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遊行在陳蔡之間,陳國跟蔡國之間一個叫作匡地的地方.結果被一個軍隊圍住了,孔夫子跟陽貨長得很像,所以大家把他當成陽貨.這個時候軍隊已經把孔夫子跟他的弟子團團圍住,非常危險.但是孔夫子就坐在地上,弦歌不斷,他照樣彈他的琴,他心不隨境轉.這個子路很緊張,就跑去跟他的老師說:"夫子啊!這是什麼時候,您老人家還在彈琴啊
"孔夫子說:"你坐下,來來來,你坐下,吾與汝道,我跟你講個道理."孔夫子說:"我一生啊,避窮久矣,我一直在躲避貧窮,我剛開始就在躲避貧窮,但是我還是躲不了貧窮,我一生不得志;那麼我一生求通久矣,我追求通達也很久了,但是也沒有辦法去成就這個做官的機會,表現的機會."孔夫子他一生當中的官運不是很好,反而他的弟子們表現得比較好.但是孔夫子他真正的好處在哪裏呢
他能夠真實地看破,他說:"我自知天命如此.上天要毀滅我的話,我緊張也沒用;上天要把我保存下來,我也不需要緊張."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說他把人生真正地參透.當然參透的意思不是你否定,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心態不同.我們常說,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夕陽不是昨天的夕陽.
所以我們應該用一個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而這個出世的精神正是你一種智慧的觀照,一種空假中叁觀的智慧.我們不能夠站在生命的角度來看生命,這是很危險的.你要跳脫到佛性的角度來看生命,你要站在比較高的一個點.你一天到晚活在你的身心世界,你會搞得你很痛苦的,因爲它變化得很厲害,而它沒有錯.因爲你過去造善業也變化得很厲害,它就是如實地把你的業力顯現出來嘛!它有什麼錯呢
人生沒有錯嘛!而是因爲我們對它過分地執取,産生我執法執,所以我們跟著它動,這是不對的.它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你要有這種心理准備.所以我們叫無住,站在無住的角度來生心,你必須要先脫離你的五蘊身心,站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站在一個無色聲香味觸法的角度來念佛,你這個念佛才可以成功.這個就是在《楞嚴經》當中,它講出了虛妄的相狀,也講出了真實的心性,但是它告訴我們一個結論:真實的心性在哪裏
就在你的虛妄的心中.所以我們的內心同時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充滿了風雨,充滿了波浪的地方;一個是風平浪靜,沒有風雨的地方,看你要站在什麼地方.這兩個同時存在啊!這兩個同時存在啊!你一念的妄動,當下就是風雨交加;你一念的回光返照,當下就是風和日麗.所以真妄是不二的,就在你一念之間——一個是生起智慧的觀照,一個是心隨境轉,顛顛倒倒.所以我們必須要站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站在一個無色受想行識的角度來念佛.這個地方是可以找到的,你必須跟你的身心世界保持距離,因爲你不能受它幹擾的,它就是一個生滅相.它是一個生滅相,因爲它是業力所顯現的有爲法.
好,那麼我們從空假中叁觀就能夠知道跟身心世界保持一個不即不離,不能夠執著它,但是你也不能夠否定它,是這個心態.
好,我們看丙二,別明五陰相狀.前面是一個總標,這以下就詳細地把我們的五蘊身心是怎麼回事,它的一個體性是什麼,它的相狀是怎麼來的詳細地說明.我們先看第一個色陰.在五陰當中最粗顯的就是我們的色身.這個色在佛法當中叫質礙,它有固定的形狀,也占有一定的空間,叫作色,就是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身體,就叫作色陰.那爲什麼叫陰呢
因爲這個色法現前以後,它很容易去覆蓋我們的真如本性,讓我們忘失我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會習慣性跟著色法而轉,所以它有覆蓋真如的作用,所以叫作陰.我們看經文就很容易清楚: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于虛空別見狂花,複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複如是.
這段經文等于是把我們生命當中分成了一個不變的體性跟一個暫時的相用.先看這個色陰的不變的體性,其實色陰的本質是一個清淨的佛性所顯現的,它的本質是清淨的佛性.它先講出一個譬喻,譬如有人,一個健康正常的人,他以一種非常清淨的眼睛,非常明亮的眼睛去觀察晴朗的虛空,這個晴朗的虛空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如如理,那麼如如理當中具足如如智,它有一種本覺的智慧,理中有智,智中有理,如如理生起如如智,如如智還照如如理,能所不二,所以叫唯一晴虛,迥無所有.這個時候在我們一念的生死妄動之前,我們的整個感受是空空蕩蕩,了了分明,沒有一點雲霧,沒有一點色法的,所以我們本來是沒有色身的,這個也很清楚.
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這個地方就是我們一念的妄動,其人無故,這個無故,無緣無故就是在整個修習止觀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你怎麼會有色身
我們爲什麼會有一念妄動 這是沒有原因的.一個人起顛倒,顛倒從什麼地方來
沒有原因.如果顛倒,無明妄想是有原因的,那表示它是真實的,那你就沒有辦法斷它.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沒有實體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哪有什麼原因呢
所以這個地方這句話,無緣無故就是說,妄想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所以所有的修行一定要通過你自己的智慧去觀照,別人救不了你的.因爲你自己捏造出來的,只有你自己有辦法解決它.爲什麼佛陀不能幫我們解決顛倒
因爲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本來就沒有,你把它想出來的.所以佛法要改變你自己只有一種可能,就是你自己覺悟,你自己改變你自己.你看佛陀沒辦法去改變衆生,佛陀是把道理告訴你.你的心隨順道理去思維,你自己覺悟,然後你自己從妄想的因緣當中跳脫出來,叫自覺.爲什麼
因爲妄想是沒有根源的,是我們自己捏造出來的.
不動目睛,瞪以發勞,我們內心當中以一種不動,就是很專注,沒有眨眼睛的情況之下産生的疲勞.這個地方是指的我們在清淨的真如本性當中,因爲無始劫來的一念妄動,這個妄動是沒有原因的,這個時候就把真如本性轉成了阿賴耶識,微細的色法出現了.然後在整個虛空當中,在阿賴耶識當中業力的顯現,又在虛空當中出現了狂亂飛舞的花,虛空本來沒有花,但因爲我們有這樣的業力,我們自己發現了狂花,還有種種亂動的相狀.這個花在那個地方向東向西地亂動,色陰當知亦複如是.也就是說,我們本來是沒有色陰的,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在斷煩惱有兩種不同的心態,會産生不同的結果.你認爲你煩惱很重來斷煩惱,就很難斷煩惱了,因爲你站在煩惱的角度來斷煩惱,這是不對的.一個人在忏悔業障用什麼心態,你會很快通把煩惱過去
你要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沒有煩惱的,你要站在本來就沒有煩惱的角度來斷煩惱,那是後來的因緣亂動才有的.如果我們本來就有煩惱,那就完了.你看西方的哲學家就認爲,我們人生本來就有煩惱,所以他的整個修學就是克製煩惱,他沒辦法斷的,他認爲人性就是有煩惱.這個思考模式沒辦法解脫的.佛法,整個大乘的信心,你成佛的信仰,你成佛的整個修學的動力來自于——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雖然我現在有煩惱,雖然我現在有罪業,那只是後來的一時的因緣才産生的,後來的.你的生命的本來面目是沒有煩惱的,你才可以真實地去斷煩惱.你本來就沒有煩惱,你本來也沒有罪業,那是在一念清淨的心中顯現的一個暫時的假相而已.它既然是因緣生,當然你也可以用清淨的佛法修學的因緣把它消滅.如果你本來就有煩惱,那就完了,你斷不了了,它本來就有嘛!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要很清楚,我們本來是沒有色陰的,那只是,在《楞嚴經》叫作什麼
叫作循業發現.你有這個業力,你就看到你這個色身.它沒有來處的,也沒有去的地方.
【11】
你看,我們舉一個例子好了。你看孔夫子,他有一天帶著他的弟子遊行在陳蔡之間,陳國跟蔡國之間一個叫作匡地的地方。結果被一個軍隊圍住了,孔夫子跟陽貨長得很像,所以大家把他當成陽貨。這個時候軍隊已經把孔夫子跟他的弟子團團圍住,非常危險。但是孔夫子就坐在地上,弦歌不斷,他照樣彈他的琴,他心不隨境轉。這個子路很緊張,就跑去跟他的老師說:“夫子啊!這是什麼時候,您老人家還在彈琴啊?”孔夫子說:“你坐下,來來來,你坐下,吾與汝道,我跟你講個道理。”孔夫子說:“我一生啊,避窮久矣,我一直在躲避貧窮,我剛開始就在躲避貧窮,但是我還是躲不了貧窮,我一生不得志;那麼我一生求通久矣,我追求通達也很久了,但是也沒有辦法去成就這個做官的機會、表現的機會。”孔夫子他一生當中的官運不是很好,反而他的弟子們表現得比較好。但是孔夫子他真正的好處在哪裏呢?他能夠真實地看破,他說:“我自知天命如此。上天要毀滅我的話,我緊張也沒用;上天要把我保存下來,我也不需要緊張。”所以他五十而知天命,就是說他把人生真正地參透。當然參透的意思不是你否定,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心態不同。我們常說,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夕陽不是昨天的夕陽。
所以我們應該用一個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而這個出世的精神正是你一種智慧的觀照,一種空假中叁觀的智慧。我們不能夠站在生命的角度來看生命,這是很危險的。你要跳脫到佛性的角度來看生命,你要站在比較高的一個點。你一天到晚活在你的身心世界,你會搞得你很痛苦的,因爲它變化得很厲害,而它沒有錯。因爲你過去造善業也變化得很厲害,它就是如實地把你的業力顯現出來嘛!它有什麼錯呢?人生沒有錯嘛!而是因爲我們對它過分地執取,産生我執法執,所以我們跟著它動,這是不對的。它總有一天會消失的,你要有這種心理准備。所以我們叫無住,站在無住的角度來生心,你必須要先脫離你的五蘊身心,站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站在一…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