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論淨土信仰的價值導向作用(貝葉堂)

  

論淨土信仰的價值導向作用

  

貝葉堂

   所謂價值導向,就是我們認爲什麼是最有價值的,然後去實行。有人認爲富甲天下的人生最有價值,然後就去經商,“富甲天下”的價值觀就對“經商”發揮了導向價值作用;有人認爲給他人提供“思想”最有意義,然後努力去做導師,“提供思想”的願望就對“做導師”發揮了價值導向作用。

   淨土信仰又是怎樣發揮自身的價值導向作用呢?那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它“破解”了我們對于世俗的、“自我的”價值觀的堅固執著,升華了我們所獲得的人身價值,使我們的人生更具意義。

  

一、信願往生的出離心轉化了世俗價值觀

  淨土法門的信願往生之心,屬于我們通常所說的出離心。

   衆生爲什麼能夠往生淨土?《觀無量壽佛經》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在《百業經》等經典中也說道:衆生的因果不成熟于外境,而成熟于自己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即因果成熟于我們的心田而不是外境。所以,當我們發起往生的願望,成就相應的因緣,往生即成爲必然。衆生不能往生,是因爲我們心生貪欲,堅固地執著于“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因此。我們的信願出離心,就是出離五濁。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往生”一詞,也就是“出離”的意思。

   那麼,信願往生的出離心對于轉化世俗價值觀有哪些作用呢?《寶積經》說:“以諸有爲皆悉無常治無常中計常顛倒,以有爲苦治諸苦中計樂顛倒,以無我法治無我中計我顛倒,以涅槃寂靜治不淨中計淨顛倒”,這就是“四法印”。下面我們依此標准來考量信願出離心的價值導向作用。

  1、把諸苦的轉化爲極樂的

   所謂“苦中計樂”,是由于我們在五濁中滿足了某種覺受,因此認爲這個成就很樂,很值得追求。但無常的本性使它不久失卻,我們便象失卻了自己——象死過一次般難受。這樣看,先前的樂受成爲苦因,所以佛說它們都是無常,皆是苦受。也就是說,世俗中求樂的價值觀同樣因無常而成爲苦因,象夢幻一樣虛妄不實。

   人們常有這樣的疑問:如果我生起了出離心,是不是失卻了世俗之樂,而成就了幹巴巴的清淨?如果是這樣,人生又有何意義?事實上,我們對樂的覺受,是來自于我們的心田。我們通過實行某種無常性的成就爲樂,但是信願往生的出離心使我們放下這些。心中清淨時,對于一切因緣的發生都會有如理的觀察,僅僅由此産生的安詳心理,也會使我們得到巨大的喜悅。何況出離心本身可以迅速使我們生起禅定,用一句時髦話講,改變了我們身心樂受的“程序”。當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世俗之欲爲苦、極樂之樂爲樂,我們整個價值觀的方向將會發生轉變,把世俗的價值觀導向淨土的莊嚴。

  2、把虛僞的轉化爲真實的

    世俗的價值觀,認爲人的根本價值是自我享樂和自我目標的實現。所以,人們對于事物的判斷是看它是否有利于自己。他們中的一些人也遵守道德和法律,但以對自己是否有利作爲行爲依據:當道德有利于自己時,他們是有道德的人;當道德不利于自己時,他們是“隱士”或反道德主義者。他們把眼前利益看成是人生的價值所在,把成功與否的標准,定爲是否擁有財富、權勢和名望——總之,是否在生活中“撈著了什麼”。由此可見,世俗中的某些所謂理想和善法,由于以“我”爲中心,並不真實。

  “五濁觀”是淨土信仰的基礎,而出離五濁是出離“自我”,並不是出離“外境”。因此,在信願中發起真實的“無我”心,也就轉化了我們爲善的“短期行爲”,使自己的“善法”爲成爲真正的善法,而不是象“用世論”者所提倡的利用善法,心生虛僞。

  3、把缺憾的轉化爲圓滿的

   有一種看法認爲,淨土即使真有,追求“彼岸的幸福”,也不如追求現實的福報來得實際。這是對淨土法門的誤解所造成的。由于出離心的生起,沒有了對世相的執著,恰恰使我們能夠更清醒地處理人生的許多問題。

   更重要的是,生起出離心,進而在現世形成無我無私的言行品德,這是福報之因,會使順緣迅速增長,現世利益不斷成熟。因此,在出離心基礎上的信願往生,不會與世俗主義者追求的利益有沖突。

   這裏,我們特別談到一部分佛弟子,也急需在淨土信仰中考量自己的出離心。他們存在的問題是:一種是偏執出離而對福業漠視,導致諸緣不順,人際關系緊張,修學障礙頻生。這也是由于對出離心誤解的緣故。因爲出離心不是出離別人,而是出離“自我”。“出離自我”的無我心與現實並不矛盾。一個正確生起出離心的人,會更好地融入生活而不是相反。另一種是流入世俗而忘失出離心,這些人也學世俗人的樣子,贊歎名利、送禮行賄而名之爲令衆生歡喜;搞婚外戀或同情此類關系而名之爲了卻因緣;心生煩惱名之爲入世;喝酒食肉而名之爲出定……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我們作爲佛弟子,應該徹底放棄這些在價值觀上的糊塗觀念,轉現世的缺憾成爲圓滿淨土的因緣。

  

  二、回度娑婆的菩提心升華了我們的生死觀

  生死觀是我們價值觀中最底層的東西,它就象注冊表決定電腦全部程序的運轉一樣,決定著我們價值觀的取向。

   前面,我們提到出離心對于世出世間都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通常我們也都知道,往生淨土是解決生死的好辦法。而講到菩提心,主要針對佛弟子在簡別大小乘時的價值觀。菩提心如何對佛子的價值觀發揮作用?如何進一步更好地看待生死?在淨土法門中,發起回度娑婆的勝願,是表明我們修學大乘的標志。

  1、最有價值的修學是救度如母衆生

    當我們生起往生的出離願望時,在我們的觀念中,最有價值的是期圖自我解脫。這種價值觀在本質上,仍是圍繞“我”展開的,是關于“我”的價值觀。在回度娑婆的菩提心願力中,我們把這種“我”的價值觀,升華成了“衆生”的價值觀。也就是說,最有價值的事情是衆生的事,而不是爲“我”的事。作爲一個佛弟子,我們的價值觀在這時無疑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我們考量事情的出發點,所作功德的目的,都是爲著衆生而不是自己。

   也有人說:“我目前但求往生,五濁世界一天都不想呆了。這裏的人太惡,人生太苦,生起菩提心對我來說較爲困難,往生後成了不退菩薩再說吧。”這種想法嚴重誤解了淨土法門,期圖把成佛的事情都推給阿彌陀佛、藥師琉璃光如來及其他淨土裏的本尊。往生後,佛還是要我們修菩提心法,而修菩提心法離不開衆生。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想成佛,都不可能脫離衆生。正因爲這樣,回度娑婆的勝願,在淨土法門裏才如此重要。所以修學淨土法門的人,應該生起回度娑婆菩提心,它只能使我們成佛更加迅速。

  2、最有價值的修法是四攝六度

   學淨土法門的人,多數是持名念佛,然後受持五戒,在世間做一善人。這樣固然很好,但我們是否考慮過:佛法最有價值的就是念佛,就是在世間做一善人嗎?

   事實上,很多只管自己念佛的人,往往對于慈悲衆生不甚關心,對于菩薩的四攝六度也沒有真正修學。他們守住一句佛號不放,認爲一句佛號就是菩提心。以真實的出離心念佛期求往生,當然值得贊歎,但與回度娑婆的菩提心相比,並不是最珍貴的。所以,菩提心被視爲“如意寶”,而菩薩的四攝六度無疑更爲重要。所以,對于向往菩提心、想更好理解淨土法門的人,念佛應建立在四攝六度之上。事實上,真正生起菩提心的人,根本不會因此影響到往生。而菩提心所帶來的法喜,能使我們真正體味到五濁此岸與淨土彼岸的統一,這對于生起空性正見極爲有利。所以說回度娑婆的願力,是淨土法門的精華。

   那麼,一句佛號究竟是不是菩提心?我個人的看法,說一句佛號就是菩提心,或往生淨土的心就是菩提心,都是很含混的說法。往生淨土,可以是依菩提心往生,也可以是依出離心往生。所以,不能說往生淨土的人都有菩提心,也不能說往生淨土的心就是菩提心,更不能籠統地說一句佛號就是菩提心。

  

  叁、入諸生死,圓滿佛果

  回度娑婆的菩提心是爲成就無上的佛果,因此,每個大乘佛弟子都應生起“爲度衆生,誓願成佛”的行願。學佛不是爲了逃避生活,而是將一切因緣升華爲度化衆生的因緣。《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說:“令衆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有了這個願力,我們也就不怕入諸生死,在學佛的路上才可以精進不退。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死解決與否,是與衆生息息相關的。我們已經把自己的生死,獻給了衆生。

   有些人怕直面這個問題,認爲“如果我修學菩提心,會減少念佛的時間,也就會影響往生的可能。如果我不能往生,來生也許難以遇到佛法,那損失就大了。”

   急切往生,實際是針對衆生尚未對生死問題生起正見而說。它要求我們認識到無常迅速,人身難得,應快快修學佛法。而念佛往生是易行道,是解脫這個問題的捷徑,所以大德們急勸往生。但這並不意味著,只有切求自我解脫的往生最重要,因爲最重要的畢竟是度化衆生,所以“下一生可能難以遇到佛法”,是針對不能看破無常的人而言。否則我們還要多聞做什麼?還要修學菩薩道做什麼? 

   而且,真實發起的菩提心,會生生世世跟隨發心的人。如果對這一點都不相信,還能相信佛法的真實利益嗎?還能相信成佛是可以自主的事嗎?一個期圖往生極樂的人,口雖贊歎地藏菩薩,而心中著實懼怕到他老人家那裏輔化衆生,即使往生,品位如何能提高?

   在這裏,特別提到關于“老實念佛”的問題。有些同修沒有把“老實念佛”與“回度娑婆、誓願成佛”的菩提心聯系起來,認爲那只是以後的事;而有的同修只認“老實念佛”,將其他修法都看成是“跑念兒”的歪門邪道,甚至認爲不“老實念佛”的人便是做人不老實。他們以“老實念佛”自是,以“我能往生”自得,對修學其他法門的佛弟子冷嘲熱諷,更反對研修教理,名之爲“多聞不解空”。這些做法,我覺得都很不合適。

  “老實念佛”爲諸大德所提倡,是對治衆生的煩惱妄念,的確有它的方便。但如果因此在“回度娑婆,誓願成佛”的願力前退縮,本身就是對“老實”的誤解。

   淨土信仰是佛陀說法的歸結,可以把我們導引到光明的人生境界。因而也是佛法最高價值的集中體現,願衆生在修學淨土法門時,生起真實的出離心和菩提心。

  

《論淨土信仰的價值導向作用(貝葉堂)》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