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間。所以到晚上的時候特別餓,非常的餓,那種感受非常強烈。後來有一次我終于把這個感受的真相給看通了。因爲你強忍沒有用的,你很餓你就是很餓嘛!你忍耐忍個一天兩天,但是你遲早是要用智慧來面對它。後來有一次我把它忍過去了。忍過去以後我發覺一個真相:就是我明明昨天晚上很餓,但忍過以後,早上起來以後,那種餓的感受沒有了。那表示什麼?這個感受不真實。照講,你昨天晚上很餓,你今天早上應該更餓才對嘛,是不是?那個吃飯的時間過去以後,你餓的感覺也沒有了。從那一次以後我知道,你吃得很飽,那是一種飽的感受;你很饑餓,也是一個饑餓的感受。它們兩個都是感受,如此而已。問題是你要不要接受這個感受。它們這個感受只就是一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的一個水泡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這樣觀察,它只是暫時所産生的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我們現在要開始訓練自己不要跟著感受走,這是最粗的,因爲你臨命終的時候,我給你保證臨命終的時候感受不會是很好的感受,不是很好。所以我們本來是從沒有感受而産生一個因緣的假相的感受。那我們可以做到不受,安住在不生滅心,是這個意思。看第叁個想:

  阿難!譬如有人,談說酢梅,口中水出,思踏懸崖,足心酸澀,想陰當知亦複如是。

  【15】

  前面的感受是一個直覺的反應,這個想是一個想象,依止語言文字的一種想象。比方說,一個人,他沒有真正地吃到酸酢,他嘴巴也沒有吃到梅子,但是他聽到有人講出酢,講到梅子這個名詞,他嘴巴就流出口水出來,其實他嘴巴並沒有吃酢,也沒有吃梅子,完全是想象出來的。那麼當他思維自己站在一個很高的懸崖的時候,他足心就産生一種酸澀的現象,特別有懼高症的人。但事實上他也沒有真正地站在懸崖,他就是想象。所以想象的道理亦複如是,是一種憑空的捏造,憑空的捏造。

  我們一個人心靈的力量有兩種力量是最大的,第一個是想象力,第二個是你的意志力,一個是觀照力,一個是行動力。比方說,我怎麼知道你一個人,你快樂的時間會比較多,還是痛苦的時間會比較多呢?其實,我們在受用今生的果報的時候,你的業力的部分其實只占到百分之五十,你的快樂跟痛苦跟你的想象力是有關系的,這個部分差不多占了百分之五十,就是依他起性,唯識學上說,依他起性占百分之五十。你的遍計執,加上你個人的想象,會把這個問題擴大,或者把問題減少。比方說,當你看到半杯的咖啡,我不知道你會産生什麼想象?如果你說,哎喲,還不錯,還有半杯咖啡,你會珍惜你目前尚擁有的東西,你這個人快樂的時間會比較多,痛苦的時間會比較少。如果你習慣性看到你所失掉的東西,啊,糟糕啊!只剩下半杯而已,那你人生痛苦的時間會比一般人多。所以佛陀說,我們在一期的生命當中,我們不應該中第二支箭、第叁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第一支箭沒辦法改變,業力所顯現的因緣法,你肯定要接受的,那是受,那是直覺。但是你帶動想象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你可以把它擴大,你也可以把它降低。如果你經常思維你所得的部分,你說還不錯,我還有這些東西,那你的生命當中會創造快樂出來,知足,快樂。你經常思維你失去的東西,那你就是受到第二支箭、第叁支箭、第四支箭、第五支箭……以我們的感受這一部分也很重要,這個想陰,因爲它會把我們的因緣加以擴大,或者加以減少。當然這個地方的想陰,它也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也是因緣所生法,它也是在心性當中是本來沒有想陰的。

  第四個看行陰。前面的想陰是一種想象力,這個行陰是一種造作力,一個行動力,或者講意志力。看經文:

  阿難!譬如暴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逾越,行陰當知亦複如是。

  【16】

  這個暴流就是高山當中快速流動的一個水流,就是我們身口意的造作就像暴流一樣。爲什麼呢?因爲它波浪相續,相續不斷。你看你在拜佛的時候,你的色身的動作是那麼地相續,你內心當中憶念佛陀的功德,內心也是一樣,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前際後際,不相逾越,前面的波浪跟後面的波浪不會重疊的,前面的消失了,第二個念頭才生起,行陰當知亦複如是。前面是一種想象,這種想象以後會帶動我們的行動。當然你是往哪一個方向想,它就往哪一個方向去造作。所以到行陰的時候,就正式去造業了。當然這個行陰是受想陰的影響,想陰又受到感受的影響,是這樣子的,它這前後有關系的。

  不過在我們的生命當中,這個想陰是很重要哦!你的思想模式如果老是隨著你的感受而走,那你要解脫就很困難很困難了。你的想象是要根據佛陀的教法來想象,你才能夠超越生死的,所以這個想是很重要的。不要被你一時的感受,如果你這個想是受著你的受陰的影響,這個想就完蛋了,那你就被你這個五陰的身心世界牽著走了,我們講産生一種生死的輪回。什麼叫輪回呢?就像那個車輪子一樣,它就沒有停止了。因爲你過去的業力創造一個生命,就有感受,然後這個感受又帶動你的想象,又去造業,造業以後又創造一個生命,然後你又有感受,這個感受又産生想象,又産生造業,就惡性循環。所以你真正能夠從五蘊當中跳出來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改變你的想象,就是我們講如理思維。比方說,思維娑婆世界的痛苦,你不應該再來輪回了,爲什麼?因爲生命有無常的過失,有叁惡道的過失;極樂世界有安樂的功德、清淨的功德,這部分我們下一堂課再說明。所以學佛的人,你要改變你的生命,你要善用你的想象力。而這個想象力不能夠跟你的外在環境而走,依止佛法的思維而産生正確的想象,你才能夠從這個地方産生一個正確的行爲。所以想陰會帶動我們的行陰,而行陰最後産生識陰,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你所造作的業力都到我們的倉庫去了,這個識陰就是阿賴耶識。我們看經文就容易清楚了:

  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裏遠行,用饷他國,識陰當知亦複如是。

  【17】

  前面的我們的業力創造一種感受,可能是快樂的感受,可能是痛苦的感受,那我們習慣性從感受當中産生一個想象,由這個想象力推動我們造業,這個業力又存到我們的阿賴耶識。那麼這個阿賴耶識是怎麼回事呢?比方說有一個人,他去取這個頻伽瓶,頻伽就是一種鳥,頻伽鳥,妙音之鳥。這個鳥它的形狀很美麗,音聲很悅耳,所以這個商人就把它的形狀作成一個花瓶的樣子,叫頻伽瓶。這個鳥它是兩個頭,這個商人把它的兩個頭這個孔給塞住。這個時候滿中擎空,就把這個瓶子裏面的虛空從甲地帶到千裏以外的乙地去受用,就把這個地方的虛空帶到另外一個虛空去。那這表示什麼呢?這個瓶子裏面的虛空跟外面的虛空本來是相通的,但是因爲塞住以後,就表示我們的我執法執。那麼我執法執就把內在的虛空的空氣跟外在的空氣給阻絕了。也就是說,我們個體生命的靈性跟真如佛性的靈性,因爲我們的執著,所以我們就忘了回家的路了,我們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本來我們五蘊身心的身心世界是有一個真實的靈性在,一個覺性在的,因爲個體的水泡是從大海而來,但是因爲我們習慣性在五陰當中過分地執取,所以我們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你看被帶到很遠的地方去,然後一次一次地去帶到甲地、帶到乙地、帶到丙地……就表示我們因爲塞住了整個對外的通風孔,所以我們開始跟虛空加以隔絕。識陰當知亦複如是,我們生命的本質阿賴耶識也就是這樣,因爲被第七意識的我執法執的阻絕、隔絕,所以我們在身心世界當中,我們已經忘了來時路,我們從什麼地方來的我們再也找不到了,這是很可悲的。所以我們在破的時候,當然是破六七八,就是想象力、行動力跟整個阿賴耶識。當然下手,我們說過,是改變你的思想,改變你的思想。

  天臺宗倓虛老和尚他講《楞嚴經》的時候,他講這個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就是我們內心深處一個倉庫,我們造了善惡業都跑到阿賴耶識去了。因爲阿賴耶識的善惡業的引導,讓我們忘失了我們的本來面目。倓虛老和尚他講出一個偈頌說:眼觀青山數千裏(看著這個青山可以看到數千裏),青山內外皆自己,只因自己不相識,不識己者是自己。它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面對眼前的身心世界,我們不認識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被一時的因緣假相所迷惑、所牽動,就忘失了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所以就跟著這個因緣不斷地波動。你看你今生有一個生命體,然後你就執著你這個五陰的身心,被你的感覺牽著走,然後産生一種生滅的假相,又造了很多的業力,又創造另外一個生命。這個生命你又産生一個感覺,你就跟著你的身心世界而轉,又創造另外一個生命。這就是爲什麼我們一次一次地輪回,我們的生死永遠不能停止的主要原因,因爲我們沒有看到生命的真相。我們一次一次地執著,一次一次地投入,就加強那個生死的力量。所以你必須要把生死的力量降低,你必須要慢慢慢慢把這個五陰身心慢慢地放下,慢慢地松脫。你要站在一個清淨的本性來面對你的生命,保持不迷不取不動。你這個時候念佛,這個佛號才能夠産生一定的正念。假設你一定要跟五蘊身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那你佛號肯定被破壞。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把五陰講出來,色受想行識都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它都是暫時存在的。而且它們都沒有錯,錯在我們對它的執取。佛陀在經文當中一再地告訴我們,我們本來沒有五蘊的,那是因緣和合才有的。

  我們看丙叁、結示勸修。當我們了解這樣的因緣以後,我們應該怎麼修學?前面所講的是理論,這以下我們來看修行。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結示法要,結示法要當中有兩段,第一個開顯妄源,整個生命的顛倒的根源在哪裏:

  陀那微細識,習氣成…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