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与人生智慧
(2009年12月26日讲于“复旦佛学讲坛”)
演讲/如瑞法师 整理/李文静
非常感恩梦老和尚和王教授的因缘,能来此与大家聚会!上午老和尚以禅为主题直接契入,让我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在老和尚面前,我是小和尚,从浅入手,探讨生活中如何接近佛教,行以次第的修行。
老和尚让我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实讲的是《大方广华严经》,其核心就是人人和佛都有同一的智慧体性。但为什么我们找不到真心呢?因为我们迷了!要开发佛性,需要方法。“华严”的华,是一个比喻,指因地的行;严是庄严。有句话,“敷万行之因华,严一乘之道果”,意思是开发我们的佛性,也需要有次第,有福德和智慧来庄严我们的佛国。
从持戒开始
佛的意思是觉悟,从自觉,到觉他,最后到觉行圆满。既然有这个次第,那最初的一步从哪里做起呢?“戒定慧”三学,是以“戒”为根本!有句话“常持于净戒,福慧自庄严”。“敷万行之因华”,万行就是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以“持戒”为根本,不管出家还是在家,都要从戒律开始。出家人的戒律,从三皈五戒开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我们往往想得到最高的,忽视的却是最低的。在座有哪位敢举手说“我不打妄语”吗?学佛是从戒律开始。《华严经》有云:“戒能开发菩提本,学是勤修功德地。”“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戒者,禁也。持戒,要禁止恶法,警策“身口意”三业。身要离开杀盗淫;口要不打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一个人身口还在作恶,却说心已经清净,这肯定要打一个问号。一个人身不做杀盗淫,口能够离开“口四过”的时候,心也会随之清净起来。
当探究明心见性时,需要知道佛的智慧,佛的善巧方便。戒不是最高的,而是一个方便,引导众生成佛。所以,常说“戒德”,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是佛告诉众生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如果希望再得一个人身,要从持五戒开始;希望解脱,要持别解脱戒;希望成佛,要持菩萨戒——用“摄律仪戒”来止恶,用“善法戒”来修善,用“饶益有情戒”来度众生。这三戒相应于佛的法身、报身、应化身。持戒,要离恶,顺应如来的清净本性。心的清净一定是从止恶开始。菩萨的精神是出三界又不离三界,用菩萨的六度万行来广度众生。既然知道了人人都有一颗妙明真心,需要好好地修福,修慧来让心真正起作用。我们常说“皈依佛两足尊”,即福德具足,智慧具足。
我来自五台山,五台山的文殊菩萨表智慧,意思是妙智慧,妙吉祥。如果没有钱,可以去赚;需要什么都可以想办法去得到,但没有智慧,一定从头开始学、开始修、开始证。佛法离不开“闻思修”三慧。
明因果
为什么有的人富贵,有的人贫穷,有的庄严,有的有欠缺,于是常有人抱怨老天不公。但是不要埋怨,因为持戒的第一个认识是明白因缘果报的道理。做杀盗淫妄的事情会堕落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不是佛制定的,而是佛陀在菩提树下体证到的智慧,他发现了宇宙和人生的真理,然后关心劝诫他的弟子们,不要做杀盗淫妄的事,否则会循着自然的因果律去受地狱、饿鬼和畜生道的痛苦。所以,佛制戒是让弟子知道做这些事情不好,不做就不会种这样的恶因,不种恶因就不会受恶果。我们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最根本是从戒律开始。
世界上种种的不平等现象,可以用四个字解释“自作自受”。既然做了,为什么不敢去面对呢?学佛在于要知道因果的道理,要认识自己,改变自己。佛之所以成佛,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些道理,并去实践这些道理。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告诉众生如何离恶行善,如何成佛。峨眉山的普贤菩萨所表的是实践,有智慧后一定要照着佛的方法去做,要理论联系实践的。
“华严”二字,就是要用因地的种种行来庄严我们所求的佛国。所以成佛是靠我们一点点做出来的。佛陀通过体证,真正知道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我们只是听到了,并没有证到。为什么要用“证”字,而不用“得”字呢?因为这不是从外面得到的,而是凭自己听闻佛法、次第地修学,亲自去证得。那么在做的过程中,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在证呢?学佛法后,生活中有了智慧,能去除烦恼。如果你生活中烦恼少一点,就说明你学的佛法在起作用。智慧增长一点,烦恼减少一点。
增长心力,不为境转
大家都关心如何把佛法运用到生活中。生活中学佛要从持戒开始,从断恶修善开始,同时要来调服、训练我们的心。上午看到老和尚九十六岁坐在这里讲佛法,一般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没有训练我们的心,身体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如果修行佛法,虽然年龄大了,身体衰弱了,但心能保持年轻。修行佛法能开发心智,增长心力。到你生命结束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如果心力很强,才能把握最后的一念,才能够清清明明。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呢?其实就是来训练我们的心。如果一个人念阿弥陀佛还去做杀盗淫妄的事情,那根本就没有用阿弥陀佛来训练、调柔这颗心,那就是与阿弥陀佛是相违背的。如果在实际生活中,无论修什么法门,都能时刻照顾到这颗心,让心与所做的事情在当下得到统一,那生活就能慢慢得到快乐。
学佛,要锻炼心不被境转。对一般人来说,当心爱之物被人打碎,心全部在这上面,也随之而碎。如果你觉得自己学佛学得很有定力了,那就要试验试验,当听到别人骂你的时候,有没有动心?如果我骂你一句,打你一下,心还是为这个所转,那说明你对心的训练还是不够的。没有经过训练,人的心都是随境转。结果是常常觉得很累,吃得饱,玩得好,但心累得不行。工作的压力,要面对上司同事等,乃至于回家还有牢骚,累的是心。人常常需要别人给快乐,听到赞美高兴,批评就不高兴,总是希望听到爱语。如果能够离开外面的境,真正从内心生起快乐,把佛法用到心的时候,便不需要外物给予快乐。所以要找到安心的法门,让自己快乐起来,让心归于零。今天不管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把种种不快乐统统放下,重新开始,把心回到零。
当我们受三皈依的时候,发愿道:从今开始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当每天结束的时候,要审视今天所做是否按照发愿而行。每天要留出十分钟来训练自己的心,让心的万念归于一念时,会发现心越纯越轻松。天天训练,即使十分钟过去了,继续去忙,中间已经让心休息十分钟,断开杂念。每天这样的训练,能把杂念的的急流变缓慢,甚至归于平静。
善用其心
学佛从恭敬三宝、皈依三宝、止恶修善、善用其心开始。《华严经》的《净行品》讲的是如何“善用其心”的密法。由于发心不同,所做的种种都会随之改变。比如,工作只为赚钱,那么工作一天只能得到发心的内容,赚钱。如果换一个心,不管工作内容是什么,都发成佛的誓,也愿见到的每个人都和我共成佛道,所做的每件事情都作为成佛的资粮。那我就恭喜你真的发财了!发的是“功德法财”!由于发心的不同,今天所作的一切都是成佛的资粮。会用“心”,同样的事情,结果差别很大。
比如上洗手间,好像是一件不干净的事情,但懂得发心,“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瞋痴,蠲除罪法。”种种排泄都像排泄出贪嗔痴,也愿一切众生都一样迅速把贪嗔痴去掉。这样大小便也是积累功德。然后出来去洗手,“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想一切众生都能净手,行善止恶,受持佛法,广度众生,洗手也变成成佛的福德资粮。今天坐在这里听法也是,可以听了只为自己单独受用,也可以发愿“若听法时,当愿众生,愿一切人,共成佛道”,那功德就大了,如果是“愿一切有情,共成佛道”,那功德就更大了!所以用的心不同,得的功德也不同。正如《净行品》里的一句话:“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
修行从哪里开始呢?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在举手投足当下的这一念!再高深的佛法也要从当下开始修,从当下所做的事开始,从当下所起的一念开始。这一念错的时候,不要懊悔,后一念应该觉悟。“阿弥陀佛,住于弟子心中,恶念消灭,善念快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来训练自己。做一件事情要思考和学佛是否相应,善的则做,不善的则不做,需要“正念”。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处处可以正念,并不是说只有在拜佛、打坐的时候是修行。当明白这个道理时,一切时,一切处都会修行。
所以一个修行人是非常快乐的,因为在当下就解脱,自在。每一个人都可以当下从自己的内心解脱。出家人更幸运一点,有在家信众的护持,能把世间的东西放下,专心一意地“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因缘福报出家,出家人比起来还是很少的。出家人是有愿做老师的人,“高洁尊严人天师”,信众在护持,在成就我,所以要把自己培养成更合格的老师。前提是有自我的修证,我还需要和大家一起学、修、证。当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出家,我说“出家无家,为大家”。五台山普寿寺住众600多,佛学院200多,还有老人院等等,上下有一千来人,在发展过程中,也有非常艰难的时候。那时候我抱着一个什么心念呢?我自己就合掌:“三宝加被!如果做的这件事情对众生是有利的、对国家是有利的、对人民是有利的,三宝加被!让我善缘具足,得以完成”。当你懂得在修行的路上,常常发这种善愿,善缘自然来。
修学佛法从发愿开始,从惭愧、忏悔开始。有一颗惭愧的心,能够激励自己向上;有一颗忏悔的心,能够不断更新自我。因为恶业没有体相,…
《华严与人生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