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鈴木大拙年譜與著作目錄

  鈴木大拙年譜與著作目錄

  內容提要 

  鈴木大拙是日本現代著名的禅學思想家,也是因向西方介紹禅學而著稱的世界文化名人。他早年曾在日本擔任英文教師,後來又在美、英等國工作和生活長達二十五年,具有良好的英文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同時他又曾在日本近代臨濟宗高僧今北洪川的指導下參禅,有過禅門開悟的親身體驗,而且對中國和日本的傳統思想文化具有精熟的了解。由于他自身具備的這些條件,因而既可以自如地用英文向西方介紹佛教禅學和東方文化,又可以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他本人因介紹東方的禅學和文化而聞名于西方的人文學界,比之同時代的其他日本佛教學者更具有世界性,所以在日本被譽爲“世界的禅者”。

  關鍵詞 鈴木大拙 年譜 禅學著作

  鈴木大拙的著作非常之多,論及的問題相當廣泛,其中大部分是關于禅學的問題,另外還有日本文化、中國文化、佛教淨土思想和華嚴思想以及佛教大意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他的禅學著作大致分爲兩類:一類是禅宗史研究的著作,其中主要涉及禅宗文獻研究和禅宗思想史研究的問題,後來被日本岩波書店編輯爲《鈴木大拙禅思想史研究》4冊出版;另一類是禅宗介紹及思想性發揮解釋的著作,後來被日本春秋社編輯爲《鈴木大拙選集》(包括正集和續集)26冊出版。從1968年至1971年,《鈴木大拙全集》32卷由岩波書店陸續出版。自1999年始,岩波書店又在重新編輯增補版《鈴木大拙全集》,目前已經出版了20卷。按目前的出版進度,有可能在兩叁年內出齊。

  中國人很早就知道鈴木的名字。1916年和1934年,他先後兩次來到中國,與中國禅學界和佛教界的人士(如魯迅、胡適、太虛、圓瑛、印光等)都有過直接接觸,中國僧人及學者(如太虛、胡適等)前往日本訪問時也曾與他會面;他曾根據自己在中國了解的情況寫成《支那佛教印象記》長文,此文後來被譯成中文出版發表;他本人曾在北京圖書館發現新的敦煌寫本《壇經》殘卷,他在日本發表的禅宗文獻研究成果(如敦煌本《壇經》的校勘等)也曾受到中國學者(如胡適等)的密切關注,但由于這些成果是從日本輸入的書籍,所以影響的範圍只限于少數從事禅學研究的學者。從50年代到70年代,他的名字在中國幾乎不再有人知曉。鈴木的著作真正在中國發生巨大的影響是在80年代以後。他的禅學著作先後在中國大陸被翻印(包括盜印)、翻譯、選編、出版,如《禅與心理分析》(合著)、《禅與生活》、《禅與日本文化》、《禅學入門》、《通向禅學之路》、《一禅者的思索》等等,總數不下五、六種之多,一時間在各種談論禅學問題的讀物或會議上很少有不提到鈴木大拙者,凡是研究禅學或對禅學稍有興趣的人也幾乎沒有不知鈴木大拙的,人們對鈴木的關注成了“禅學熱”中一個獨特的景觀。至此,鈴木大拙的名字已經廣爲人知,他在中國的知名度既超過了他的故鄉日本,也超過了他生活過20多年的歐美世界,在許多中國人的心目中,鈴木大拙既是禅的代名詞,又是世界級的思想家。可以說,鈴木禅學的傳入,使80年代以來的“禅學熱”達到了高潮。

  迄今爲止,國內雖然已有一些鈴木著作的翻譯以及關于鈴木的介紹和研究,但是那些被翻譯出來的還只是鈴木著作的一小部分而已,對于鈴木的了解也還遠遠不夠充分。爲了讓國內朋友更多地了解鈴木大拙的生平經曆與著作情況,茲將他的年譜和著作目錄編譯發表。其中《年譜》主要是依據1997年在日本京都舉辦的“鈴木大拙沒後叁十年紀念特別展”上的鈴木資料中的《年譜》,《著作目錄》主要是依據《鈴木大拙全集》第30卷中的鈴木日文本《著作目錄》,兩個材料都依據筆者手頭掌握的其他相關資料略有增刪改動,所以它們並不是純粹的翻譯,故權且稱之爲編譯可也。

  一、鈴木大拙年譜

  1870年(明治3) 1歲 10月18日出生在金澤市下本多町,本名貞太郎。父親鈴木良准,母親鈴木增。鈴木夫婦共有四兒一女,貞太郎排行最末。鈴木家族世代爲醫,即加賀藩家老本多家的侍醫。

  1875年(明治8) 5歲 金澤,進入本多町小學學習。

  1876年(明治9) 6歲 11月,父親鈴木良准去世(54歲)。

  1882年(明治15) 12歲 本多町小學未畢業,進入私塾就學,隨後入石川縣專門學校附屬初等中學科。

  1885年(明治18) 15歲 與友人藤岡作太郎等共同創辦《明治余滴》,擔當該刊物編輯。

  1887年(明治20) 17歲 2月,石川縣專門學校附屬初等中學科畢業。是年因學製改革,石川縣專門學校改爲第四高等中學校,鈴木被編入該校預科3年級,在這裏認識了西田幾多郎。

  1888年(明治21) 18歲 入第四高等中學校本科一年級,不久因家庭原因而退學。

  1889年(明治22) 19歲 任石川縣珠洲郡飯田小學校高等科英語教師。

  1890年(明治23) 20歲 4月,母親去世(61歲)。取得英語科教員的臨時執照。5月,被任命爲石川郡高等科美川小學校訓導。開始對禅感興趣,隨富山縣國泰寺雪門禅師參禅。

  1891年(明治24) 21歲 辭退小學校訓導的職務,赴東京。在東京結識同鄉安宅彌吉。若幹年後,安宅對鈴木多有資助。入東京專門學校(早稻田大學的前身)。7月,因同鄉前輩早川千吉郎的介紹,隨鐮倉圓覺寺今北洪川參禅,以後專門致力于禅的修行。

  1892年(明治25) 22歲 1月,今北洪川圓寂(77歲)。4月,釋宗演繼住圓覺寺。鈴木從此隨宗演繼續參禅。從這一時期開始,廣泛閱讀佛典、禅籍及西方哲學著作等。因西田幾多郎的推薦,9月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哲學科選科(1894年結業)。

  1893年(明治26) 23歲 宗演作爲日本代表之一出席芝加哥萬國宗教會議。鈴木將宗演的會議講演稿譯爲英文。

  1896年(明治29) 26歲 宗演受訪美經驗的啓發,寫出《新宗教論》一書並出版。

  1897年(明治30) 27歲 3月,前往美國。由宗演推薦,進入伊利諾斯州拉薩爾的歐朋·柯特出版社編輯部,協助保羅·凱拉斯從事有關東洋學的論說、批評、校正工作,如將老子《道德經》及其他道教典籍翻譯成英文等,另外還從事該出版社的雜志編輯工作。直到1908年2月,在伊利諾斯州的拉薩爾共住了11年。

  1900年(明治33) 30歲 出版《大乘起信論》英譯本(歐朋·柯特出版社),引起學界注目。

  1905年(明治38) 35歲 宗演再次訪美。擔任宗演的講演翻譯,在美國各地巡遊。

  1907年(明治40) 37歲 英文著作《大乘佛教概論》在倫敦出版。在緬因州的古利恩诶卡第一次舉行關于佛教的講演。

  1908年(明治41) 38歲 2月,在E.C.黑格拉(歐朋·柯特出版社的經營者)的熱心支持下前往歐洲,遊曆英、法、德等國。7月,作爲日本代表出席倫敦的斯維登堡大會(創立百年紀念)。後受英國斯維登堡協會之請,將斯維登堡(18世紀瑞典宗教思想家)的《天界與地獄》譯成日語。9月,在牛津召開的萬國宗教史學會上被選爲東洋部副會長。

  1909年(明治42) 39歲 4月,返回闊別12年的日本。8月,由藤岡作太郎、吉田好久郎推薦,擔任學習院講師。10月,擔任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講師。

  1910年(明治43) 40歲 4月,任學習院教授(至1921年爲止)。8月,《禅道》雜志創刊。該雜志由禅道會發行,宗演爲該會會長,鈴木爲該會主幹。《天界與地獄》出版,是爲第一次向日本介紹斯維登堡。

  1911年(明治44) 41歲 12月,在橫濱與比亞特利斯結婚。比氏出身于美國外交官家庭,二人在美國既已相識。

  1912年(明治45) 42歲 4月,應斯維登堡協會之邀再次赴英國,8月歸國。

  1914年(大正3) 44歲 開始在英國的《新東方》雜志上連載禅學論文。

  1916年(大正5) 46歲 擔任學習院寮長。自7月中旬始,率學習院學生前往中國、朝鮮旅行。此次旅行大約爲期一個月。8月,隨宗演赴日本東北地區旅行。9月辭去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講師職務。

  1919年(大正8) 49歲 11月,釋宗演圓寂(60歲)。

  1921年(大正10) 51歲 3月,由佐佐木月樵、西田幾多郎推薦,辭去學習院職務,就任真宗大谷大學教授(至1960年爲止)。其時南條文雄爲真宗大谷大學校長。

  該校後更名爲大谷大學。5月,在校內成立東方佛教徒協會,創辦英文佛教雜志《東方佛教徒》。鈴木夫婦共同編輯,使該雜志持續了將近20年。

  1924年(大正13) 54歲 6月,泰戈爾到日本。爲泰氏在京都市內各處的講演擔當翻譯。

  1926年(大正15、昭和元) 56歲 3月,佐佐木月樵逝世(51歲)。6月,任大谷大學第叁(哲學)研究室主任。是時大谷大學校長爲村上專精。

  1927年(昭和2) 57歲 英文《禅論集》第1卷在倫敦出版。

  1928年(昭和3) 58歲 任靈智學會京都大乘支部負責人。

  1929年(昭和4) 59歲 6月,與夫人比亞特利斯在鐮倉共同開辦動物愛護慈悲園。

  1930年(昭和5) 60歲 8月,赴朝鮮講學。其間與泉芳璟進行梵文《楞伽經》的合作研究。

  1933年(昭和8) 63歲 8月,與常盤大定同赴宮城縣的青根溫泉。11月,在橫濱港迎接胡適並會談。是年英文《禅論集》第2卷在倫敦出版。

  1934年(昭和9) 64…

《鈴木大拙年譜與著作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