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界精英與社會精英互動,佛教才能振興
蘇州大學:王繼如
佛教的振興,最根本的是靠人才。我以爲,振興的標志,就是佛教界出現有學問的高僧,他們能與學術界很好地對話,能與社會精英、專家學者交流,能反哺于精英文化。佛教界的精英與社會上的精英互動,成爲新建構的中華文化的最有活力的部分之一,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說佛教振興了。從曆上來看,就可以看到這種現象,以近代爲例,晚清佛學的複興,如金陵刻經處支那內學院,武昌佛學院的興起,就反映了這種狀況。佛教界的領導人物,除了有很高的佛學造詣之外,也都有很厚的文化底蘊。就拿今天來說,趙樸初居士是有學問的,如果他沒有學問,要擔任佛協主席,恐怕是比較困難的。因此,佛教界湧現有學問的僧人,對于提升佛教的地位,是很關鍵的。當然佛教是講修行的,但我們不應將學問與修行對立起來。
要成爲有學問的僧人,文化基礎是很重要的,佛教培養人才不僅要爲佛教自身服務,而且也要爲社會大衆服務,因此佛學院不僅要開設佛學專業課,同時也要學習世俗的文化知識。這些文化知識,不可能都靠老師講授,靠課堂教學,主要還是要靠自學。自學就必須查資料,看文獻,此時最關鍵的是必需有語言文字方面的能力。對學習佛教的人說來,有兩種語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外語,二是古漢語。學習外語是爲了與外國人交流,學習古漢語是爲了與古人交流。拿古代漢語來說,目前的情況很不理想,令人擔憂,無論是佛學院或是社會高等院校的學生,古漢語的水平普遍低,即便是語文老師,隨便拿一篇文言文來,考倒他很容易。這其中原因很多,我認爲主要是由于不太合理的現代教育模式所造成的。現代教育過分強調專業,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從而忽視了語言基礎能力的培養,這一點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關于佛教教育,還有一個問題要注意,這個問題是與世俗教育相同的。那就是現在中國的教育很強調規範化管理,強調量化,這其實有很多弊端。這種弊端也影響到佛教教育。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千差萬別的。教育不是製造齒輪和螺絲釘,齒輪和螺絲釘是需要規格化的。教育是培養人才,人才是不拘一格的。“不拘一格”方能“降人才”,必拘一格便沒人才,不能什麼東西都要規範化,都量化。我認爲隋唐以前的教育是比較人性化的。教育必須因才施教,充分發揮個人的特長與優勢,提高人的獨立思考與創新思維的能力,不能一刀切。因此,曆史上世俗社會的書院教育、佛教界的叢林教育,並非毫無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