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淨雙修講記
淨界法師
第一卷
《禅淨雙修》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佛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我們有這個殊勝的因緣,我們在叁天當中來跟大家討論有關禅淨雙修這個課程。在講禅淨雙修之前,我們先簡單地說明爲什麼要禅淨雙修。
在大乘佛法的修學內涵當中,不管你是修什麼宗派,都有兩個重點:第一個,你剛開始要成就一個善業力;第二個,你進一步要成就一個正念力。不管你是修天臺宗、唯識宗、淨土宗,所有的法門都沒有離開善業力跟正念力兩種的修學。
我們剛開始歸依叁寶,我們是依止一念的信心來修善業,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種種善法的造作來忏悔業障、積集資糧。我想我們剛開始讓自己的身心離苦得樂,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這樣的要求是不夠的。因爲你只是成就善業,我們心中的顛倒並沒有改變。也就是說,我們頂多在內心的煩惱當中創造一個暫時的善業,我們顛倒的本質並沒有太大改變的。所以我們透過善業以後,我們進一步要開始修學止觀來加強心中的觀照,到底生命的真實相是什麼?透過一種如理的觀照來消滅我們無始的顛倒,而産生一種究竟的解脫,而不是一時的安樂而已。其實所有的修學,它的根本就是在修正念這一部分,善業只是一個基礎而已。
那麼我們心中的正念,從淨土宗的角度,它所要求的特別是要求臨終的正念,臨命終的時候你要保持正念,你才可以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的。從我們修學淨土宗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知道,臨終的正念是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祖師的正念,你看曆代的祖師,蓮池大師、蕅益大師,他臨命終的時候正念現前,那麼他那個正念已經修到業淨情空,他那個正念是沒有雜質的,所有的煩惱完全被消滅、被調伏了。這種我們叫作淨業成就的,但是這種很少很少的。所以祖師型的正念,我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我們頂多能夠做到凡夫的正念,沒辦法做到祖師的正念。
什麼叫作凡夫的正念呢?就是我們在臨終的時候保持一個憶佛念佛的正念,但是也夾帶了很多很多煩惱的活動,因爲我們沒有斷煩惱。所以我們一個臨終正念,一個生死凡夫他肯定會夾雜很多的煩惱跟罪業在那個地方活動,所以我們一般凡夫的正念必須做到不隨妄轉。我是一個生死凡夫,我臨命終的時候,遇到的是一個內憂外患:我內在的色身即將敗壞,我平常所愛的色身要敗壞;外在的環境的幹擾,親屬的哭泣,你肯定是百感交集的。你的心不是一個很平靜的狀態往生的。那麼在這樣的煩惱幹擾之下,我們斷不了煩惱的,但是我們可以跟它保持距離,這一點可以做到。你可以透過智慧的觀照,你可以不隨妄轉。
所以我們講臨終的正念,並不表示說我們沒有煩惱,而是說我們能夠真正地生起一種禅觀的智慧來跟煩惱保持距離,而做到印光大師所強調的“心常覺照、不隨妄轉”。所以我們禅淨雙修,我們的主修還是憶佛念佛,但是你必須靠禅觀來保護你的佛號。我們看到很多的同修在臨終的時候失敗了,因爲他低估了煩惱的勢力。因爲煩惱畢竟是我們很熟悉的一個境界,我們平常對煩惱沒有産生觀照,沒有跟它保持距離,你臨命終的時候佛號現前,貪愛娑婆的煩惱也現前,結果你的佛號被煩惱所破壞,非常可惜了。所以我們必須在平常除了你念佛以外,你要加強你心中的觀照。我再講一次,我們斷不了煩惱的,這是現實問題,但是我們可以做到不隨妄轉,這點可以做到的。
所以我們希望透過叁堂課,我們應該怎麼樣在心中,除了佛號以外,你必須另外要再出現一道的光明,讓你自己能夠在煩惱活動的時候保護好你的佛號,做到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就成功了。斷煩惱是到淨土以後的事情。但是你要在臨終的時候做到不隨煩惱所轉,那這個是要看你智慧的力量。所以說,我們爲了能夠達到禅觀跟念佛的結合,其實主要的目的就是達到我們臨終的正念,是這個意思。
【2】
好,我們看講義,將述此義,大科分叁。我們爲了發明禅淨雙修的內涵,有叁個主題:第一個,總標禅淨的相互關系。我們先把禅觀這個智慧的觀照跟淨土宗的念佛,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相互關系先作一個籠總的說明,它們之間應該如何來配合?它們各自應該扮演什麼角色?第二個,別明禅淨的個別修法,這一科我們就分別地來說明什麼是禅觀?什麼是淨土的念佛?它們之間是什麼差異?第叁個,結示禅淨之雙修法要。我們第二科是把禅淨分開來個別說明它的內涵,到了第叁段我們把這個禅跟淨把它結合起來,應該怎麼來雙修。這叁個主題。好,我們看第一個主題,甲一、總標禅淨之相互關系,這一段是印光大師的開示,他把禅跟淨它們所修的內涵作一個說明:
“禅”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宗門所謂父母未生以前“本來面目”。宗門語不說破,令人參而自得,故其言如此。實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純真心體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也。
印光大師先把什麼是禅、什麼是淨土,這兩個修學的重點先標出來。禅觀它的所緣境是我們本具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簡單地講就叫作清淨心;那麼它相對的名詞就叫攀緣心。我們一般人內心所安住的不是安住在清淨心,是安住在向外攀緣五欲六塵的一種攀緣心。所以禅宗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清淨心找回來,我們講把心帶回家,從宗門的角度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現在的內心不是本來面目,我們是在無始劫的生死輪回當中累積很多錯誤顛倒的想法。但是我們在沒有輪回之前我們的面目是清淨的,必須把這個最早的原始生命的相貌把它找出來。在禅宗當中,當然它在發明清淨心的時候它是不立文字的。你看祖師他在表達我們的清淨心,你看我們說是德山棒、臨濟喝。什麼是我們的本來面目?你問德山禅師,他打你一棒;那麼臨濟禅師,他就嚴厲地呵責你。他透過棒喝的過程當中,把我們的妄想把它截斷妄流,把妄想停下來。因爲我們平常都活在表層意識,表層意識其實是把我們內在的本性給遮蓋了,所以禅宗說我跟你講道理也沒用,幹脆打你一棒。那麼在痛的感覺當中把你整個妄想給截斷了,在那一瞬間,讓你自己回光返照,去感受你的本來面目。所以禅宗在發明心性當中,他習慣性不用文字的,他們喜歡采取行動。他的重點就是讓你自己去覺悟,讓你去回光返照,參而自得。所以在整個禅宗的修學當中,就是在破除我們那種攀緣心的能所,(開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那種離念真實的心性。所以禅宗的重點就是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破除我們的攀緣。
那麼淨土宗,它的方法就不一樣了,它的重點在憶念彌陀的聖號。當然它是包括了信心跟願力來憶念彌陀的聖號,而依止這樣的資糧力來求生淨土。所以我們在淨土宗它不是講唯心淨土,因爲唯心淨土它強調的是內心的淨土,西方淨土所強調的是十萬億佛土外的淨土,不是內心的淨土,也不是內心的彌陀。那麼我們從印光大師的這段定義,我們可以清楚禅淨的內涵是有所差別的。你看禅宗是向內,淨土宗是向外。禅宗是回光返照去看我們的本來面目,它是一種理觀;淨土宗是去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它是向外去緣佛法界,它是一種事修。所以這個地方是有所不同的。我們再往下看:
【3】
“有禅”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明心見性”也。“有淨土”者,即真實發菩提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也。
前面是講到禅跟淨土,這個地方加一個有,有就是你內心當中産生這樣的功德。所以禅宗是透過對內心的一種參究(這個參究簡單講就是一種思維觀察),去消滅我們心中的妄想執著,而徹底地見到我們最初的本來面目,叫作明心見性。而淨土的修學是發起菩提心,生信發願,憶念彌陀的聖號而求生淨土。
我們可以這樣講,禅宗是在探討我們生命的過去,就是你從什麼地方來?它整個思考模式在探討我們生命的原點,把那個原點找出來。淨土宗的特色,它所在乎的是未來,它不管你過去是什麼業障凡夫,它不管你的,它強調的是你的未來,你將往哪裏而去?所以理論上這兩個,禅淨,方向不同。所以理論上禅淨是不能雙修的。但是我必須強調,禅淨雙修要有一個先決條件:你一定要有一個主修,還有一個助修。如果你是以淨土宗爲主修,以念佛來攝禅觀,你主修還是念佛,只是用禅觀來破除煩惱,那麼這個是淨土宗的禅淨雙修。你要問禅宗的話,他們的禅淨雙修就不一樣了。他念阿彌陀佛(他也念阿彌陀佛),但是他重點不是求生淨土。他在念佛當中,他在觀察念佛是誰,他假借念佛的因緣,順從這個佛號去找他最初的原點——念佛是誰?所以禅淨雙修,我們必須有一個先決條件,你的主修是什麼?另外一個只是一個助行。因爲這兩個方向不同,淨土宗是規劃未來,禅宗是探討過去。好,大家把這兩個思想體系弄清楚,我們再往下看:*
禅與淨土,唯約教約理。有禅有淨土,乃約機約修。教理,則恒然如是,佛不能增,凡不能減。機修,須依教起行,行極證理,使其實有諸己也。二者文雖相似,實大不同,須細參詳,不可籠統。
我們講禅跟淨土,那是約著教理來說的,是從教理的角度。但是加一個有,有禅有淨土,那是從修行的角度來說的。一個是理論,一個是實踐。理論這部分當然是恒然如是,它是一種人生的真理,所以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減。但是講到個人的根機所産生的修行,那就是千差萬別了。所以這個地方文字很相似,只差一個有字,但實際的內涵是大不相同的,應該好好地去分別清楚。這段就是講禅、淨土,跟有禅有淨土,一個是教理,一個是實踐。最後一段就非常重要了:
倘參禅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爲“有禅”。
到這個地方印祖把參禅跟念佛它們的一個標准講出來。什麼叫作有禅呢?你要能夠真實徹底地…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