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游行在陈蔡之间,陈国跟蔡国之间一个叫作匡地的地方.结果被一个军队围住了,孔夫子跟阳货长得很像,所以大家把他当成阳货.这个时候军队已经把孔夫子跟他的弟子团团围住,非常危险.但是孔夫子就坐在地上,弦歌不断,他照样弹他的琴,他心不随境转.这个子路很紧张,就跑去跟他的老师说:"夫子啊!这是什么时候,您老人家还在弹琴啊
"孔夫子说:"你坐下,来来来,你坐下,吾与汝道,我跟你讲个道理."孔夫子说:"我一生啊,避穷久矣,我一直在躲避贫穷,我刚开始就在躲避贫穷,但是我还是躲不了贫穷,我一生不得志;那么我一生求通久矣,我追求通达也很久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去成就这个做官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孔夫子他一生当中的官运不是很好,反而他的弟子们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孔夫子他真正的好处在哪里呢
他能够真实地看破,他说:"我自知天命如此.上天要毁灭我的话,我紧张也没用;上天要把我保存下来,我也不需要紧张."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他把人生真正地参透.当然参透的意思不是你否定,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心态不同.我们常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不是昨天的夕阳.
所以我们应该用一个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而这个出世的精神正是你一种智慧的观照,一种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我们不能够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生命,这是很危险的.你要跳脱到佛性的角度来看生命,你要站在比较高的一个点.你一天到晚活在你的身心世界,你会搞得你很痛苦的,因为它变化得很厉害,而它没有错.因为你过去造善业也变化得很厉害,它就是如实地把你的业力显现出来嘛!它有什么错呢
人生没有错嘛!而是因为我们对它过分地执取,产生我执法执,所以我们跟着它动,这是不对的.它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你要有这种心理准备.所以我们叫无住,站在无住的角度来生心,你必须要先脱离你的五蕴身心,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站在一个无色声香味触法的角度来念佛,你这个念佛才可以成功.这个就是在《楞严经》当中,它讲出了虚妄的相状,也讲出了真实的心性,但是它告诉我们一个结论:真实的心性在哪里
就在你的虚妄的心中.所以我们的内心同时有两个地方:一个是充满了风雨,充满了波浪的地方;一个是风平浪静,没有风雨的地方,看你要站在什么地方.这两个同时存在啊!这两个同时存在啊!你一念的妄动,当下就是风雨交加;你一念的回光返照,当下就是风和日丽.所以真妄是不二的,就在你一念之间——一个是生起智慧的观照,一个是心随境转,颠颠倒倒.所以我们必须要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站在一个无色受想行识的角度来念佛.这个地方是可以找到的,你必须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离,因为你不能受它干扰的,它就是一个生灭相.它是一个生灭相,因为它是业力所显现的有为法.
好,那么我们从空假中三观就能够知道跟身心世界保持一个不即不离,不能够执着它,但是你也不能够否定它,是这个心态.
好,我们看丙二,别明五阴相状.前面是一个总标,这以下就详细地把我们的五蕴身心是怎么回事,它的一个体性是什么,它的相状是怎么来的详细地说明.我们先看第一个色阴.在五阴当中最粗显的就是我们的色身.这个色在佛法当中叫质碍,它有固定的形状,也占有一定的空间,叫作色,就是我们的眼睛,鼻子,嘴巴,身体,就叫作色阴.那为什么叫阴呢
因为这个色法现前以后,它很容易去覆盖我们的真如本性,让我们忘失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会习惯性跟着色法而转,所以它有覆盖真如的作用,所以叫作阴.我们看经文就很容易清楚: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等于是把我们生命当中分成了一个不变的体性跟一个暂时的相用.先看这个色阴的不变的体性,其实色阴的本质是一个清净的佛性所显现的,它的本质是清净的佛性.它先讲出一个譬喻,譬如有人,一个健康正常的人,他以一种非常清净的眼睛,非常明亮的眼睛去观察晴朗的虚空,这个晴朗的虚空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如如理,那么如如理当中具足如如智,它有一种本觉的智慧,理中有智,智中有理,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还照如如理,能所不二,所以叫唯一晴虚,迥无所有.这个时候在我们一念的生死妄动之前,我们的整个感受是空空荡荡,了了分明,没有一点云雾,没有一点色法的,所以我们本来是没有色身的,这个也很清楚.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一念的妄动,其人无故,这个无故,无缘无故就是在整个修习止观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你怎么会有色身
我们为什么会有一念妄动 这是没有原因的.一个人起颠倒,颠倒从什么地方来
没有原因.如果颠倒,无明妄想是有原因的,那表示它是真实的,那你就没有办法断它.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没有实体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哪有什么原因呢
所以这个地方这句话,无缘无故就是说,妄想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所有的修行一定要通过你自己的智慧去观照,别人救不了你的.因为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只有你自己有办法解决它.为什么佛陀不能帮我们解决颠倒
因为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本来就没有,你把它想出来的.所以佛法要改变你自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你自己觉悟,你自己改变你自己.你看佛陀没办法去改变众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诉你.你的心随顺道理去思维,你自己觉悟,然后你自己从妄想的因缘当中跳脱出来,叫自觉.为什么
因为妄想是没有根源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不动目睛,瞪以发劳,我们内心当中以一种不动,就是很专注,没有眨眼睛的情况之下产生的疲劳.这个地方是指的我们在清净的真如本性当中,因为无始劫来的一念妄动,这个妄动是没有原因的,这个时候就把真如本性转成了阿赖耶识,微细的色法出现了.然后在整个虚空当中,在阿赖耶识当中业力的显现,又在虚空当中出现了狂乱飞舞的花,虚空本来没有花,但因为我们有这样的业力,我们自己发现了狂花,还有种种乱动的相状.这个花在那个地方向东向西地乱动,色阴当知亦复如是.也就是说,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在断烦恼有两种不同的心态,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你认为你烦恼很重来断烦恼,就很难断烦恼了,因为你站在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这是不对的.一个人在忏悔业障用什么心态,你会很快通把烦恼过去
你要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烦恼的,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断烦恼,那是后来的因缘乱动才有的.如果我们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你看西方的哲学家就认为,我们人生本来就有烦恼,所以他的整个修学就是克制烦恼,他没办法断的,他认为人性就是有烦恼.这个思考模式没办法解脱的.佛法,整个大乘的信心,你成佛的信仰,你成佛的整个修学的动力来自于——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虽然我现在有烦恼,虽然我现在有罪业,那只是后来的一时的因缘才产生的,后来的.你的生命的本来面目是没有烦恼的,你才可以真实地去断烦恼.你本来就没有烦恼,你本来也没有罪业,那是在一念清净的心中显现的一个暂时的假相而已.它既然是因缘生,当然你也可以用清净的佛法修学的因缘把它消灭.如果你本来就有烦恼,那就完了,你断不了了,它本来就有嘛!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要很清楚,我们本来是没有色阴的,那只是,在《楞严经》叫作什么
叫作循业发现.你有这个业力,你就看到你这个色身.它没有来处的,也没有去的地方.
【11】
你看,我们举一个例子好了。你看孔夫子,他有一天带着他的弟子游行在陈蔡之间,陈国跟蔡国之间一个叫作匡地的地方。结果被一个军队围住了,孔夫子跟阳货长得很像,所以大家把他当成阳货。这个时候军队已经把孔夫子跟他的弟子团团围住,非常危险。但是孔夫子就坐在地上,弦歌不断,他照样弹他的琴,他心不随境转。这个子路很紧张,就跑去跟他的老师说:“夫子啊!这是什么时候,您老人家还在弹琴啊?”孔夫子说:“你坐下,来来来,你坐下,吾与汝道,我跟你讲个道理。”孔夫子说:“我一生啊,避穷久矣,我一直在躲避贫穷,我刚开始就在躲避贫穷,但是我还是躲不了贫穷,我一生不得志;那么我一生求通久矣,我追求通达也很久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去成就这个做官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孔夫子他一生当中的官运不是很好,反而他的弟子们表现得比较好。但是孔夫子他真正的好处在哪里呢?他能够真实地看破,他说:“我自知天命如此。上天要毁灭我的话,我紧张也没用;上天要把我保存下来,我也不需要紧张。”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说他把人生真正地参透。当然参透的意思不是你否定,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心态不同。我们常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夕阳不是昨天的夕阳。
所以我们应该用一个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而这个出世的精神正是你一种智慧的观照,一种空假中三观的智慧。我们不能够站在生命的角度来看生命,这是很危险的。你要跳脱到佛性的角度来看生命,你要站在比较高的一个点。你一天到晚活在你的身心世界,你会搞得你很痛苦的,因为它变化得很厉害,而它没有错。因为你过去造善业也变化得很厉害,它就是如实地把你的业力显现出来嘛!它有什么错呢?人生没有错嘛!而是因为我们对它过分地执取,产生我执法执,所以我们跟着它动,这是不对的。它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你要有这种心理准备。所以我们叫无住,站在无住的角度来生心,你必须要先脱离你的五蕴身心,站在一个无眼耳鼻舌身意,站在一…
《禅净双修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