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個無色聲香味觸法的角度來念佛,你這個念佛才可以成功。這個就是在《楞嚴經》當中,它講出了虛妄的相狀,也講出了真實的心性,但是它告訴我們一個結論:真實的心性在哪裏?就在你的虛妄的心中。所以我們的內心同時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充滿了風雨、充滿了波浪的地方;一個是風平浪靜、沒有風雨的地方,看你要站在什麼地方。這兩個同時存在啊!這兩個同時存在啊!你一念的妄動,當下就是風雨交加;你一念的回光返照,當下就是風和日麗。所以真妄是不二的,就在你一念之間——一個是生起智慧的觀照,一個是心隨境轉,顛顛倒倒。所以我們必須要站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站在一個無色受想行識的角度來念佛。這個地方是可以找到的,你必須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離,因爲你不能受它幹擾的,它就是一個生滅相。它是一個生滅相,因爲它是業力所顯現的有爲法。

  【12】

  好,那麼我們從空假中叁觀就能夠知道跟身心世界保持一個不即不離,不能夠執著它,但是你也不能夠否定它,是這個心態。

  好,我們看丙二、別明五陰相狀。前面是一個總標,這以下就詳細地把我們的五蘊身心是怎麼回事,它的一個體性是什麼、它的相狀是怎麼來的詳細地說明。我們先看第一個色陰。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這個色在佛法當中叫質礙,它有固定的形狀,也占有一定的空間,叫作色,就是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身體,就叫作色陰。那爲什麼叫陰呢?因爲這個色法現前以後,它很容易去覆蓋我們的真如本性,讓我們忘失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會習慣性跟著色法而轉,所以它有覆蓋真如的作用,所以叫作陰。我們看經文就很容易清楚: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于虛空別見狂花,複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複如是。

  這段經文等于是把我們生命當中分成了一個不變的體性跟一個暫時的相用。先看這個色陰的不變的體性,其實色陰的本質是一個清淨的佛性所顯現的,它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它先講出一個譬喻,譬如有人,一個健康正常的人,他以一種非常清淨的眼睛、非常明亮的眼睛去觀察晴朗的虛空,這個晴朗的虛空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如如理,那麼如如理當中具足如如智,它有一種本覺的智慧,理中有智、智中有理,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還照如如理,能所不二,所以叫唯一晴虛,迥無所有。這個時候在我們一念的生死妄動之前,我們的整個感受是空空蕩蕩、了了分明,沒有一點雲霧、沒有一點色法的,所以我們本來是沒有色身的,這個也很清楚。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一念的妄動,其人無故,這個無故、無緣無故就是在整個修習止觀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你怎麼會有色身?我們爲什麼會有一念妄動?這是沒有原因的。一個人起顛倒,顛倒從什麼地方來?沒有原因。如果顛倒、無明妄想是有原因的,那表示它是真實的,那你就沒有辦法斷它。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沒有實體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哪有什麼原因呢?所以這個地方這句話,無緣無故就是說,妄想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所以所有的修行一定要通過你自己的智慧去觀照,別人救不了你的。因爲你自己捏造出來的,只有你自己有辦法解決它。爲什麼佛陀不能幫我們解決顛倒?因爲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本來就沒有,你把它想出來的。所以佛法要改變你自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你自己覺悟,你自己改變你自己。你看佛陀沒辦法去改變衆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訴你。你的心隨順道理去思維,你自己覺悟,然後你自己從妄想的因緣當中跳脫出來,叫自覺。爲什麼?因爲妄想是沒有根源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

  不動目睛,瞪以發勞,我們內心當中以一種不動,就是很專注、沒有眨眼睛的情況之下産生的疲勞。這個地方是指的我們在清淨的真如本性當中,因爲無始劫來的一念妄動,這個妄動是沒有原因的,這個時候就把真如本性轉成了阿賴耶識,微細的色法出現了。然後在整個虛空當中,在阿賴耶識當中業力的顯現,又在虛空當中出現了狂亂飛舞的花,虛空本來沒有花,但因爲我們有這樣的業力,我們自己發現了狂花,還有種種亂動的相狀。這個花在那個地方向東向西地亂動,色陰當知亦複如是。也就是說,我們本來是沒有色陰的,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在斷煩惱有兩種不同的心態,會産生不同的結果。你認爲你煩惱很重來斷煩惱,就很難斷煩惱了,因爲你站在煩惱的角度來斷煩惱,這是不對的。一個人在忏悔業障用什麼心態,你會很快通把煩惱過去?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沒有煩惱的,你要站在本來就沒有煩惱的角度來斷煩惱,那是後來的因緣亂動才有的。如果我們本來就有煩惱,那就完了。你看西方的哲學家就認爲,我們人生本來就有煩惱,所以他的整個修學就是克製煩惱,他沒辦法斷的,他認爲人性就是有煩惱。這個思考模式沒辦法解脫的。佛法,整個大乘的信心,你成佛的信仰,你成佛的整個修學的動力來自于——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雖然我現在有煩惱,雖然我現在有罪業,那只是後來的一時的因緣才産生的,後來的。你的生命的本來面目是沒有煩惱的,你才可以真實地去斷煩惱。你本來就沒有煩惱,你本來也沒有罪業,那是在一念清淨的心中顯現的一個暫時的假相而已。它既然是因緣生,當然你也可以用清淨的佛法修學的因緣把它消滅。如果你本來就有煩惱,那就完了,你斷不了了,它本來就有嘛!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很清楚,我們本來是沒有色陰的,那只是,在《楞嚴經》叫作什麼?叫作循業發現。你有這個業力,你就看到你這個色身。它沒有來處的,也沒有去的地方。

  【13】

  我自己有一個體會提供給大家參考。我去年在回到我房間的時候,我去開門,結果我那個門撞到我的頭,産生一個包包。我那個時候剛好在講《楞嚴經》。我們習慣性産生一個相狀,我們的心會跟著相狀走,我們一般的思考是順著因緣走,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我們會被因緣帶動。但是《楞嚴經》告訴我們,你要逆向思考,你要逆向操作,你要從因緣的根源去找。我們一件事情發生以後,你有兩種選擇,第一個是跟著事情本身跑,那就完了,那你就被它牽走了。你要問這個事情,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說我撞到這個頭,頭上長這個包包從什麼地方來?你說是門給我的,門是個物質,它怎麼會産生包包呢?門本身沒有包包。你說我的頭自己産生包包,那平常爲什麼不生起來呢?一定要撞到才會有呢?頭也不生包包。那你可以告訴我這個包包從哪裏來嗎?答案是:來無所從,去無所止。它只就是我個人的循業發現,我個人有這個業力,我個人自己發現我個人的色身,如此而已。當我這個業力消失的時候,這個包包自然消失掉。它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它是沒頭沒尾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沒頭沒尾。但是它業力在的時候,它業力表現出來的時候,它的確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如此而已。你這樣子看人生,你才能夠不否定也不肯定,你才能夠無住而生心,生心又保持無住。你假借你的色身修學,但是絕對不能執著,因爲它本來就是一個暫時的假相。因爲我們的本來面目它沒有色身的,那是無緣無故的眼睛的一個疲勞而産生的虛空的一個狂花。等到眼睛恢複了,這個狂花也就消失掉了,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們在思考人生一定要站在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那是後來的因緣才有的。這個思考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第二個看感受。這個色法是個物質,這以下都是心法了,都是精神的狀態。那麼精神狀態當中最粗的地方是感受,就是六根領納的感受,眼睛、鼻子、嘴巴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會有痛苦、快樂種種的感受,叫作受陰。看經文:

  阿難!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調適,忽如妄生,性無違順,其人無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澀滑冷熱諸相,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14】

  在我們生命當中最麻煩的就是感受的問題,感受問題。那麼感受是從什麼地方而來呢?就是我們本來是沒有感受的。佛陀說,比方說有一個人,他雙手雙足非常的安穩快樂,他整個身體也非常調和舒適。他本來沒什麼感受。但這個時候,忽如妄生,他忘記了整個身體的存在,這個時候心中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這個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問題是我們凡夫的心習慣攀緣,我們不安于自己的本分而産生一念的妄動,所以其人無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我們兩個手在虛空當中互相地摩擦,就創造了很多的感受。當然摩擦就包括了業力的造作,就把這個身心世界苦樂的感受給創造出來了。那麼有什麼感受呢?在兩個手掌當中産生四種的感受——澀滑冷熱。澫益大師說,這個苦澀的感受表示叁途的果報,就是造了很重的十惡業;滑,這個潤滑指的是人天的果報,就是造十善業所招感的人天安樂的果報叫作滑的感受,潤滑的感受;寒冷的感受是二乘的偏空涅槃,二乘人修無常無我而進入到偏空寂靜的狀態,叫作冷;熱,這個溫暖的感受是菩薩的大悲心所創造的菩薩的功德叫作熱。所以整個九法界的感受都是我們一念的心所創造出來的,所以受陰當知亦複如是。

  所以在整個修學當中最麻煩的就是這個感受的問題,因爲它本身就是一個業力的顯現。你要把佛號念好,你最好不要老是跟著你的感覺而走,你訓練你自己。因爲感受它是跟你的業力有關系的,而臨命終的時候正是我們業力表現的時候,百感交集。所以感受在《楞嚴經》當中,它破六根就是破這個感受。我們今天要從攀緣的心回到清淨的心,第一個要面對的就是你怎麼要克服你的一時的感受。這是最粗的,第一關而已哦!我自己的感覺,我剛出家的時候,我第一個難關就是過午不食的問題。因爲晚上習慣去吃東西了,腸胃已經産生一個生理時…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