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往東、往西啊,是那個業力的風在吹的。所以從這個浮塵的譬喻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有兩種相貌,第一個,它是變化的,諸行無常的。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早上起來身體就不舒服了。很正常,生命本來就不是一條線,它是波浪狀,好好壞壞。因爲我們過去也不完全是造善業,也不完全造惡業,這個善業、惡業都混在一起,就創造一個變化的人生。所以這個浮塵是變化的意思。第二個,你沒辦法做主,諸法無我,它要往東往西你做不了主的,它不會滿你的願。這是講到浮塵。

  第二個,諸幻妄相,它是虛妄不實的,就好像是魔術師所變現的兔子。你看魔術師拿這個手帕,他變現個兔子,它明明是個手帕,但是他假借這個幻術把它變成一個兔子。所以這個兔子只是一個假相,它沒有實體。所以我們從浮塵跟幻化相的譬喻我們得到一個結論:我們的生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個是很重要的。你要能夠不受生命的幹擾,你必須正確地觀察人生。我們今生的生命它是因緣和合而出生,也因爲因緣別離而消滅。那麼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呢,在《楞嚴經》當中佛陀在教導我們觀察人生,他習慣性用一種思考模式,佛陀告訴我們,你經常要問你自己:你從什麼地方來?你怎麼就有你現在的色身,你怎麼就有你現在的思想呢?你從什麼地方來?當然說,我是從前生而來,這句話是不對的,因爲你前生不是長這個樣子啊!你前生的思想也不是你這個思想啊!你怎麼說你從前生而來呢?如果前生創造了今生,那你應該要跟今生很相似啊!我們前生可能是一只螞蟻,螞蟻的色身、螞蟻的思想。你今生變成一個人,怎麼螞蟻會把人創造出來呢?不可能的事情!我們不是從前生而來的。

  【8】

  好,我們再問第二個問題:你將往哪裏而去?你說我到了來生去,也不對,因爲來生也不是你這個樣子。它也不是你這個色身,也不是這個內心。所以我們怎麼去正確看待人生呢?我們人生是沒頭沒尾的,來無所從,去無所止。它只就是在某一個時空,在我們無量的過去生命當中,我們曾經有一個時間、某一個空間,我們曾經造過某一個業,這個業成熟了、表現出來了,就把你的身心世界顯現出來了,就像魔術師,他就把你的這個兔子顯現出來。兔子結束以後,你說它到哪裏去了?它也沒到哪裏去。比方說做夢,我們一個晚上做五個夢。你看我們第一個夢夢到我們遇到什麼人,做什麼事,但是你夢境消失的時候又變成第二個夢;第二個夢做完又做第叁個夢……那你說第一個夢從什麼地方來?它沒從什麼地方來;那麼夢消失了,它又往哪裏去?它也沒到哪裏去。所以我們人生是沒有一個實體。如果它有一個來處,那這個人生是有一個真實的體性。因爲它覓之了不可得,它只就是我們在一念的清淨本性當中,我們在過去偶然的機會有一種業力去熏習你的真如本性,這業力把你的身心世界給現出來;等到這個業力的能量消失以後,你再也找不到你這個色身,再也找不到你的身心世界了。所以我們的人生只就是在這個因緣當中一個暫時的假相,它只就是一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的一個假名假相假用而已。你比方說我這個釋淨界從什麼地方來?我也沒從什麼地方來;等我往生以後,你再也找不到我的外表的色身,我現在的思想也找不到了,我又換另外一個身心世界了。本性是空,但是它的因緣有它暫時的假相假用。所以大乘佛法看人生,它是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它對于不變的體性,那種自性執——我執法執是否定的,身心世界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這一點是否定的,我空法空的真理。在我們的身心世界當中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沒有一個常一的我,沒有。空觀是破除我法二執,但是它也要修假觀,說我身心世界是暫時的,那我就完全放棄了,也不對!你必須借假修真,你爲什麼能夠憶佛念佛?你還得靠你這個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來聽經、來打佛叁、打佛七,去積集資糧。所以從大乘佛法,正確地看人生,它是不否定也不肯定,它是即空即假即中,保持中道。

  【9】

  好,我們再往下看:

  幻妄稱相,其性真爲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第一段是一個總標,第二段是一個別示。所以我們在看人生有兩種的角度:第一個是看到它的假相,這一點請大家不要否定你暫時的假相,你要假借你的身心世界來借假修真,你的積集資糧、你的淨土的成就,你還得靠人身啊,人身難得。但是假相,在《楞嚴經》裏面它把它譬喻成一個大海所産生的一個水泡,它遲早會破裂。所以《楞嚴經》說我們怎麼正確看人生呢?一個平靜的大海,因爲業力的風一吹,産生一個暫時的水泡。所以你一定要知道它的體性是畢竟空的。所以我們的生命從空性而來,總有一天也要回到空性而去。所以你不能太執著,你必須從無住的角度、站在一個無住的角度來面對你的生命。這個地方也就是說,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個身心世界是因緣的業力的和合而顯現,當你的因緣的業力結束的時候,不管你今生活得很快樂,或者你今生活得很痛苦,它背後都有它的因緣,事出必有因。但是這個因緣,它是有爲法,它是有窮盡的,等到這個能量釋放完了以後,你就再也找不到你現在的色身,你就再也找不到你現在的思想了,因緣別離虛妄名滅。但是在整個生滅的變化當中有一個不變化的,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它是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它沒有變化,永遠靈靈覺覺,周遍法界的真實本性。所以說我們在整個修學當中,你要依止的是你的清淨本性,不能依止你的五蘊身心,你的五蘊身心是變化的。所以我們念佛的人,你不要住在五蘊的角度來念佛,不要老是注重你的色身,不要老是注重你的感覺、你的想法、你的造作、你的了別,那個色受想行識。那麼應該怎麼辦呢?

  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我們要站在一種真實常住的心性當中,這個心性是怎麼回事呢?它沒有去來,去就是我們說的失敗,有所失;來就是有所得,它沒有得失的觀念,沒有凡聖迷悟的差別,沒有這種生死的對立。那麼在念佛當中,你要站在一種無住的角度,不住色生心,不住受想行識生心,站在一種清淨本性的角度來提起你的佛號,你的佛號就不受任何因緣幹擾了。這就是我們強調的以不生滅心來念佛。這種念佛法門,你這樣子修,它有兩個好處:第一個究竟義,第二個堅固義。《楞嚴經》說,我們不管修什麼法門,你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從你的清淨本性來生起種種的善法,第一個,你的功德更加圓滿,它不會受到一時的局限;第二個,你的功德特別的堅固,不可破壞。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你的心態,因爲你的心態會影響到你這個佛號是不是堅固。

  好,我們先休息一下,再把這一段作一個總結。

  【10】

  第二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四面。

  我們講到一種智慧的觀照。生命本身沒有錯誤,生命的本質是把我們過去的業力如實地表現出來。你過去是一種善業的力量,它顯現一種安樂的果報;如果你是過去罪業的力量,它顯現痛苦的果報。所以因緣果報本身並沒有什麼對錯,問題是我們對它堅固的執取而産生的顛倒,問題出在這個地方。所以要反省的不是生命的本身,而是我們內在的智慧不足。因爲生命沒有錯嘛!身爲一個生命,它就是如實地把你的善業惡業轉成一個五蘊身心嘛!就像大海不斷地創造水泡,水泡本身沒有錯,問題我們在整個過程當中産生了執取,這個顛倒是很可怕的。那我們怎麼去消滅我們的顛倒呢?

  我們應該把人生分成兩部分來觀察。第一個,它是變化的,就是我們現前的五蘊身心,這個相狀是變化的。但是變化當中它是不會斷滅的,生命它是不會斷滅的,你死亡以後肯定會創造另外一個生命。因爲你的心性,我們在內心的深處有一個能夠明了分別的覺性,這一部分是不會斷的,它是不會變化的。那個就是我們整個人生的依止處,整個修學的依止處,那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那一念靈靈覺覺的覺性是不會變化的。所以佛陀把我們的五蘊身心比喻作客人,暫時來挂單的;那我們的清淨本性是主人。所以我們看人生,你要把今生當一個過客,這是正確的,你不可能久住的。

  過去有一個國王,他在享受五欲的快樂的時候,他內心還是覺得很空虛、很痛苦,他希望追求一個真理。後來他到深山去,找到一個修行人,說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一句真實地能夠正確觀察人生的真理,來解脫我的痛苦。那個修行人講了一句話,他說,一切都會過去。這個國王聽了以後,他真實地了解了。我們對于眼前的因緣太過執取,對這個得失太過執取,讓我們的心不斷地在動,一直在動。所以你應該知道說,不要隨著相狀而轉,要安住在你一念不生不滅的本性。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所謂的空假中叁觀,以空觀來照了我們心性的本體;以假觀來務實地面對人生,在因緣當中找到你的定位。你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借假修真,但是你要告訴你自己:人生只是一個客人。你平常就養成這種心態,你臨命終的時候才能夠很灑脫地把它放下。我講實在話,你平常跟五蘊身心咬得緊緊的,你臨命終放不下,因爲這習慣性了。所以,放下身心世界,你平常就要注意了,而不是到臨命終的時候。所以我們看,在中間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衆生的心性,是我們整個修學的依止處,依不生滅心而住,你絕對不能夠住在五蘊身心。但是在整個的心性當中,我們過去有它的一個業力,它會創造一個外環的有五層的色受想行識——我們暫時的五蘊身心,這個是變化的。這一部分你就不能太執著,因爲它總有一天會消失,它只是一個小水泡。所以我們的功德,我們不是把功德創造出來而已,你的功德是不是堅固?那跟你的智慧有關系了。

  你看,我們舉一個例子好了.你看孔夫子,他有一天帶著他的弟子…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