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沖動形式呈現。此時,理智的建構出現了,各種教條接著興起。[20]
因此,在大乘佛教之興發這個問題的探討上,源自人類潛意識的“深層心理”極可能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關鍵、一個足以貫通“佛法”到“大乘佛法”的總線索,不能不給予特別的留意。
佛陀成道以後,行化人間,隨緣說法,廣度衆生,使許多人獲得了安甯、自在與解脫,自然成爲佛弟子們景仰與學習的對象。佛陀的弟子很多,程度參差不齊,性向也因人而異。佛入涅槃以後,在不同體悟層次的佛弟子心中,自然會出現不同的心理反應。可想而知,有的人悲泣傷痛,有的人感恩懷念,有的人發奮圖強,有的人如如不動。同理,佛弟子對佛的遺體、遺物、遺迹的崇敬和造塔供養等行爲內面的心理動機,也不可能只有一種。除了“永恒的懷念”之外,一定還有其他不同種類的心理反應出現。例如想要占蔔吉凶的、希求靈異的、消災祈福的、[21]因憑吊懷念而悲泣傷痛的、[22]因見賢思齊而欲仿效佛陀的。[23]所有這一切的心理反應,其實都代表著佛弟子有關世間、出世間各種不同層次的心理需求,而這種種不同的心理需求也都構成了大乘興起的內在動力。現在的問題是,在這許多心理因素當中,究竟那一個才是最主要的原動力?
(叁)基本假設
佛法是應機施教的。釋尊爲了方便引導各類衆生,使他們順利離苦得樂,獲致解脫,所以順應各種不同的根性或心理需求,因時、因地而宣說了“吉祥悅意”、“滿足希求”、“對治猶豫”和“顯揚真義”等四種不同宗趣的教法──四部《阿含》。[24]
盡管結集出來的四部《阿含》有此四大宗趣之別,其最主要的導向和最終的目標,仍不外“法隨法行”、“順得涅槃”、“究竟解脫”。這才是“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真正的核心教法。當然,這種核心教法所要傳達的,主要是佛陀所體證的真理以及趨向心靈解脫的方法;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們也正反應了當時佛弟子內心普遍厭離娑婆、向往解脫的深層心理需求。由此可見,代表“佛法”主流的經律及其中所呈現出來的思想型態,與佛弟子深層的心理需求是相對應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法”如此,大乘佛法亦然。前述G. Schopen, P. Harrison和R。 A.Ray等人的研究也都一致指出:初期大乘的主流,是與出離有關的森林禅修活動,而非一般居士虔誠的宗教信仰。[25]
《大乘起源》中曾經提到:大乘經典的出現,雖然遭到部派佛教人士的反對,但是它們仍然不斷地醞釀,不斷地集成。傳出的部類很多,而且數量也相當龐大。這正是大乘佛法應時應機、反應佛教界普遍心理需求的最佳說明。所以大乘佛法的興起,的確代表了那個時代佛教界多數人的共同心聲。[26]因此我們不妨作個這樣的假設:初期大乘經典的思想型態,與佛弟子的心理需求是相呼應的。佛弟子某一層面的心理需求愈高、愈普遍,則與此心理相應之經典的傳出也就愈多,受到的重視也愈普遍。反之,如果呈現某一思想型態的經典愈多且愈受重視,則表示與此主流經典相對應的心理需求度也愈高;而此種心理需求就很可能是推動大乘佛法的主要原動力了。倘若這個假設可以成立,那麼我們只要從傳出的初期大乘經典去分析,找出其中部類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主流經典,以及這些經典所共同呈現出來的思想型態,就可由此反向推出,那一個層面的心理因素才是推動大乘佛法興起的主要原動力了。
二、立論依據──大乘經之思想原型及與此相應之深層心理需求
(一)大乘經之思想原型──發心菩提,修菩薩行,圓成佛道
大乘佛法的興起的確是多元化的,傳出的經典也是多方面的。然而,無論是“本生”、“譬喻”、“因緣”和《六度集經》等“先行大乘經”,或偏重信行的“淨土法門”、偏重智行的“般若法門”、偏重方便的“文殊法門”和偏重圓融無礙的“華嚴法門”,都以發菩提心而修菩薩行爲主。換句話說,初期大乘佛法的主流,是以佛和佛土爲究竟的理想,而以般若爲最高指導原則的甚深廣大的菩薩行。[27]這就很明顯地表示出,大乘經典最根本的思想型態就是發菩提心;也就是基于大悲心,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發願並努力把自己的智慧、能力以及周邊的人事、環境因緣都提升到最極圓滿的境界。因此,這種發心所要追求的,顯然是一種永無止盡的“自我超越”或“自我提升”。
關于發心與“自我超越”,筆者在〈發心對身心之利益〉一文中,曾就“綜合心理學”創始人Assagioli所提出的五種超越向度,論述發心在“自我超越”方面之心理意義。茲將其中結論摘述如下:第一、大乘發心要賦予吾人生命一個圓成正覺的終極目標、價值和意義;這是要啓發行者從“追尋生命終極意義”的方面自我提升。第二、大乘發心要引生吾人自他一體的同體大悲;這是要啓發行者從“超個人之愛”的方面自我提升。第叁、大乘發心要形成吾人成佛的自我期許,而進修六度萬行,普渡衆生;這是要啓發行者從“超個人之行爲”方面自我提升。第四、大乘發心要喚醒吾人圓成自他菩提的最高靈性需求,以朝向開悟成佛的聖域邁進;這是要啓發行者從“實現真我”、“圓成佛性”的方面自我提升。第五、大乘發心要鼓勵吾人修成叁十二相、八十隨行好的佛身,以及無盡莊嚴的佛國淨土;這是要啓發行者從事相上的“美”方面自我提升。可見,發心的確涵蓋了“自我超越”的每一個層面。我們可以總括一句話說:發菩提心,就是立志追求自他生命全體圓成的一種不斷“自我超越”之心。[28]而這正是大乘經典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原型(archetypes)。
(二)與發心思想原型相應之深層心理需求
既然大乘經典的思想原型是發心,而發心又是一種立志追求自他生命全體圓成的不斷“自我超越”之心;那麼與此大乘發心思想原型相對應的心理,應該是人類最深層、最崇高的一種心理需求。這種人人內心深處本具、追求“自我超越”、“自他合一”、“圓成佛性”的最高心理需求,在近代心理學、宗教學等領域裏面已經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重視。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兩類學者對此一深層心理的看法,並嘗試在大乘論典中找出它的教理依據。
1.心理學之觀點
精神分析學的鼻祖弗洛依德,在人類意識的底下發現了潛意識。不過,弗洛依德所發現的潛意識純粹是個人的;在它底下,C。G。Jung(1875~1961)發現還有一個屬于人類所共有的深廣無涯的“集體潛意識”。根據Jung的研究,人類的集體潛意識是由本能和原型共同組成的。在它的深處,沒有自他、時空、人種、文化的差異,沒有分裂,它是非二元的原始統一領域。其中,每一個體都與他人連系在一起。而在“原型”裏面,含藏著人類對于追求淨化、和諧、再生和完美等理想目標的渴望。一如Jung在它的《自傳》中所說:
從最初開始,在靈魂深處一直存在著尋求光明的願望和……擺脫精神的原始黑夜的不可遏止的沖動……,這種沖動,經過數萬年後,到今天依然如此。[29]
這種潛藏的心理原型,在適當外緣的引發下,會以某種象征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衆所周知的曼達拉或魔圈(magic circle),就是這種超越性自我的主要象征。人的命運、人的精神在未來的進化和發展,都可以從這些象征揭示出來。[30]此外,創立“意義治療法”的存在主義心理學家Frankl也主張:人類的存在,本質上就是要“自我超越”的。[31]“綜合心理學”的創始人Assagioli也提出了五種向度的自我超越的說法。[32]“人本心理學”之父Maslow,在他後來所倡導的“超個人心理學”中,把這種追求“自我超越”的心理列爲“最高的心理需求”,較他早期所提出的“需求層次論”中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還高一級。[33]當代超個人心理學界的泰鬥Ken。 Wilber,在他的“意識層次圖”中,也把自我超越的心理需求,列爲人類心靈最深層的一種需求,它要求回歸宇宙“一體意識”。[34]
2.宗教學之觀點
在宗教學方面,近代的一般宗教學者普遍認同:宗教發展的原動力,主要出自人類渴望無限、追求超越的心理需求。它對于促進人類朝向完美的理想發展具有關鍵性的作用。例如宗教現象學家M。 Eliade主張,是人內在的心理需求引導人不斷往前邁進。[35]B。 Lonergan認爲:在所有的文化中,人類都被內在同樣的無上命令所驅使,要變得聰明、負責、理性、有愛心等等。因此在本質上,人性中有要求“自我超越”的傾向,而這種傾向正顯示出:在人類嚴肅探討的生命本質中,有所謂的“神”性顯現。[36]張澄基教授在《佛學今诠》中,綜合了神學家P. Tillich、大哲Whithead和Niebuhr等叁位學者對宗教的看法而主張:宗教是人一面覺醒到人生一切之有限性,一面激發起對永恒和無限的理想之追求。由此認識及向往而在孤獨甯靜的至誠心態中,産生一種心理上的最大關切,並由此最大關切而自然流露出真誠的信仰和奉獻。[37]
宗教史學權威H. Smith在他的百萬暢銷名著中也提到:
人性一個很顯著的特征,就是有能力想像那沒有限製的東西──無限。……人真正要的,……是“解脫”──要擺脫那拘束我們的有限性,達到我們心靈真正可以欲求的無限存在、意識和妙樂。[38]
後來,在他的另一部大作《超越後現代心靈》中,H. Smith又再度企圖透過東西各大宗教之比較研究證明:人類本具的“神聖潛意識”是普遍的,這也是所有人類均擁有追求自我超越、航向宗教神聖境域潛能的最終依憑。[39]總之,就宗教學而言,“宗教…
《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釋如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