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五▪P4

  ..續本文上一頁息出知出。息入知入等。由其愚癡無智。故令于此鼻息了了常知。可以破愚暗也。境通別者。領納香臭。通名鼻入。今不取知香知臭。但調出入。其境則別也。觀盈縮者。此息無常無我不淨苦空。即藏教意。此息出無所去。入無來處。即通教意。觀此鼻入。具足十界差別因果不同。即別教意。鼻入即如來藏。如來藏中。性嗅覺明。覺精明嗅等。即圓教意。證本迹者。觀息微細。迹在藏教。返息循空。悟其本如來藏。亦密入圓住矣。

  壬叁、牛司觀舌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于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司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叁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叁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爲第一。

  ⊙憍梵缽提。此雲牛司。境通別者。知淡知甜乃至知苦。通名舌根。今令返觀知淡之時。知非是淡。乃至知苦之時。知非是苦等。所謂無味之味。亦是味中上味。以其不流逸而奔味。故名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此境別也。我得滅心者。滅其知味之心。不由前塵起知見也。非體者。非生于舌。非物者。非生于物。具如第叁卷破舌入中廣明。由悟非體。故內脫身心。由悟非物。故外遺世界也。觀盈縮者。觀此舌入無常無我。即藏教意。舌入即空。是通教意。舌入出生十界因果。是別教意。舌入即如來藏。如來藏中。性嘗覺明。覺精明嘗等。是圓教意也。證本迹者。非體非物。迹在通教。還味旋知。悟入藏性矣。

  壬四、余習觀身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甯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叁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爲第一。

  ⊙畢陵伽婆蹉。此雲余習。多慢習故。境通別者。覺痛覺癢覺寒覺熱等。通名身入。今因毒刺傷足。別以痛覺爲境也。言雖此知覺能覺于痛。而覺清淨心。依然如故。曾無有痛能痛著此覺者。蓋設使此覺爲痛所痛。則覺已成痛。誰知痛者。今既能覺于痛。則覺本未嘗痛也。如是一身。甯有雙覺。一受痛一無痛哉。故知迷則全覺成痛。悟則全痛是覺耳。此與第二卷中覺所覺眚覺非眚中一般道理。兼證見見非見之性。尤爲親切。若隨痛轉。則全真覺爲妄覺。所謂覺是見分。痛是相分。二分之外。更無真覺可得。如二月之外。別無真月。眚影之外。別無清淨目也。若知只此能覺痛者從來痛他不著。則知終日在妄。終日恒真。覺既惟心痛亦惟心。只此二分。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如即此二月。全是月體。即此眚影。全依目體也。是則不惟覺本是覺。而且痛亦是覺。故曰純覺。不惟痛本無痛。而且身本無身。故曰遺身耳。觀盈縮者。觀覺痛覺癢等覺。皆是無常無我。即藏教意。所覺如幻。能覺亦然。即通教意。由此身入。能成十界因果。即別教意。身入即如來藏。如來藏中。性覺覺明。覺精明覺等。即圓教意也。證本迹者。身心忽空。迹在通教。純覺遺身。悟入藏性矣。

  壬五、須菩提觀意

  須菩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衆生證得空性。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印成無學。解脫性空。我爲無上。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爲第一。

  ⊙境通別者。知善知惡知有知空等。別別皆名意入。今知空寂。即是觀于此覺知性。不在內外中間諸處。亦複生無所從。滅無所去。其境通也。自憶受生如恒河沙者。以生住異滅吸習中歸。名意知根。久成此觀。故多劫受生皆能憶也。觀盈縮者。此意念念生滅。無常無我。即藏教意。此意即空。是通教意。此意出生十界因果。是別教意。意入即如來藏。如來藏中。性知覺明。覺精明知等。是圓教意也。證本迹者。空性圓明得阿羅漢。迹在通教。同佛知見。悟藏性也。諸相入非等者了知寤寐生滅等相。全體虛妄。皆入于非。而能非之心。與所非之相俱盡。旋此心法以歸無性。無性之性。即是如來藏性也。

  辛叁、觀六識六。初舍利觀眼識。至六目連觀意識。壬、今初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恒河沙。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我于中路。逢迦葉波兄弟相逐。宣說因緣。悟心無際。從佛出家。見覺明圓。得大無畏。成阿羅漢。爲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佛問圓通。如我所證。心見發光。光極知見。斯爲第一。

  ⊙境通別者。隨其所見而生分別。其境則別。今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其境通也。心見。即指眼識。不于色塵而起惑染。故名清淨。世出世間。即是因緣所生諸法。染因緣故。則有世間種種變化。淨因緣故。則有出世種種變化。一見則通者。由其眼識清淨。所以現量而知。此其夙習。在觀行及相似位也。觀盈縮者。眼識是因緣所生。無常無我。即藏教意。因緣即空。是通教意。因緣假名。出生十界因果。是別教意。因緣即中。眼識本如來藏。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等。是圓教意也。證本迹者。宣說因緣。悟心無際。迹是通教見地。本乃圓悟藏性也。不以眼爲界。不以色爲界。非因非緣。亦非自然。直是如來藏性。妙覺湛然。遍周法界。故雲光極知見。

  壬二、普賢觀耳識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恒沙如來爲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衆生所有知見。若于他方恒沙界外。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于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爲第一。

  ⊙我已曾與等文。先敘果上大用。佛問圓通已下。方出修證本因。心聞。即指耳識。由觀耳識。發明如來藏性。故得大用現前。分別自在也。境通別者。隨其所聞而生分別。其境則別。觀于心聞。其境則通。觀盈縮。例如眼識中說。證則本迹俱圓。

  壬叁、豔喜觀鼻識

  孫陀羅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于叁摩地。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及拘絺羅。觀鼻端白。我初谛觀。經叁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煙。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淨。猶如琉璃。煙相漸消。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爲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佛問圓通。我以消息。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斯爲第一。

  ⊙孫陀羅。此雲豔。難陀。此雲喜。以妻彰名也。境通別者。分別香臭諸氣。通名鼻識。此識本無色質可見。但依鼻識而造諸惡。名爲黑業。攝鼻識而製心一處。名爲白業。故令觀鼻端白以攝散心。別是一種權巧法門也。此與通明禅觀相似。

  觀之盈縮。亦如眼識中說。證本迹者。出入如煙。迹在通教性地。鼻息成白。迹在見地。得阿羅漢。是已辦地。記得菩提。當是方等般若中記。息久發明。明圓滅漏。所謂鼻識即如來藏。妙覺湛然等也。

  壬四、滿慈觀舌識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辯才無礙。宣說苦空。深達實相。如是乃至恒沙如來秘密法門。我于衆中微妙開示。得無所畏。世尊知我有大辯才。以音聲輪教我發揚。我于佛前助佛轉輪。因師子吼。成阿羅漢。世尊印我說法無上。佛問圓通。我以法音降伏魔怨。消滅諸漏。斯爲第一。

  ⊙境通別者。舌根有二功能。一嘗味。二語言。舌識亦有二種功能。一分別諸味。二具足四辯。所謂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辭無礙辯。樂說無礙辯。皆是清淨舌識。與同時意識之力。具足種種名句法味。今不取分別諸味。乃取無礙辯才。其境別也。觀盈縮者。依于舌識四無礙辯。宣說苦空。即藏教意。宣說叁乘共實相。即通教意。宣說出二谛外之實相。即別教意。深達一切無非實相。即圓教意也。證本迹者。因師子吼成阿羅漢。迹是通教。以不離文字說解脫故。法音降伏魔怨等者。以生滅無生二種法音。降界內四魔。消滅見思諸漏。以無量無作二種法音。降界外四魔。消滅塵沙無明諸漏。當知本地甚深遠矣。

  壬五、波離觀身識

  優波離。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親隨佛踰城出家。親觀如來六年勤苦。親見如來降伏諸魔。製諸外道。解脫世間貪欲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叁千威儀。八萬微細。性業遮業。悉皆清淨。身心寂滅。成阿羅漢。我是如來衆中綱紀。親印我心。持戒修身。衆推爲上。佛問圓通。我以執身。身得自在。次第執心。心得通達。然後身心一切通利。斯爲第一。

  ⊙優波離。此雲上首。或雲近執。隨佛踰城。處處說是闡陀。今優波離敘此緣起。恐是隨機不同。示現各別也。境通別者。分別違順俱非諸觸。通名身識。今持戒檢身。別緣違情之境。言叁千威儀者。行住坐臥。各二百五十戒。共成一千。以對叁聚。即成叁千。言八萬微細者。以叁千威儀。曆身口七支。共成二萬一千。約貪分嗔分癡分等分煩惱以論對治。故有八萬四千。今特舉大數耳。言性業者。無論受與不受。犯之法爾有罪。如殺盜邪淫妄語等是也。言遮業者。佛爲行人既遮製後。犯則有罪。如飲酒及非時食等是也。觀盈縮者。通途觀于身識。例如眼識中說。別就持戒論于觀門。若依此戒滅惡生善。次第成就定共道共。即藏教意。惡既性空。善亦非有。所持如幻。能持亦然。是通教意。于一戒品。…

《大佛頂楞嚴經文句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