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学随笔 六、问答▪P2

  ..续本文上一页问题:

  (1)“你从何处来?”(2)“你往何处去?”(3)“你的名字叫什么?”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的存在何来何去,第三个问题则是关乎存在本身。禅中的“何处来”并不总是指我们三向度的空间关系。因此,“去何处”也不是指和尚旅行的目的。但我们又最好记得,禅厌恶我们谈论抽象观念的习惯。

  在这一则问答中,处微问和尚的名字,而当后者把名字说出来,他却把它分解为两个字。慧字的本意是“超越”的智慧,这是与梵文的般若相等的字,“寂”则是“平静”或“安静”。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意谓“超越的智慧之平静”,或者,“清静的本寂”,这是一个适当的禅僧名字。处微本来用不着问这第二个问题,因为他很了解慧和寂的意义。因此,当他这般问的时候,他心中必另有用意。他想知道这个禅僧对禅的了解。仰山不是一个沙弥;他当然不会向处微解释什么是慧什么是寂。他很清楚处微是什么意思。因此他答道:“就在你目前。”

  “超越智慧”或“本然清静”不是可以用言词来解释的东西;那不是可以对之做某种肯定或否定的东西。一个在相对与个殊层面上名叫“慧寂”的人,现在正站在另一个于此个殊世界名唤处微的人面前。然而,这仍是一种英文上的说法。在中文原文中,并没有提及任何主体或客体。它仅是“只在目前”四字。从英文的习惯看来,这没有什么意思,因为我们要问是在谁的目前,谁又在谁面前。所有这些指称都得确定陈明。在中文或日文中,代名词或代名词所代表物体却省略掉,而这往往导致暧昧不明。但在现在这个例子中,这个暧昧性却是处微和仰山所处的状之确切的描述。“本然清静”存在,却未特定它是在此或在彼,也没有特定它是在现在或在那时。它在目前,这意谓是在任何人的目前,是在每个人的目前─即是说,有目可看之处它就在。“只在目前”,对于处微和仰山在做此问答时所面临的状况是一个确切的描绘。

  但语言一旦闯入,时空于因果问题就插足进来。因此处微便以前后(关系)的问题相询。然而,仰山立即抓住处微的用意,因此他说:“和尚,你看到什么?”这种反问是禅宗的特色。仰山不直接回答问话,却要知道处微在他前后看到的是什么。此中有微妙之处。因为只要有看,必有谁在看、看到什么以及前与后的问题产生。

  当一则问答到此地步,必须要有一个转机,将它告终。当智性作用开始,禅就变成了哲学。处微自然要避免这个陷阱。因此,他戏剧化但又恰当以“吃茶去”来结束这段问答。

  当我们处在相对的或智性作用的层面上,我们会有种种的意见分歧,因之不得不有一大堆的热烈争辩。禅对于这一点看得十分清楚,因此要我们统统回到生活本身去,在那里不再有争论。此处有一件最为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必须记得的。禅不仅要我们去生活而不要缠入逻辑的纠葛中;它还要我们在生活之际有一种觉知的体验,因为这种觉知是使我们人类与所有其他一切生物在本质上有别的。而就是在此处──不论我们各个人间有何等可见的不同──我们寻见我们最终的和平居所,同时这里也是我们原本的家,我们都从那里来,将来也都回到那里去。这里是我们大家都可以快快乐乐“吃茶”的地方,而没有“前──后”,没有“何来──何去”,没有“我──你”。

  顺便我想提醒我的读者,在“生活的最终实在”这共同的根基上,静静坐在一起吃茶,并不意谓会阻止我们各自之间无限的不同,也不阻止我们可能会投入无止息的论证。

  说到处微的“吃茶去”,有另一个故事或许是读者会感到有趣的。赵州从谂(8)是唐代中期一位伟大的禅师。一天,一个新和尚来到禅寺,赵州问他:“你以前来过没有?”这个和尚答道:“没有,这是我第一次来。”赵州说:“吃茶去。”后来另一个和尚来见赵州,赵州问:“以前来过没有?”和尚答道:“来过。”赵州说:“吃茶去。”

  这时管寺庙的院主和尚说:“这两个和尚的回答不同,你为什么都叫他们吃茶去呢?一个说没来过,你叫他吃茶去,另一个说来过,你也叫他吃茶去。我不懂你的意思。”

  赵州便叫道:“院主!”院主应诺。赵州立即说:“吃茶去。”

  如此,凡是来到这位禅师面前的人,不论他们对他是什么态度,都一律“吃茶去”。肯定或否定,是或否,铲子或不是铲子,所有的都不过是语言上的分别。只要是还在语言的领域中,对话就是需要的。但一旦脱离语言领域,问答就成了禅师唯一可以用以表达他们之体验的方式。

  让我再引几个大同*的问答例子,来做为结束。

  问:“有人说,一法普润一切群生。这法是什么?”答:“雨下也。”

  “润”是隐喻法华经中的一个故事,故事是说佛解释雨如何润泽一切植物,使它们各依其性而生长,松为松,菊为菊。因此大同回答说:“雨下也。”

  问:“有言一粒微尘包罗无尽宇宙。如何?”

  答:“一粒已变为数粒。”

  问:“金锁未开时如何?”

  答:“开也。”

  (1) 《续传灯录》卷七,长水子璇禅师。

  (2) 《传灯录》卷九,薯山慧超。

  (3) 《五灯会元》,卷四。

  (4) 同前。

  (5) 《传灯录》,卷二十四,龙济山绍修。

  (6) 《传灯录》,卷十一。大随法真。

  (7) 《传灯录》,卷九,虔州处微。

  (8) 《五灯会元》,卷四。

  * 传灯录,卷十五,投子山大同禅师。

  

《禅学随笔 六、问答》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