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學隨筆 六、問答▪P2

  ..續本文上一頁問題:

  (1)“你從何處來?”(2)“你往何處去?”(3)“你的名字叫什麼?”

  第一個和第二個問題是我們的存在何來何去,第叁個問題則是關乎存在本身。禅中的“何處來”並不總是指我們叁向度的空間關系。因此,“去何處”也不是指和尚旅行的目的。但我們又最好記得,禅厭惡我們談論抽象觀念的習慣。

  在這一則問答中,處微問和尚的名字,而當後者把名字說出來,他卻把它分解爲兩個字。慧字的本意是“超越”的智慧,這是與梵文的般若相等的字,“寂”則是“平靜”或“安靜”。這兩個字連在一起,意謂“超越的智慧之平靜”,或者,“清靜的本寂”,這是一個適當的禅僧名字。處微本來用不著問這第二個問題,因爲他很了解慧和寂的意義。因此,當他這般問的時候,他心中必另有用意。他想知道這個禅僧對禅的了解。仰山不是一個沙彌;他當然不會向處微解釋什麼是慧什麼是寂。他很清楚處微是什麼意思。因此他答道:“就在你目前。”

  “超越智慧”或“本然清靜”不是可以用言詞來解釋的東西;那不是可以對之做某種肯定或否定的東西。一個在相對與個殊層面上名叫“慧寂”的人,現在正站在另一個于此個殊世界名喚處微的人面前。然而,這仍是一種英文上的說法。在中文原文中,並沒有提及任何主體或客體。它僅是“只在目前”四字。從英文的習慣看來,這沒有什麼意思,因爲我們要問是在誰的目前,誰又在誰面前。所有這些指稱都得確定陳明。在中文或日文中,代名詞或代名詞所代表物體卻省略掉,而這往往導致暧昧不明。但在現在這個例子中,這個暧昧性卻是處微和仰山所處的狀之確切的描述。“本然清靜”存在,卻未特定它是在此或在彼,也沒有特定它是在現在或在那時。它在目前,這意謂是在任何人的目前,是在每個人的目前─即是說,有目可看之處它就在。“只在目前”,對于處微和仰山在做此問答時所面臨的狀況是一個確切的描繪。

  但語言一旦闖入,時空于因果問題就插足進來。因此處微便以前後(關系)的問題相詢。然而,仰山立即抓住處微的用意,因此他說:“和尚,你看到什麼?”這種反問是禅宗的特色。仰山不直接回答問話,卻要知道處微在他前後看到的是什麼。此中有微妙之處。因爲只要有看,必有誰在看、看到什麼以及前與後的問題産生。

  當一則問答到此地步,必須要有一個轉機,將它告終。當智性作用開始,禅就變成了哲學。處微自然要避免這個陷阱。因此,他戲劇化但又恰當以“吃茶去”來結束這段問答。

  當我們處在相對的或智性作用的層面上,我們會有種種的意見分歧,因之不得不有一大堆的熱烈爭辯。禅對于這一點看得十分清楚,因此要我們統統回到生活本身去,在那裏不再有爭論。此處有一件最爲重要的事情是我們必須記得的。禅不僅要我們去生活而不要纏入邏輯的糾葛中;它還要我們在生活之際有一種覺知的體驗,因爲這種覺知是使我們人類與所有其他一切生物在本質上有別的。而就是在此處──不論我們各個人間有何等可見的不同──我們尋見我們最終的和平居所,同時這裏也是我們原本的家,我們都從那裏來,將來也都回到那裏去。這裏是我們大家都可以快快樂樂“吃茶”的地方,而沒有“前──後”,沒有“何來──何去”,沒有“我──你”。

  順便我想提醒我的讀者,在“生活的最終實在”這共同的根基上,靜靜坐在一起吃茶,並不意謂會阻止我們各自之間無限的不同,也不阻止我們可能會投入無止息的論證。

  說到處微的“吃茶去”,有另一個故事或許是讀者會感到有趣的。趙州從谂(8)是唐代中期一位偉大的禅師。一天,一個新和尚來到禅寺,趙州問他:“你以前來過沒有?”這個和尚答道:“沒有,這是我第一次來。”趙州說:“吃茶去。”後來另一個和尚來見趙州,趙州問:“以前來過沒有?”和尚答道:“來過。”趙州說:“吃茶去。”

  這時管寺廟的院主和尚說:“這兩個和尚的回答不同,你爲什麼都叫他們吃茶去呢?一個說沒來過,你叫他吃茶去,另一個說來過,你也叫他吃茶去。我不懂你的意思。”

  趙州便叫道:“院主!”院主應諾。趙州立即說:“吃茶去。”

  如此,凡是來到這位禅師面前的人,不論他們對他是什麼態度,都一律“吃茶去”。肯定或否定,是或否,鏟子或不是鏟子,所有的都不過是語言上的分別。只要是還在語言的領域中,對話就是需要的。但一旦脫離語言領域,問答就成了禅師唯一可以用以表達他們之體驗的方式。

  讓我再引幾個大同*的問答例子,來做爲結束。

  問:“有人說,一法普潤一切群生。這法是什麼?”答:“雨下也。”

  “潤”是隱喻法華經中的一個故事,故事是說佛解釋雨如何潤澤一切植物,使它們各依其性而生長,松爲松,菊爲菊。因此大同回答說:“雨下也。”

  問:“有言一粒微塵包羅無盡宇宙。如何?”

  答:“一粒已變爲數粒。”

  問:“金鎖未開時如何?”

  答:“開也。”

  (1) 《續傳燈錄》卷七,長水子璇禅師。

  (2) 《傳燈錄》卷九,薯山慧超。

  (3) 《五燈會元》,卷四。

  (4) 同前。

  (5) 《傳燈錄》,卷二十四,龍濟山紹修。

  (6) 《傳燈錄》,卷十一。大隨法真。

  (7) 《傳燈錄》,卷九,虔州處微。

  (8) 《五燈會元》,卷四。

  * 傳燈錄,卷十五,投子山大同禅師。

  

《禅學隨筆 六、問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