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先得有培養人才的人才(鄧子美)

  先得有培養人才的人才

  無錫輕工大學:鄧子美 

  對當前佛教教育,我總的看法是八個字:成績很大,問題很多。這二十年來佛教教育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這不能否認。我認爲目前佛教教育最大的問題是,由于教學體系沒有得到有效整合,不但導致已有資源未能較好利用,潛在資源也沒有進一步發掘,而且正如宋立道先生所說,爲了改變不令人滿意的現狀,需要培養僧才,但這一工作本身就需要先有合乎理想的人才。這是個悖論。如果缺乏這樣的人才去培養更多的優秀僧才,整個佛教教育實際上就處在“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的非良性循環境地。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培養高層次佛教人才。要搞佛教教育,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沒有人,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我所說的高層次佛教人才,大體來說包括叁種類型:教學與研究人才、弘法人才、管理人才。無論哪一種人才,都必須具有堅定的信仰,廣博的學識和高尚的人格修養。培養高層次佛教人才,使非良性循環轉向良性循環的突破口是實現研教結合,即各佛學研究所不但搞研究,而且培養研究生,如高素質師資不足,可進一步借助學術界的力量。第二步則爲突破現有體製的局限,實現佛學院與佛學研究所的整合,並大膽招收文化素質較高的在家學佛者,爲研究生培養提供高質量的生源。第叁步可考慮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動機製。鑒于目前人才留不住的現狀,佛教人才的流動與使用,也可以借鑒合同製,使具有較高素質的佛教人才的特長與優勢能得到發揮。當然,我並非說優秀畢業生一定要留在寺院或教內,我認爲只要他們有信仰,發心純正,有願力,無論幹哪一行都可以,也許在社會上能發揮比在佛教內部更大的作用。總之,中國佛教教育發展必須走多樣化的發展之路,多樣化發展中産生的問題,則以規範化的手段解決,並建設合理的佛教人才培養、使用、流動機製,使現有的寶貴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獲合理配置。目前的突破口,則要抓住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龍頭,帶動整個佛教教育事業的發展。此外,我想著重說明的一點是,佛教教育要有緊迫感、危機感,不要等待,教界學界要盡快達成一定共識並做起來,不要老是停留在討論上。同時,還必須高舉人間佛教的旗幟,大力弘揚人生佛教。佛教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曆史、文化的層面,更要關注現實社會、現實人生,尤其是當今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如:道德斷層、世界和平、環境保護問題等,使佛教教化化到人們心中。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