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與中國文學(張中行)▪P4

  ..續本文上一頁力寫這類詩的不多。但是這類詩在民間相當流行,唐宋之際的村塾裏甚至用王梵志的詩作習字課本。文人也有欣賞這類詩的,如宋朝江西詩派的大詩人黃庭堅就曾引王梵志“梵志翻著襪”的詩,說“一切衆生顛倒,類皆如此”(注13);範成大的詩裏有“縱有千年鐵門限,終須一個土饅頭”的句子,這顯然是模仿王梵志的。(注14)

    (叁)詩的內容

    魏晉以後,中國文人生在絕大多數人信仰佛教的社會裏,不知不覺會受到佛教教義的熏陶。有的文人是虔誠的信徒,例如南朝的謝靈運,在《臨終詩》裏有“送心正覺前,斯痛久已忍,唯願乘來生,怨親同心朕”的詩句。唐朝大詩人王維,字摩诘,連命名都來自《維摩诘經》。有更多的文人同僧人有深厚的交誼,例如東晉的孫綽同支遁,南朝的宗炳同慧遠,宋朝的蘇轼同參寥,來往都很密切。這種情況自然要表現在詩作上。我們翻閱六朝以後的詩集,到處會嗅到佛教的氣息,就是由于這個原因。

   佛教影響詩的內容,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題材,二是思想。

   在題材方面:中國有大量的詩,內容是歌詠佛寺的。下面舉幾首爲例。

  1.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鍾。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製毒龍。(王維《過香積寺》)

  2.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陰壑生虛籁,月林散清影。天阙象緯逼,雲臥衣裳冷。欲覺聞晨鍾,令人發深省。(杜甫《遊龍門奉先寺》)

  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籁此俱寂,惟聞鍾磬音。(王建《破山寺後禅院》)

  4.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張繼《楓橋夜泊》)

  5.普慈寺後千竿竹,醉裏曾看碧玉椽。倦客再遊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久參白足知禅味,苦厭黃公聒晝眠。惟有兩株紅百葉,晚來猶得向人妍。(蘇轼《書普慈長老壁》)

   也有不少的詩是投贈僧人的。下面舉幾首爲例。

  1.叁乘歸淨域,萬騎餞通莊。就日離亭近,彌天別路長。荊南旋杖缽,渭北限津梁。何日纖真果,還來入帝鄉。(宋之問《送沙門弘景道俊玄奘還荊州應製》)

  2.我聞隱靜寺,山水多奇蹤。岩種朗公桔,門深杯渡松。道人製猛虎,振錫還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期谷口逢。(李白《送通禅師還南陵隱靜寺》)

  3.隨緣忽西去,何日返東林。世路無期別,空門不住心。人煙一飯少,山雪獨行深。天外猿啼處,誰聞清梵音。(錢起《送少微師西行》)

  4.蕭然一世外,所樂有誰同。宴坐能忘老,齋蔬不過中。無心爲佛事,有客問家風。笑謂西來意,雖空亦不空。(王安石《和棲霞寂照庵僧雲渺》)

  5.斫得龍光竹兩竿,持歸嶺北萬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漲起西江十八灘。(蘇轼《贈龍光長老》)

   以上這種性質的詩,作者未必都信奉佛法,但是詩的題材都來自佛教,其爲受到佛教的影響是顯然的

   在思想方面,佛教影響中國的詩,情況比較複雜。思想的內容不同,影響的程度不同,因而表現在詩作裏也就有種種情況——有的明顯,有的隱晦;有的直接,有的間接。爲了簡明扼要,這裏分作兩類:一類是明顯表現佛教教義的,可以稱爲佛理詩。這類詩,有的是出家人作的,例如:

  1.夜夜池上觀,禅心坐月邊。虛無色可取,皎潔意難傳。若向空心了,長如影正圓。(皎然《南池雜詠》)之一)

  2.燈引飛蛾拂焰迷,露淋棲鶴壓枝低。冥心坐睡蒲團穩,夢到天臺過剡溪。(齊己《默坐》)

  3.是是非非竟不真,落花流水送青春。姓劉姓項今何在,爭利爭名愁煞人。必竟輸他常寂默,只應贏得苦沈淪。深雲道者相思否?歸去來兮湘水濱。(貫休《偶作因懷山中道侶》)

   也有很多是一般文人作的,例如:

  1.法藏長王宮,懷道出國城。願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淨土一何妙,來者皆菁英。(謝靈運《淨土詠》)

  2.晚知清淨理,日與人群疏。將候遠山僧,先期掃敞廬。果從雲峰裏,顧我蓬蒿居。藉草飯松屑,焚香看道書。燃燈晝欲盡,鳴磬夜方初。已悟寂爲樂,此生閑有余。思歸何必深,身世猶空虛。(王維《飯複釜山僧》)

  3.整頓衣巾拂淨床,一瓶秋水一爐香。不論煩惱先須去,直到菩提亦擬忘。朝谒久停收劍珮,宴遊漸罷廢壺觞。世間無用殘年處,只合逍遙坐道場。(白居易《道場獨坐》)

  4.雪山馬口出琉璃,聞說諸天與護持。此水遙連八功德,供人真淨四威儀。當時迦葉無塵染,何事阌鄉有土思。道力起緣非一路,但知瓢飲是生疑。(王安石《八功德水》)

  5.合成四大本非真,便有千般病染身。地火水風都散後,不知染病是何人。(範成大《題藥篇》)

   另一類是山水詩和隱逸詩。這類詩是六朝時期釋道思想融合文人雅士的生活的反映,所以雖然沒有明白宣揚佛教教義,卻也是佛教影響下的産物。下面舉幾首爲例。

  1.杖策招隱士,荒塗橫古今。岩穴無結構,丘中有鳴琴。白雲停陰岡,丹葩曜陽林。石泉漱瓊瑤,纖鱗或浮沈。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糧,幽蘭間重襟。躊躇足力煩,聊欲投吾簪。(左思《招隱》之一)

  2.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娛人,遊子憺忘歸。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菱荷疊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淡物自輕,意惬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3.戚戚苦無悰,攜手共行樂。尋雲陟累榭,隨山望菌閣。遠樹暧阡阡,生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不對芳春酒,還望青山郭。(謝朓《遊東田》)

  4.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王維《終南別業》)

  5.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撥雲尋古道,倚樹聽流泉。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李白《尋雍尊師隱居》)

   此外,神韻派的詩曾受到佛教頓悟說的影響,以下“詩文評”部分還要談到。元明散曲大多是表現隱逸思想,也可說是佛教影響下的産物。這裏從略。

   附說“詞”

   詞是花間尊前的樂歌,一般是寫“楊柳岸曉風殘月”之類,所以內容受佛教的影響很少。但是間或也有歌詠佛教或者表現佛教思想的,例如:

  1.大聖堂,非凡地,左右盤龍,唯有臺相倚。嶺岫嵯峨朝霧起,花木芬芳,菩薩多靈異。面慈悲,心歡喜,西國神僧,遠遠來瞻禮。瑞采時時岩下起,福祚當今,萬古千秋歲。

   上中臺,盤道遠,萬仞逍迢,仿佛回天半。寶石巉岩光燦爛,異草名花,似錦堪遊玩。玉華池,金沙泮,冰窟千年,到者身心顫。禮拜虔誠重發願,五色祥雲,一日叁回現。(敦煌曲子詞《蘇幕遮》五臺山曲子之一、之四)

  2.歸依衆,梵行四威儀。願我遍遊諸佛土,十方賢聖不相離。永滅世間癡。

   歸依法,法法不思議。願我六根常寂靜,心如寶月映琉璃。了法更無疑。

   歸依佛,彈指越叁祇。願我速登無上覺,還如佛坐道場時。能智又能悲。

   叁界裏,有取總災危。普願衆生同我願,能于空有善思惟。叁寶共住持。(王安石《望江南歸依叁寶贊》)

  3.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叁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轼《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文

   佛教影響中國正統文學中的“文”,情況同詩有相類的地方。六朝時期的骈體,到隋和初唐更加興盛,格調更加講究,這也是四聲理論推波助讕的結果。禅宗盛行以後,士大夫模仿語錄的語言,創造了與文言迥然不同的語錄體。這都是文體方面的事情。

   對于一些作家的文章的氣勢、神理之類,佛教也有不小的影響。中國文人有不少是熟讀佛典的,佛教教義的廣博精微,行文的繁衍恣肆,自然會使他們的文筆受到熏染。以唐宋八大家爲例,唐朝的柳宗元,蘇轼說他“南遷,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嶽諸碑,妙絕古今”。(注15)蘇轼自己也是這樣,錢謙益說:“吾讀子瞻《司馬溫公行狀》《富鄭公神道碑》之類,平鋪直敘,如萬斛水銀隨地湧出,以爲古今未有此體,茫然莫得其涯涘也。晚讀《華嚴經》,稱心而談,浩如煙海,無所不有,無所不盡,乃喟然而歎曰:“子瞻之文其有得于此乎?””(注16)

   關于這方面的情形,因爲形迹不很顯著,這裏不能詳說。以下談談另外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文的題材,二是文的思想。

    (一)文的題材

    在中國的正統文學裏,題材與佛教有關涉的文章,數量也很不少。其中有的是成部的著作,如北朝楊衒之的《洛陽伽藍記》。作者在爾朱榮亂後重過洛陽,目睹“城郭崩毀,宮室傾複,寺觀灰燼,廟塔丘墟”(注17),追憶當年佛寺興盛時期的華美壯麗,寫成這部懷舊的書。文筆清隽秀麗,到處流露著歎惋的情思,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少見的優美作品。下面舉《景明寺》一則爲例。

   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景明年中立,因以爲名。

   在宣陽門外一裏禦道東。其寺東西南北方五百步,前望嵩山少室,卻負帝城,青林垂影,綠水爲文,形勝之地,爽垲獨美。山懸堂光觀盛(原有脫誤),一千余間。複殿重房,交疏對霤,青臺紫閣,浮道相通。雖外有四時,而內無寒暑。房檐之外,皆是山池。松竹蘭芷,垂列階墀,含風團露,流香吐馥。至正光年中,太後始造七層浮圖一所,去地百仞。是以邢子才碑文雲“俯聞激電,旁屬奔星”,是也。妝飾華麗,侔于永甯。金盤寶铎,煥爛霞表。寺有叁池,萑蒲菱藕,水物生焉。或黃甲紫鱗,出沒于蘩藻,或青凫白雁,沈浮…

《佛教與中國文學(張中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