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國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釋大睿)▪P6

  ..續本文上一頁滅身火」及陳文帝〈金光明忏文〉:「願諸菩薩久住世間,諸天善神不離土境,方便利益增廣福田」等可見一般。但梁武帝所禮有關般若系之忏文,則有闡揚教理思想之目的,不像一般忏法較注重現實利益,例如〈摩诃般若忏文〉:

  

  實法唯一真如不二,諸佛以慈悲之力,開方便之門,教以遣蕩,示之以冥滅,百非具棄,四句皆亡,然後無複塵勞,解脫清淨......願諸衆生離染著相,回向法喜,安住禅悅,同到香城共見寶臺,般若識諸

  

  法之無相,見自性之恒空,無生法忍自然具足,稽首敬禮常住叁寶。

  

  由文可見,其修忏目的是以贊揚般若教義,並且以修行爲主體。另外,此處所列忏文幾乎明確可知是依某經典而修,但並非所依經皆含忏悔思想。例如,〈摩诃般若忏文〉、〈金剛般若忏文〉重在闡揚破執染,識諸法無相之般若空義;而〈勝天王般若忏文〉則有世尊付囑仁王興隆般若之義。至于〈大通方廣忏文〉應是依《大通方廣忏悔滅罪莊嚴成佛經》所製,此經不知譯于何時,據《鳴沙余韻解說》一書說明,乃收于《敦煌劫余錄》中,編號爲S.1847,是《隋衆經錄》中被列在疑僞部的經典,今在《新卍續藏》中,有收錄此經。並于經末附有日學者中野達慧之說明:此經在隋《法經錄》、費長房《曆代叁寶記》、唐

  智升《開元釋教錄》皆被認爲屬疑僞經,故不入藏。後因敦煌出土寫本,才得此經。僅管如此,此經仍流傳久遠,甚至早在陳朝時期,即被製成忏文。由此可見忏悔思想對中土佛教影響之一般。

  

  再者,陳文帝之〈藥師齋忏文〉,乃依《藥師經》(目前現存之版本,爲隋或唐朝時所譯)而製,據橫超慧日認爲,此忏文是依據《佑錄》卷五〈新集疑經僞撰雜錄〉所出,但並未指出根據何經?是否指《藥草經》不得而知。不過,東晉

  帛屍黎蜜,早在317-322年間已譯出《藥師經》的同本異譯,經名爲《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闡揚至心忏悔,稱念藥師琉璃光佛名號,可滅罪得解脫等經義。故陳文帝所修之藥師忏,很有可能是依此經典。

  

  另外,南齊

  文宣王—蕭子良所撰之〈淨住子淨行法門〉,亦是探討南朝王室修忏風潮應注意的作品。此法門雖非專談忏悔思想,更不具忏儀的形式,而是以叁十一門,作爲七衆佛子「製禦情塵,善根增長,紹續佛種」之淨業方法。其中有「滌除叁業門第叁」的「忏悔叁業門頌」、「修理六門第四」的「清淨六根門頌」等忏除業障的方法。此中忏悔六根文,頗具獨創性。雖然前述之大乘忏悔經典中:《文殊悔過經》、《賢劫千佛名經》、《普賢觀經》等,皆談到六根忏悔,但具體運用在忏罪的法門中者,應屬〈淨住子淨行法門〉。後來,隋

  智者大師製作《法華叁昧忏儀》時,更將《普賢觀經》的六根忏悔文具體納入儀軌中。此外,〈淨住子淨行法門〉的最後四門爲勸請、隨喜、回向、發願門,此在前述大乘忏悔經中皆可看到。故以目前尚未發現其它更早期的忏儀來看,天臺大師製作完備的忏儀之前,〈淨住子淨行法門〉應是應用六根忏悔、五悔方法等,具有忏儀雛型的著作。又從其叁十一門的內容中,可見「經雲」、「書雲」等,將中國儒家經書與佛經融合的現象。因此也具有:透過儀禮方式,而讓中國民族更易接受佛教之意義。

  

 四﹑ 小結

  

   佛教中的忏悔,原是僧團每半月誦戒羯摩,或結夏安居後自恣時,所行說罪悔過之儀式。流傳到中國後,由于中國儒、道重視儀禮祠祀的傳統,以及後漢年間戰禍連年。生民希求心靈慰藉,以忏除罪業,感報現世苦難的消除。因此,佛教中之忏悔思想,便自然地讓中華民族接受。後來大乘忏悔經典不斷傳譯,原始教團中單純的忏悔,已轉爲修禅定、證叁昧必備的重要行法。即忏悔法門,不僅達忏罪清淨,更可以得證叁昧、發慧、求解脫。至于修持方法除「對首忏」外,亦攝入空慧之觀照,而成爲大乘忏悔思想之根本。唯藉此法才能究竟忏除罪根,得解脫。此外,事相忏悔也從「知過忏悔發露」到稱佛名、禮拜、誦經、持咒、禅定等。又有常見的忏悔、勸請、隨喜、回向、發願等四法或五法忏悔。忏悔法門,可謂因大乘菩薩慈悲精神之發揮,及般若空義的闡揚,而有了極大的轉型。

  

  忏悔思想,借著忏悔儀軌之形成而具體落實。成爲與中國傳統儀禮結合之儀式。從僧傳及各史料中之記載,可知修忏法門在中國的發展盛況。尤以南朝帝王書寫忏文啓建法會最具代表性。只是其修忏目的,普遍傾向現世功德、國境平安等祈求。這些忏文所載儀軌,今已佚失不可考,但是南齊竟陵王〈淨住子淨行法門〉中談到的「修理六根」,及勸請、隨喜、回向、發願等法,卻是最早應用于有關忏悔文書之史料。到了隋

  智者大師製作天臺忏法,形成具體儀軌時,則將大乘忏悔經出現的忏悔六根,及忏悔等五法,運用于《法華叁昧忏儀》中。而往後曆代天臺宗乃至他宗之祖師,製作忏法時,亦時常引用之。所以〈淨住子淨行法門〉在中國佛教忏悔思想之發展中,應具儀式雛形,承先啓後的地位。

  

《中國佛教早期忏罪思想之形成與發展(釋大睿)》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