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P17

  ..續本文上一頁性,就憑著自他不二感應道交。我們的一念心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阿彌陀佛一念心性也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就憑這一點我就有資格去受用彌陀所有的功德,因爲咱們兩個是一家人嘛!你跟阿彌陀佛是一家人嘛!所以蕅益大師講,真實的信心是建立在理觀的基礎上。那這種理觀所建立的信心是不可破壞的,事相的信心是很危險的緣生滅的

  【56】是故念一聲,有一聲佛名顯現,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佛名顯現。前面偏重在畢竟空的自他不二的體性的相應,這個地方在畢竟空當中講因緣有。畢竟空但是又因緣有,你念一句佛號,有一個功德,念十百千萬聲,有十百千萬的功德,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所以我們不偏空,也不著有,保持空有的平衡,即空即假即中。那麼假設我們心中不念佛的時候,內心就是寂靜安然,念性既是緣生無性,則無性不礙緣生。所以一念心性它從空觀的角度是畢竟空,從因緣的角度又是因緣有。所以我們不念佛的時候又生起種種雜念,就算你不生起叁界的雜念,也會墮在一種偏空的坑洞當中。

  這個地方要注意了。我們凡夫不能沒有念頭,不能沒有念頭,不可能,你做不到的。你一定要有一個念頭,這個因緣假是一定要出來的,所以本來沒有,但是我們過去有很多很多的習性。我一再強調,阿賴耶識這個魔王它放不過你的,它肯定要經常釋放一些念頭,來給你感覺,來讓你想象,來誤導你。也就是說,我們要不是念佛,我們肯定會憶念過去的因緣。你擺脫不了過去的你,你擺脫不了,所以你現在必須用佛號來取代過去的你。爲什麼經常要念佛?很多人說我憶佛就好,不對。你說我歸依阿彌陀佛,但是我不一定要念佛啊!那你不一定要念佛,你心中要住在什麼環境呢?你不可能無念,衆生不能離念,這個念頭是過去的因緣産生的。所以你不念佛,你只好被你過去的你牽著走,你過去打什麼妄想,現在還打什麼妄想。所以你要改變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佛號來取代你過去的念頭,憶佛念佛。所以必須以佛號來引生我的往生的正念,使我念念不離佛號,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爲香光莊嚴。如果你已經設定你來生的目標是往生淨土,你就要試著在你念頭的相狀當中,以憶佛念佛的相狀來取代你過去的種種的相狀,因爲你這個相狀才會産生一定的來生的果報,每一個相狀都會有一種因果的力量出現。

  【57】此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是約禅宗來說的,禅宗都是講到衆生的心跟佛的心是心無差別,把心帶回家,觀一切法空,本來無一物,衆生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所以自他不二。那麼在自他不二當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産生一個往生淨土的憶佛念佛的因緣,用我們這一念心來憶念佛陀,這個作就是憶念,憶佛念佛。那麼我們這念心念念之間就産生佛的功德莊嚴。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所以就構成了我們一念心的即空即假即中,這個就是禅淨雙修。第一個步驟,把心先帶回來,如果你在臨命終之前,你心沒有帶回來,你死亡到來的時候,你一定會很恐懼的。因爲外面的水泡要破裂的時候,你老是在外面的水泡裏面跑,你住在你的財富,財富會破壞;你住在你的眷屬,眷屬會舍離你;乃至于你住在你的色身,色身也要破壞。我們絕對不能夠安住在一個水泡,臨命終的時候你會受不了的,你肯定受不了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佛陀要示現滅度,這個水泡遲早要破裂。說實在水泡沒有錯,因爲它就是因緣和合,它也沒有叫你執著,所以水泡沒有錯,錯在我們的心態錯誤,我們不會去面對人生。所以首先第一件事情,禅淨雙修,把心帶回家,安住在現前一念心性,然後生起空假中叁觀。觀一切法空,讓我們感受到我們跟佛陀是自他平等的,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我們衆生是佛陀心內的衆生,佛陀是我們衆生心中的佛,自他不二,建立一種往生的信仰。所以空觀有助于産生一種信心,自他不二,當然可以感應道交。當然我可以受用阿彌陀佛的功德嘛!你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他創造的,你憑什麼受用?憑的就是自他不二嘛!憑的就是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嘛!憑的是彌陀的四十八願嘛,他肯定願意讓我受用嘛!所以從空觀當中建立我們往生的信仰,從假觀當中憶佛念佛,創造一個往生的假相,創造一個往生的因地。臨命終的時候自然阿彌陀佛蓮花現前,因爲你有如是相,有憶佛念佛的相狀,自然會有淨土的因緣果報出現,因果法爾如是。把心帶回家,從一念心修空假中叁觀。

  你這樣子修學,臨命終的時候,誰都不能破壞你。你的財富消失了,你的眷屬舍離了,你的諸根敗壞了的時候,對你完全沒有影響,因爲你已經把心帶回家了。心性是不受死亡的影響,因爲心性是貫穿過去現在未來的,那個覺性不受死亡影響的。我們在家裏面沒有暴風雨,你把冷氣打開來,非常安全,但是你在外面就很危險了,很危險了

  【58】所以這個禅淨雙修我們作一個總結,看《附表第二》。什麼叫作禅淨雙修呢?蕅益大師用一個偈頌作一個總持,他說:一一理性具足莊嚴,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這個理性就是我們一念的心,就是我們的家。我們在一念清淨的心中要建立起憶佛念佛的一種莊嚴的相狀,而每一種莊嚴的相狀又不離開我們一念的清淨的理性。佛號不要建立在外在的因緣。有些人一定要什麼環境才能夠提佛號,人家一刺激你,你就不能提佛號,那你就完了。所以我們提佛號要在家裏面提起佛號,在你那一念的清淨的理性而生起佛號,每一個佛號又不離開清淨的理性,這個佛號是最安全、最堅固的,是這個意思。好,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法師說禅觀是破五蘊,請再詳述怎麼破五蘊,因爲它們的力量太大了。

  這個破五蘊應該是破除對五蘊的執著了,不是說破五蘊。因爲五蘊沒有錯嘛!五蘊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我們過去的阿賴耶識把這個業力轉成我們現在的五蘊身心這一個水泡。可能你是一個男人的水泡,可能你是一個女人的水泡。但是我們錯在把五蘊執著成一個真實的自我,把它當真實想,産生堅固的執取,所以這個水泡要破裂的時候我們就受不了了。所以問題不在五蘊,所以破五蘊應該是破除對五蘊的我執跟法執,應該這樣講會更清楚。那麼爲什麼産生我執跟法執呢?因爲你的心住在外面,破除執著最好的方式,把心帶回家。所以我們這個禅淨雙修,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你看我們一般世間的心理學,它也可以處理一些衆生的痛苦,你的心住在五蘊,那沒關系,你就觀想你還擁有很多東西,從得當中去對治你失去的。但是你的心還是住在五蘊,根本都沒解決。我們一般的世間法在處理衆生的痛苦,就是你受傷了,給你表面擦擦藥,只有《楞嚴經》、大乘的止觀,直接把根源拔除!你就住錯了,你的心有所住,有所住即是非住,把那個攀緣的心拉回來。你這個根源一拔掉,它這個生滅的力量就完全消失。這個樹被你砍斷了,這個樹就沒辦法生存了。所以破除五蘊的執著很簡單,把心帶回家。五蘊你不用破除,你還得靠它憶佛念佛,你還得靠它打佛七,好好照顧它,是不是?身安道隆嘛!

  【59】請問法師,專修淨土的人在做早晚課的時候可以加念其它的咒語嗎?

  我認爲是可以。當然這個地方淨土宗的修學者,我們以我們曆代祖師的開示,淨土宗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專修,一個是圓修。善導大師、印光大師這兩位老人家是強調專修,他認爲你專修淨土的人,你啥事都不能幹。你身業專門拜阿彌陀佛,口業專門念誦阿彌陀佛,意業專門觀想阿彌陀佛,叁業專修,萬修萬人去。這個是善導大師提出來的,印光大師也頗爲贊歎。那麼永明延壽大師、蕅益大師、蓮池大師這個系列的,他們提出不同的看法,叫作圓修,萬善莊嚴淨土。當然圓修不能變雜修,雜修跟圓修有什麼差別呢?圓修就是我信願很清楚,我也歸依在阿彌陀佛的座下,但是我也有一些東西必須破障。每一個人的煩惱是不同的,他必須有一些對治法門來幫助他,調伏對叁界的愛取,調伏他一些枝末的煩惱,但是他往生的這個願力是一致的。我們修行人你不管修什麼法門,你的心只有一條心,吾道一以貫之,這個叫圓修。你必須把所有法門把它整理排成一條線,如果你心中是兩條線,那就完了。

  諸位你還記得嗎?我說禅淨理論上不能雙修,因爲它兩條線嘛!一個是空觀,一個是假觀。但是你把它結合在一起,把空觀放下面,先修空觀,再生起假觀,那這個就是禅淨雙修。你要這樣子那就沒辦法雙修了,那這個矛盾的東西。禅宗是以空觀爲根本,淨土宗是憶佛念佛,是以假觀爲主。但是我們把禅宗的空觀放在下面,先告訴你自己本來無一物,你沒有必要執取,然後再提起佛號,就變成一條線,那就變圓修了。那到底你是適合專修、適合圓修,那因人而異。大方向的原則性的判定是這樣。如果你年紀很大,時間沒有很多,我建議你佛號多念一點沒有錯。因爲你往生,你不是靠觀世音菩薩救你嘛!你也不是靠地藏王菩薩嘛!那很現實,你要靠阿彌陀佛,你要跟他緣深啊!如果你還很年輕,你兼修其它法門,我覺得無妨。但是你的願力要很清楚,信願要很清楚。大方向可以用年齡來判斷,大方向。但是你對阿彌陀佛的心態,那個歸依的心要很強。阿彌陀佛在你心中生起的時候,你那個內心的感受要真的是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你相信阿彌陀佛一定可以救拔你,你相信你是罪惡生死凡夫,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然後把身體全部靠上去,身心世界全部靠上去,那種感覺是很重要的。那至于佛號念多少,當然隨緣盡份,隨緣盡份。但是大方向來說,你的修學越晚年要越專,越晚年要越專,這樣才合理。那剛開始你讀讀大乘經典,增加你的見地,我覺得不錯,開闊你的眼界,對你臨終放下身心世界有幫助。但是你慢慢慢慢融會貫通的時候,你這個佛號有禅觀的智慧照耀的時候,慢慢慢慢你越到晚年的時候,你這個法門你要慢慢收攝、慢慢收攝、慢慢收攝。所以年紀越大的人越喜歡簡單,到最後就一句佛號。但是你這句佛號含藏了你過去所修的種種的善法都在裏面,這個就是永明延壽大師說的萬善莊嚴淨土,但是它的方向是一致的。你還可以持大悲咒,可以的。你甚至于可以持楞嚴咒心都可以的,破鬼神障嘛!破障。這不影響我對阿彌陀佛的歸依,不影響。

  好,我們這堂課跟大家講到這個地方。這個觀念是很實用,不用花你很多的時間。但這個法門跟你的善根很有關系:你善根夠,就在一念之間;你善根不夠,這次的課就結緣。但是你沒有損失,因爲你善根先種下去,以後它不會失掉,那麼禅淨雙修我覺得是很重要。我們斷不了煩惱,但是可以做到不隨妄轉。但是你的心一定要把它帶回來,把心帶回家。

  好,那麼謝謝諸位,阿彌陀佛!回向!

  

《禅淨雙修講記(淨界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