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海生紅蓮▪P2

  ..續本文上一頁當時社會人心因有清明社會相關,正好也與佛教“不著世間如蓮花”思想契合。

   宋朝周敦頤的“愛蓮說”至今仍影響著中國人,文中蓮花出汙泥而染喻君子,民國文人錢锺書就認爲作者的“靈感”得自佛家說法。佛教探求解脫人生苦難,人生是苦海、是火宅,成佛,是最高理想,蓮花出汙泥而生鮮美花葉,正如佛教解脫過程。《中阿含經》裏,釋迦也說“以此人心不生惡欲惡見而往。猶如青蓮華紅赤白蓮花。水生木長出水上不著水。”

   中國文人認爲蓮花是身心俱潔的清涼世界,根據《劍南詩稿》記載,宋朝詩人陸遊七十八歲那年,曾夢一故人對他說:我爲蓮華博士,專管鏡湖。如今我要離開了,你能代我掌管月光風露,維護蓮花嗎?每月你將得到千壺酒作報償,陸遊從此不曾忘懷蓮花博士的美夢。幾年後陸遊病重,又做起蓮花夢,夢中,果真行走在萬頃荷花中。陸的故事可以說是佛、儒、道的結合吧。

  

汙泥是“福田”

  相對于文人的出汙泥不染,佛教蓮花出汙泥的意義更廣。

   大乘佛教,強調在世間尋求解脫,在五濁世界行菩薩道,菩薩以衆生爲福田,汙泥就是福田,所謂即此即彼、即惡即善、即染即淨、不離兩邊,因此大乘佛教體悟到“高原陸地,不生此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花與根其實融合爲一,無染與淨之別。

   在內修、靜定、沈思的修行之外,汙泥其實也是鍛練,是非理性的忍辱、犧牲,如經地獄煉火,才能完成宗教性的崇高與升華,迸發出生命最慘烈而華麗的光焰。不經火焰,如何化爲紅蓮?

   中國蓮花再生的故事也在《封神演義》裏活生生上演。李哪吒觸犯天條國法,罪及自身、禍延父母,爲了贖罪,剃骨還、割肉還母,靈魂卻在師父太乙真人幫助下,由蓮花所化,脫胎換骨,就此乘著風火輪,成爲不朽之身,“再生”成民間崇拜之神。

   蓮花的自身屬性再綜合各家說法,正如大乘經典《華嚴經》叁字,一朵蓮花,已經成爲一個莊嚴世界。在信奉佛教的土地上,蓮花“圖像”四處可見,是很自然的了。

   儀式豐富的密宗佛修道場,蓮花是觀想的對象。一般佛堂裏被供奉的持蓮觀音,雙眉下垂凝視手中蓮花,內心世界圓覺無礙,蓮友認爲常念持蓮觀音名號可遠離欲望。觀音多種化身裏,還有臥于蓮花叢中的蓮臥觀音,可以助人脫離世俗苦海。

   佛教來到“東土”之前,由或文物上已出現荷花圖案。如出土的周朝蓮花造型壺、青銅器上有蓮瓣花紋。受佛教影響,魏晉與唐朝器物、雕飾、佛像更幾乎都佐以蓮花紋飾,因而開出壯麗的蓮花紋時代。發表過有關佛教蓮花紋飾報告的陸豔冰表示,中國藝術裏的蓮花形式非常多樣,與古埃及較爲單一的睡蓮造型有很大不同。

   敦煌、雲岡的一座石洞裏,四面就是一朵巨中蓮花圍成,一片巨大的花瓣前一個個靜定的佛像;荷花花瓣、葉片形狀特殊,因此造型被拉長、壓平、塑成方形,總可以看出是蓮花紋飾。蓮花紋、蓮瓣紋、蓮葉紋,甚至文物上的海石榴紋、西番蓮紋、葡萄紋飾,“都是由蓮花延伸演變或加入蓮花紋的綜合體,”陸豔冰說。

  

白蓮下凡,萬民翻身?

  禅宗在中國開花結果,荷花重要性不減,但佛教生活題材不再華麗,蓮花圖案化色彩也減低。

   宋朝之後,民間的生活情趣和生命力更讓蓮花的宗教意味轉向民俗意味。工藝品裏肥胖嬰兒手持蓮葉或蓮花手舞足蹈,是在祝福人連生貴子。蓮葉下護藏著金魚,要人連年有余。民間流布的蓮花圖案,也難以斷定與信仰毫無瓜葛。比如唐代佛教神只裏有所謂“化生兒”,手持蓮花嘻耍,每年七月七日乞巧節,市井小童跟著模仿。他與連生貴子有無關系?也讓研究佛教藝術的學者産生興趣。就連“中國的插花也是源自北朝佛教『供養花』的義式,”黃永川在插花藝術書上寫道。

   到今天,中國人即使不懂《妙法蓮華經》等禅理,卻都知道盂蘭日要點蓮花燈;送子娘娘也讓金童玉女坐著蓮花投胎人間。一小方蓮座可以消業障、超渡、助人修行,也就不難想像。明朝以來的白蓮教也以蓮花爲其教派名稱而高喊:“白蓮下凡,萬民翻身”呢!

   只是,佛家是爲幫助修行而出現各式蓮花圖案,以之代表佛號、或在儀式中使用,若因此執著于佛號,反而失卻修行本意。“佛典從未叫人搶著訂購蓮座!”一位師父說,淨土教派認爲人人只要念“阿彌陀佛”,都可以進入淨土。

  

香色俱妄保清淨

  真要計較起來,植物學者還會說佛家對蓮花的解釋,有許多已背離真正蓮的生命形態。蓮花開時,胚珠,即蓮蓬,形態雖約略初具,其實尚未發育成果實,這朵蟲媒花還須媒人幫助受粉,才得以成熟蓮子,因此說它華實齊生,不盡然正確。研究水生植物的楊遠波表示,蓮蓬平臺狀的特殊造型,是要方便蟲兒站、接觸花粉,當然不是爲了刺激人們想像安坐其上的。

   至于睡蓮、荷花的閉合,含羞草不也有相同的“功能”?研究睡蓮的臺大園藝所研究生陳沁源說,植物的開合,是因爲身上運作順利的水份,受到外界天候、乾濕度、甚至人的碰觸等幹擾後的反應。

   雖然少了對植物精確的認知,可能讓人想像更豐富,但《金剛經》要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勿在妄念、現象上産生我執、牢牢不放。

   放下蓮座,正如只有舍舟才可能登岸吧!

  

《佛海生紅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