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修、悟(楊維中)

  學、修、悟

  南京大學:楊維中 

  在我看來,整個佛教教育的過程可以簡單地概括爲叁個字:學、修、悟。學的內容主要是指知識、理論與技能,修的範圍很廣,不僅指嚴格的宗教意義上的修行方式,如禅坐等,也包括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廣義的修行包括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內。我們不應將學與修絕然分開,學習在一定的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修行,如讀書、思考、與人交流、探討佛法等都是修行的方式。

  佛教教育大體可分爲二種,一是以培養專業佛學人才爲主要目標的佛教學院式的教育,另一種則是以教化普通信衆與廣大社會民衆爲主的普及性教育,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弘揚佛法。這兩種教育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

  目前,國內佛教學院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普遍不高,我認爲除了師資力量薄弱外,學生的佛學水平、文化知識及綜合素質較低也是一個主要原因。看看中國曆史,爲什麼隋唐時期,中國佛教如此興盛,人才輩出?要知道,當時出家僧人大多是高級知識分子,社會的精英。再說臺灣和日本,佛教教育爲什麼搞得那麼好?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在中國臺灣、日本,大學生、研究生學佛、出家的現象是很正常和普遍的,這與中國大陸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如何提高學僧及廣大佛教信衆的文化水平、信仰層次及其綜合素質,是佛教教育面臨的一個長期、緊迫而重大的課題。從當前的情況看,形勢並不容樂觀,可以說,佛教在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還是充滿著濃厚的宗教乃至迷信的色彩,而佛教自身的世俗化趨向也越來越明顯,金錢的沖擊與物質的誘惑越來越嚴重。在修學方面,全國所有的寺院基本上都是淨土一統天下,一句彌陀萬事大吉,學習教理,講經說法,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人才奇缺。我所擔心的是,如果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佛教的前途將會如何?誰來承擔如來家業,弘揚佛法,普度衆生?因此,我們每一個有志于佛教教育的人,不論是教界,還是學術界,都應該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要踏踏實實地去做。

  另外,在普及性的弘揚佛法方面,我認爲,佛教的中心思想及其命題,並沒有得到深入淺出的挖掘,這些思想與命題,對普通人會産生什麼影響,這正是佛教的價值所在。因此,我們在以後宣傳佛教或弘法的過程中要緊扣一般世俗人(包括居士)的想法,這樣,我們的弘法才能夠到位,才能打動他們的心。法師們講經說法時,除了要把佛教的教理講清楚外,更爲重要的是要用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佛教的道理,盡量講得通俗一點。比如佛教“不可得”,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可以講得深入淺出,抓住一個很細微的東西講出來。講法要生動形象,多舉例子,甚至有一種幽默感,讓大家聽得很高興,很開心,不能只是照本宣科,經文裏怎麼講,然後引一些古德的注解,一讀就完事,這樣效果就很差了。這種現象在佛教學院的教學中,也是很普遍的,應該引起我們的關注。講佛教重要的是把你理解的東西講出來,而不能只是列舉一大堆佛教名相、概念和術語,以經解經,這樣講起來就很枯燥,聽的人也很累,並且不理解。講經弘法與書面文章是兩回事,我講課不太喜歡用講義,因爲講義讀下來不一定能夠適應當下的情況,不是交流式的。我覺得佛教對現實人生的很多側面的價值沒有得到很深刻的挖掘。

  關于佛教與科學的關系,也是佛教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我不贊成用現代科學來論證佛教的教義,佛教自己就可以證明自己的正確性,如果偏要說佛教符合科學,或科學的發現證明了佛法的真實不虛,這就意味著,佛教是依附于科學而存在,我覺得這是對佛教缺乏自信的表現,在佛法中有許多問題是無法用科學來解釋的,當然,作爲弘法教化的方便,這種教育方式也未嘗不可,但從學術的層面來說,我是不同意這樣做的。

✿ 继续阅读 ▪ 臺灣佛教教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