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净双修讲记(净界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往东、往西啊,是那个业力的风在吹的。所以从这个浮尘的譬喻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有两种相貌,第一个,它是变化的,诸行无常的。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早上起来身体就不舒服了。很正常,生命本来就不是一条线,它是波浪状,好好坏坏。因为我们过去也不完全是造善业,也不完全造恶业,这个善业、恶业都混在一起,就创造一个变化的人生。所以这个浮尘是变化的意思。第二个,你没办法做主,诸法无我,它要往东往西你做不了主的,它不会满你的愿。这是讲到浮尘。

  第二个,诸幻妄相,它是虚妄不实的,就好像是魔术师所变现的兔子。你看魔术师拿这个手帕,他变现个兔子,它明明是个手帕,但是他假借这个幻术把它变成一个兔子。所以这个兔子只是一个假相,它没有实体。所以我们从浮尘跟幻化相的譬喻我们得到一个结论:我们的生命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个是很重要的。你要能够不受生命的干扰,你必须正确地观察人生。我们今生的生命它是因缘和合而出生,也因为因缘别离而消灭。那么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呢,在《楞严经》当中佛陀在教导我们观察人生,他习惯性用一种思考模式,佛陀告诉我们,你经常要问你自己: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怎么就有你现在的色身,你怎么就有你现在的思想呢?你从什么地方来?当然说,我是从前生而来,这句话是不对的,因为你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啊!你前生的思想也不是你这个思想啊!你怎么说你从前生而来呢?如果前生创造了今生,那你应该要跟今生很相似啊!我们前生可能是一只蚂蚁,蚂蚁的色身、蚂蚁的思想。你今生变成一个人,怎么蚂蚁会把人创造出来呢?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不是从前生而来的。

  【8】

  好,我们再问第二个问题:你将往哪里而去?你说我到了来生去,也不对,因为来生也不是你这个样子。它也不是你这个色身,也不是这个内心。所以我们怎么去正确看待人生呢?我们人生是没头没尾的,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它只就是在某一个时空,在我们无量的过去生命当中,我们曾经有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我们曾经造过某一个业,这个业成熟了、表现出来了,就把你的身心世界显现出来了,就像魔术师,他就把你的这个兔子显现出来。兔子结束以后,你说它到哪里去了?它也没到哪里去。比方说做梦,我们一个晚上做五个梦。你看我们第一个梦梦到我们遇到什么人,做什么事,但是你梦境消失的时候又变成第二个梦;第二个梦做完又做第三个梦……那你说第一个梦从什么地方来?它没从什么地方来;那么梦消失了,它又往哪里去?它也没到哪里去。所以我们人生是没有一个实体。如果它有一个来处,那这个人生是有一个真实的体性。因为它觅之了不可得,它只就是我们在一念的清净本性当中,我们在过去偶然的机会有一种业力去熏习你的真如本性,这业力把你的身心世界给现出来;等到这个业力的能量消失以后,你再也找不到你这个色身,再也找不到你的身心世界了。所以我们的人生只就是在这个因缘当中一个暂时的假相,它只就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个假名假相假用而已。你比方说我这个释净界从什么地方来?我也没从什么地方来;等我往生以后,你再也找不到我的外表的色身,我现在的思想也找不到了,我又换另外一个身心世界了。本性是空,但是它的因缘有它暂时的假相假用。所以大乘佛法看人生,它是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它对于不变的体性,那种自性执——我执法执是否定的,身心世界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一点是否定的,我空法空的真理。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当中没有一个不变的东西,没有一个常一的我,没有。空观是破除我法二执,但是它也要修假观,说我身心世界是暂时的,那我就完全放弃了,也不对!你必须借假修真,你为什么能够忆佛念佛?你还得靠你这个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来听经、来打佛三、打佛七,去积集资粮。所以从大乘佛法,正确地看人生,它是不否定也不肯定,它是即空即假即中,保持中道。

  【9】

  好,我们再往下看: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第一段是一个总标,第二段是一个别示。所以我们在看人生有两种的角度:第一个是看到它的假相,这一点请大家不要否定你暂时的假相,你要假借你的身心世界来借假修真,你的积集资粮、你的净土的成就,你还得靠人身啊,人身难得。但是假相,在《楞严经》里面它把它譬喻成一个大海所产生的一个水泡,它迟早会破裂。所以《楞严经》说我们怎么正确看人生呢?一个平静的大海,因为业力的风一吹,产生一个暂时的水泡。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它的体性是毕竟空的。所以我们的生命从空性而来,总有一天也要回到空性而去。所以你不能太执着,你必须从无住的角度、站在一个无住的角度来面对你的生命。这个地方也就是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个身心世界是因缘的业力的和合而显现,当你的因缘的业力结束的时候,不管你今生活得很快乐,或者你今生活得很痛苦,它背后都有它的因缘,事出必有因。但是这个因缘,它是有为法,它是有穷尽的,等到这个能量释放完了以后,你就再也找不到你现在的色身,你就再也找不到你现在的思想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但是在整个生灭的变化当中有一个不变化的,就是我们的真如本性,它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它没有变化,永远灵灵觉觉,周遍法界的真实本性。所以说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你要依止的是你的清净本性,不能依止你的五蕴身心,你的五蕴身心是变化的。所以我们念佛的人,你不要住在五蕴的角度来念佛,不要老是注重你的色身,不要老是注重你的感觉、你的想法、你的造作、你的了别,那个色受想行识。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要站在一种真实常住的心性当中,这个心性是怎么回事呢?它没有去来,去就是我们说的失败,有所失;来就是有所得,它没有得失的观念,没有凡圣迷悟的差别,没有这种生死的对立。那么在念佛当中,你要站在一种无住的角度,不住色生心,不住受想行识生心,站在一种清净本性的角度来提起你的佛号,你的佛号就不受任何因缘干扰了。这就是我们强调的以不生灭心来念佛。这种念佛法门,你这样子修,它有两个好处:第一个究竟义,第二个坚固义。《楞严经》说,我们不管修什么法门,你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从你的清净本性来生起种种的善法,第一个,你的功德更加圆满,它不会受到一时的局限;第二个,你的功德特别的坚固,不可破坏。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你的心态,因为你的心态会影响到你这个佛号是不是坚固。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再把这一段作一个总结。

  【10】

  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

  我们讲到一种智慧的观照。生命本身没有错误,生命的本质是把我们过去的业力如实地表现出来。你过去是一种善业的力量,它显现一种安乐的果报;如果你是过去罪业的力量,它显现痛苦的果报。所以因缘果报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问题是我们对它坚固的执取而产生的颠倒,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所以要反省的不是生命的本身,而是我们内在的智慧不足。因为生命没有错嘛!身为一个生命,它就是如实地把你的善业恶业转成一个五蕴身心嘛!就像大海不断地创造水泡,水泡本身没有错,问题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产生了执取,这个颠倒是很可怕的。那我们怎么去消灭我们的颠倒呢?

  我们应该把人生分成两部分来观察。第一个,它是变化的,就是我们现前的五蕴身心,这个相状是变化的。但是变化当中它是不会断灭的,生命它是不会断灭的,你死亡以后肯定会创造另外一个生命。因为你的心性,我们在内心的深处有一个能够明了分别的觉性,这一部分是不会断的,它是不会变化的。那个就是我们整个人生的依止处,整个修学的依止处,那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那一念灵灵觉觉的觉性是不会变化的。所以佛陀把我们的五蕴身心比喻作客人,暂时来挂单的;那我们的清净本性是主人。所以我们看人生,你要把今生当一个过客,这是正确的,你不可能久住的。

  过去有一个国王,他在享受五欲的快乐的时候,他内心还是觉得很空虚、很痛苦,他希望追求一个真理。后来他到深山去,找到一个修行人,说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一句真实地能够正确观察人生的真理,来解脱我的痛苦。那个修行人讲了一句话,他说,一切都会过去。这个国王听了以后,他真实地了解了。我们对于眼前的因缘太过执取,对这个得失太过执取,让我们的心不断地在动,一直在动。所以你应该知道说,不要随着相状而转,要安住在你一念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所谓的空假中三观,以空观来照了我们心性的本体;以假观来务实地面对人生,在因缘当中找到你的定位。你该做什么你还做什么,借假修真,但是你要告诉你自己:人生只是一个客人。你平常就养成这种心态,你临命终的时候才能够很洒脱地把它放下。我讲实在话,你平常跟五蕴身心咬得紧紧的,你临命终放不下,因为这习惯性了。所以,放下身心世界,你平常就要注意了,而不是到临命终的时候。所以我们看,在中间这个地方就是我们众生的心性,是我们整个修学的依止处,依不生灭心而住,你绝对不能够住在五蕴身心。但是在整个的心性当中,我们过去有它的一个业力,它会创造一个外环的有五层的色受想行识——我们暂时的五蕴身心,这个是变化的。这一部分你就不能太执着,因为它总有一天会消失,它只是一个小水泡。所以我们的功德,我们不是把功德创造出来而已,你的功德是不是坚固?那跟你的智慧有关系了。

  你看,我们举一个例子好了.你看孔夫子,他有一天带着他的弟子…

《禅净双修讲记(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