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中國文學(張中行)▪P10

  ..續本文上一頁是出世,求解脫,這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中國俗文學作品中有的突出地表現了這種思想,如唐人傳奇小說沈既濟的《枕中記》,清朝蒲松齡《聊齋志異》裏的《續黃粱》;也有的在一部分情節裏表現了這種思想,如著名的長篇小說《金瓶梅》的結尾是孝哥出了家,《紅樓夢》的結尾是賈寶玉出了家。舉《聊齋志異》的《畫壁》爲例。

   江西孟龍潭,與朱孝廉客都中。偶涉一蘭若,殿宇禅舍俱不甚弘敞,唯一老僧挂褡其中。見客入,肅衣出迓,導與隨喜。殿中塑志公像。兩壁圖繪精妙,人物如生。東壁畫散花天女,內一垂髫者,拈花微笑,櫻唇欲動,眼波將流。朱注目久,不覺神搖意奪,恍然凝想。身忽飄飄,如駕雲霧,已到壁上。見殿閣重重,非複人世。一老僧說法座上,偏袒繞視者甚衆。朱亦雜立其中。少間,似有人暗牽其裾。回顧,則垂髫兒,冁然竟去。履即從之。過曲欄,入一小舍。朱次且不敢前,女回首,舉手中花,遙遙作招狀,乃趨之。舍內寂無人,遽擁之,亦不甚拒,遂與狎好。既而閉戶去,囑勿咳,夜乃複至。如此二日。女伴覺之,共搜得生,戲謂女曰:“腹內小郎已許大,尚發蓬蓬學處子耶?”共捧簪珥,促令上鬟。女含羞不語。一女曰:“妹妹姊姊,吾等勿久住,恐人不歡。”群笑而去。生視女,髫雲高簇,鬟鳳低垂,比垂髫時尤豔絕也。四顧無人,漸入猥亵,蘭麝熏心,樂方未艾。忽聞吉莫靴铿铿甚厲,缧鎖锵然。旋有紛囂騰辨之聲。女驚起,與生竊窺,則見一金甲使者,黑面如漆,绾鎖挈槌,衆女環繞之。使者曰:“全未?”答言:“已全。”使者曰:“如有藏匿下界人,即共出首,勿贻伊戚。”又同聲言:“無。”使者反身鹗顧,似將搜匿。女大懼,面如死灰,張皇謂朱曰:“可急匿榻下。”乃啓壁上小扉,猝遁去。朱伏,不敢少息,俄聞靴聲至房內,複出。未幾,煩喧漸遠,心稍安,然戶外辄有往來語論者。朱跼蹐既久,覺耳際蟬鳴,目中火出,景狀殆不可忍,惟靜聽以待女歸,竟不複憶身之何自來也。時孟龍潭在殿中,轉瞬不見朱,疑以問僧。僧笑曰:“往聽說法去矣。”問:

  “何處?”曰:“不遠。”少時,以指彈壁而呼曰:“朱檀越何久遊不歸?”旋見壁間畫有朱像,傾耳伫立,若有聽察。僧又呼曰:“遊侶久待矣。”遂飄忽自壁而下,灰心木立,目瞪足耎。孟大駭,從容問之,蓋方伏榻下,聞叩聲如雷,故出房窺聽也。共視拈花人,螺髻翹然,不複垂髫矣。朱驚拜老僧,而問其故。僧笑曰:“幻由人生,貧道何能解?”朱氣結而不揚,孟心駭而無主。即起,曆階而出。

  2.地獄輪回

    地獄輪回也是佛教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這種思想,往生淨土才顯得更加緊要,更加迫切。從常識上看來,這種設想的境界是可怖的,因而也就特別容易引起人的好奇心。從六朝的志怪小說起,俗文學作品描述地獄輪回情況的很不少,如目連救母的故事,《聊齋志異》裏的《席方平》,都是很有名的。這裏舉南朝齊王琰《冥祥記》裏的一則爲例。

   晉趙泰,字文和,清河貝丘人也。……泰年叁十五時,嘗卒心痛,須臾而死。下屍于地,心暖不已,屈伸隨人。留屍十日,平旦,喉中有聲如雨,俄而蘇活。說初死之時,夢有一人,來近心下。複有二人,乘黃馬。從者二人,夾扶泰腋,徑將東行。不知可幾裏,至一大城,崔嵬高峻,城色青黑,狀錫。將泰向城門入。經兩重門。有瓦屋可數千間;男女大小亦數千人,行列而立。吏著皂衣,有五六人條疏姓字,雲當以科呈府君。泰名在叁十。須臾,將泰與數千人男女一時俱進。府君西向坐,簡視名簿訖,複遣泰南入黑門。有人著绛衣坐大屋下,以次呼名,問生時所事:“作何孽罪?行何福善?谛汝等辭,以實言也。此恒遣六部使者,常在人間,疏記善惡,具有條狀。不可得虛。”泰答:“父兄任宦皆二千石。我少在家修學而已,無所事也,亦不犯惡。”乃遣泰爲水官監作使,將二千余人運沙裨岸。晝夜勤苦。後轉泰水官都督知諸獄事,給泰馬兵,令案行地獄。所至諸獄,楚毒各殊。或針貫其舌,流血竟體。或披頭露發,裸形徒跣,相牽而行,有持大杖,從後催促,鐵床銅柱,燒之洞然,驅迫此人,抱臥其上,赴即焦爛,尋複還生。或炎爐巨镬,焚煮罪人,身首碎墮,隨沸翻轉,有鬼持叉,倚于其側,有叁四百人立于一面,次當入镬,相抱悲泣。或劍樹高廣,不知限量,根莖枝葉,皆劍爲之,人衆相訾,自登自攀,若有欣意,而身首割截,尺寸離斷。……出此舍,複見一城,方二百余裏,名爲受變形城。地獄考治已畢者,當于此城更受變報。泰入其城,見有土瓦屋數千區,各有坊巷。正中有瓦屋高壯,闌檻采飾。有數百局吏對校文書,雲殺生者當作蜉蝣,朝生暮死;劫盜者當作豬羊,受人屠割;淫泆者作鶴鹜麞麋;兩舌者作鸱枭鸺鶹;捍債者爲驢騾牛馬。泰案行畢,還水官處。……主者曰:“卿無罪過,故相使爲水官都督;不爾,與地獄中人無以異也。”……語畢,主者開滕箧,檢泰年紀,尚有余算叁十年在,乃遣泰還。臨別,主者曰:“已見地獄罪報如是,當告世人,皆令作善。善惡隨人,其猶影響,可不慎乎!”……(注56)

  3.因果報應

    宣揚佛教教義,引導廣大群衆相信佛教,力量最大的莫過于因果報應的傳說和描述。俗文學作品有勸善止惡的作用,所以常常演述因果報應的故事,闡明報應不爽的思想。從南北朝起,曆代各種體裁的俗文學作品,以果報爲主要內容的,尤其是一部分情節表現果報思想的,可以說數也數不清。有的甚至是全部談果報的,如六朝志怪小說《宣驗記》和《冥祥記》,清初的長篇小說丁耀亢《續金瓶梅》和蒲松齡《醒世姻緣傳》。果報有善報和惡報的分別,但是比較多的是演述惡報。舉北齊顔之推《冤魂志》裏的一則爲例。

   梁武帝欲爲文皇帝陵上起寺,未有佳材,宣意有司,使加采訪。先有曲阿人姓弘,家甚富厚,乃共親族,多赍財貨,往湘州治生。經年營得一栰,可長千步,材木壯麗,世所稀有。還至南津,南津校尉孟少卿希朝廷旨,乃加繩墨。弘氏所賣衣裳缯綵,猶有殘余,誣以涉道劫掠所得;並造作過製,非商賈所宜,結正處死,沒入其財,充寺用。奏,遂施行。弘氏臨刑之日敕其妻子,可以黃紙筆墨置棺中,死而有知,必當陳訴。又書少卿姓名數十,吞之。經月,少卿端坐,便見弘來。初猶避捍,後乃款服,但言乞恩,嘔血而死。凡諸獄官及主書舍人,隨此獄事署奏者,以次殂沒,未及一年,零落皆盡。其寺營構始訖,天火燒之,略無纖芥,所埋柱木亦入地成灰。(注57)

  4.修持得福

    佛教理論的最高希求是度一切苦厄。離苦得樂要有條件,這就是修持。看破紅塵,出家修道,是修持;不出家,能夠敬叁寶,持齋茹素,也是修持;再其次,只是樂善好施,克己利人,也是修持。修持能夠得福,富貴壽考,甚至往生淨土。俗文學作品表現這種思想的也很不少,這裏只舉《聊齋志異》的《菱角》爲例。

   胡大成,楚人。其母素奉佛。成從塾師讀,道由觀音祠,母囑過必入叩。一日,至祠,有少女挽兒遨戲其中,發裁掩頸,而風致娟然。時成年十四,心好之。問其姓氏,女笑雲:“我祠西焦畫工女菱角也。問將何爲?”成又問:“有婿家無?”女酡然曰“無也。”成言:“我爲若婿,好否?”女慚雲:“我不能自主。”而眉目澄澄,上下睨成,意似欣屬焉。成乃出。女追而遙告曰:“崔爾誠,吾父所善,用爲媒,無不諧。”成曰:“諾。”因念其慧而多情,益傾慕之。歸,向母實白心願。母止此兒,常恐拂之,即浼崔作冰。焦責聘財奢,事已不就。崔極言成清族美才,焦始許之。成有伯父,老而無子,授教職于湖北,妻卒任所,母遣成往奔其喪。數月,將歸,伯又病,亦卒。淹留既久,適大寇據湖南,家耗遂隔。成竄民間,吊影孤惶而己。一日,有媪年四十八九,萦回村中,日昃不去。自言離亂罔歸,將以自鬻。或問其價,言:

  “不屑爲人奴,亦不願爲人婦,但有母我者,則從之,不較直。”聞者皆笑。成往視之,面目間有一二頗肖其母,觸于懷而大悲。自念只身,無縫紉者,遂邀歸,執子禮焉。媪喜,便爲炊飯織屦,劬勞若母。拂意則譴之;而少有疾苦,則濡煦過于所生。忽謂曰:“此處太平,幸可無虞。然兒長矣,雖在羁旅,大倫不可廢。叁兩日,當爲兒娶之。”成泣曰:“兒自有婦,但間阻南北耳。”媪曰:“大亂時,人事翻複,何可株待?”成又泣曰:“無論結發之盟不可背,且誰以嬌女付萍梗人?”媪不答,但爲治簾幌衾枕,甚周備,亦不識所自來。一日,日既夕,戒成曰:“燭坐勿寐,我往視新婦來也未。”遂出門去。叁更既盡,媪不返。心大疑。俄聞門外喧哔,出視,則一女子坐庭中,蓬首啜泣。驚問何人,亦不語。良久,乃言曰:“娶我來,即亦非福,但有死耳!”成大驚,不知其故。女曰:“我少受聘于胡大成,不意胡北去,音信斷絕。

   父母強以我歸汝家。身可致,志不可奪也!”成聞而哭曰:“即我是胡某。卿菱角耶?”女收涕而駭,不信。相將入室,即燈審顧曰:“得無夢耶?”于是轉悲爲喜,相道離苦。先是,亂後,湖南百裏,滌地無類。焦攜家竄長沙之東,又受周生聘。亂中不能成禮,期是夕送諸其家。女泣不盥栉,家中強置車中。途次,女顛墜車下。遂有四人荷肩輿至,雲是周家迎女者,即扶升輿,疾行若飛,至是始停。一老姥曳入,曰:“此汝夫家,但入勿哭。汝家婆婆,旦晚將至矣。”乃去。成诘知情事,始悟媪神人也。夫妻焚香共禱,願得母子複聚。母自戎馬戒嚴,同俦人婦奔波澗谷。一夜,譟言寇至,即並張皇四匿。有童子以騎授母。母急不暇問,扶肩而上,輕迅剽遬,瞬息至湖上,馬踏水奔騰,蹄下不波。無何,扶下,指一戶雲:

  “此中可居。”母將啓謝,回視其馬,化爲金毛犼,高丈余,童子超乘而去。母以手撾門,豁然啓扉。有人出問,…

《佛教與中國文學(張中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