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P5

  ..續本文上一頁對穩定期,稱爲“住”。衆生的身心連續變異衰敗,稱爲“老”。衆生身心連續變壞,稱爲“無常”。此四者在小乘的心不相應行法中也稱爲生、住、異、滅。以上十四種是與小乘共通的心不相應行法,以下十種是大乘獨有的心不相應行法。

   十五是流轉,指前因後果連續不斷。十六是定異,指不同的因産生不同的果,因果類型有種種差別。十七是相應,指因果相稱,互相順應。十八是勢速,指因果的飛速流轉。十九是次第,指因果相生有一定的順序,如業力強的先生,業力弱的後生,沒有同一時間有二果同時生起的情況。

   二十是時,即時間,由因果相續而假立過去、現在、未來。二十一是方,即方位、空間,由物質現象的因果相續,而有東南西北上下的差別。非物質現象則無“方”的含義。

   二十二是數,即數目,指一切事物有數量上的差別。

   二十叁是和合,指各種條件的聚集會合,所謂衆緣和合,方能形成一切事物。二十四是不和合,指形成各種事物的條件不能聚集會合。

   第五無爲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爲。二擇滅無爲。叁非擇滅無爲。四不動無爲。五想受滅無爲。六真如無爲。

   【今譯】第五大類是無爲法,大略有六種。一是虛空無爲。二是擇滅無爲。叁是非擇滅無爲。四是不動無爲。五是想受滅無爲。六是真如無爲。

   【評析】此處本論介紹無爲法。無爲法的“爲”是造作的意思。有爲法就是由衆緣造作而形成,以上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行法,都屬有爲法。無爲法即無造作的現象,具體有四種特征:一是不生不滅,有別于有爲法的生、住、異、滅。二是無去無來,有別于有爲法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區別。叁是無彼無此,有別于有爲法都是自他相互依賴而成立。四是無得無失,有別于有爲法有增有減。本論認爲,無爲法有六種,六種無爲法都是真如的表現。以下對六種無爲法作一簡述。

   一是虛空無爲。關于虛空無爲,各宗有不同看法。唯識宗認爲,虛空無爲是真如的表現,真如是顯現空無的真理,真理寂滅,脫離各種障礙,猶如虛空。以比喻得名,稱虛空無爲。

   二是擇滅無爲。“擇”是簡擇,即判斷、選擇。“滅”是斷障。“擇滅無爲”就是由無漏智慧的力量,斷滅一切煩惱,證得真如。

   叁是非擇滅無爲。有二種非擇滅無爲:一是並非由智慧力量的判斷選擇,而是因爲諸法本性清淨所顯的寂滅。二是缺緣不生所顯的真如,這是指一切有爲事物本是因緣和合而生,如果所需的緣已不存在,未來的事物就不能生起,從而使真如顯現。

   四是不動無爲。色界四禅以上,苦受和樂受都消失。苦樂受的性質是動轉,脫離了苦樂受的動轉性所顯的真如,就是不動無爲。

   五是想受滅無爲。滅盡定中,前六識及其相應心所,還有汙染的第七識及其相應心所,都已製伏斷滅,只是其中的想心所和受心所的作用顯著,所以該定稱想受滅。由想受滅所顯的真如,稱爲想受滅無爲。

   六是真如無爲。真如是一切事物的真實本性,“真”即真實;“如”即如常,也就是始終不變的本性。真如無爲是前五種無爲的所依,前五種無爲是真如無爲的不同表現。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今譯】所說的“無我”,大略有二種:一是人無我。二是法無我。

   【評析】以上是本論的第一部分,是介紹百法。此處是本論的第二部分,是闡明“無我”的結論。“無我”有二種,以下對二種“無我”作一簡述。

   一是“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意譯爲人,衆生,數取趣(指執取五趣或六道而不斷地輪回者,即衆生),指輪回轉生的主體。“補特伽羅無我”,即“人無我”或“衆生無我”。

   通常所說的“我”,一般具有常(永恒不變)、一(即純粹形態的實體,無法分解剖析)、“主”(獨立自在、即不依賴其它條件而存在)、“宰”(能對身心起支配作用)等特征。而在由五蘊和合而成的衆生身心中,找不到任何一蘊或任何一法,具有上述特征,可充當那種實在的“我”。即使是第八識,其性質是“非斷非常”,就其“非斷”而言,可認爲在輪回中是起到了連續性的作用;但就其“非常”性而言,它仍不是那種始終不變的實在的“我”。

   二是“法無我”。指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緣(即主要條件和輔助條件)而生,在一切事物中不存在獨立的、固有的、始終不變的本體。

   本論介紹百法,著重闡明“法無我”之理。但“人無我”也是“法無我”的本有之義,因爲百法可歸爲五蘊,而由五蘊和合而成的人或衆生,本也可用百法來加以說明。“法無我”必然得出“人無我”的結論。但“人無我”不能必然得出“法無我”的結論。因爲按大乘的說法,小乘就是只知“人無我”,不知“法無我”,故而只能破我執,不能破法執。而大乘的境界,不但要破我執,悟我空,斷煩惱障;還要破法執,悟法空,斷所知障,從而最終證得大涅pan 和四智大菩提,能以他受用身和變化身在盡未來際利樂衆生。

  

《大乘百法明門論直解》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