方法供大家参考,早晨发愿,晚上忏悔。早晨的发愿和晚上的忏悔相续,心念一直存在,坚持下来,三宝一直不会离开我们。修行就从这里开始:从皈依开始,从发愿开始,从忏悔开始!

  小结

  今天用最浅显的语言来告诉大家,佛陀的智慧可以用到生活当中。归纳一下:

  第一、华严是要注重因地的修行,修行福德智慧,庄严一乘道果,所以成佛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第二、积聚福德智慧,从持戒开始。戒如大地,能生万善。有清净的戒,才能有清净的定慧。

  第三、佛制种种法都是为了治我们种种的心,心太难治了,就先用戒来训练。佛行方便用戒来帮助先调伏身口,一切恶不做,一切善去修,来调伏心。《金刚经》告诉我们如何降伏其心,《心经》经常念让我们远离颠倒梦想。

  第四、持戒的同时一定要改变其心,还要善用其心。这是文殊菩萨对我们的教诲,文殊菩萨是妙智慧妙吉祥,人人想得到幸福吉祥,不要忽视前面的智慧。妙智慧,不是世间的一般的聪明,要用妙眼来看世界。世间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就人生来讲,除了有小问题,还有老病死的大问题。佛都提供了方法,离开佛法的智慧,没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持戒还要不离善用其心。生活中要经得起境界的诱惑,换境不如换心。工作不愉快再换一个环境,都没办法真正从心底达到一种安乐,境中总有顺眼和不顺眼。在六道里轮回,曾经多少次会遇,表面的偶然,是前生前世结的缘。大部分人都这样的经验,莫名其妙的讨厌,莫名其妙的喜欢,这也就是人有一见钟情的原因。你想在人群中,人人都喜欢,就看你生生世世所结的缘分。

  能转境者佛,被境所转者凡夫。妄想的心都需要攀援之物。人有肉团的心,妄心,即思想,还有一颗真心被埋没而找不到。听说现在社会流行“全民偷菜”,偷菜偷萝卜,心都被虚妄所转了。这之所以大家喜欢玩,因为这顺应习气,这叫等流习气。前世贪惯,偷惯,今生被引诱,就很会去做。如果被偷菜所转在生活中也会去偷。心被境所转后,从妄入妄,从无明入黑暗。当心能转境时,觉悟坚决不偷菜,用偷菜的功夫来念佛诵经,锻炼心来转境。战胜自己一次、两次,最后又形成一个习惯,再也不会动心去偷了。

  最后,再次感恩促成这次相聚的种种因缘。愿大家都能在生活中善用其心,得到妙智慧、妙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九期,2010年3月

  

《华严与人生智慧》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出家的利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