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于淩波)

  學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

  于淩波 

  一、學佛的目的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雲:“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這“一大事因緣”是什麼?就是我輩衆生了生死脫輪回的問題。因此,釋迦牟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他的目的就是在使衆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衆生同成佛道。而我輩衆生,研究經教,誦經念佛,守五戒十善,實踐六度萬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最後的究竟,希求成佛道。

  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話是兩條,而仍是一事。轉迷成悟在于求真理,是屬于解;離苦得樂在于修聖道,是屬于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離苦;如果因修道而離苦,自然也可以開悟。所以轉迷成悟與離苦得樂,仍是一體兩面,一個目的。

  什麼叫做迷呢?昧于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蘊無我”。而我們習慣于主觀上的妄想執著,誤認幻生幻滅的萬法爲常住,五蘊和合的身心爲真我,這一切都叫做迷。迷有迷于理及迷于事的分別。迷于理的,則執身、邊、邪、戒取、見取等諸見;迷于事的,則起貪、嗔、癡、慢、疑諸惑。這二者,前者謂之見惑,後者謂之思惑,見思二惑,合稱利鈍十使。

  身見,是執著五蘊爲自身,執身外事物爲我所有;邊見,謂我死後,或執斷滅,或執常恒不變,皆爲偏見,而非中道;邪見是謗無因果;戒取見是執取非理之戒禁,執爲生天受樂之法,作無益苦行;見取見,是取余四見一種或多種,執爲究竟之理。

  貪、嗔、癡叁者:種種的物欲戀念不舍,得了還想得,就叫貪;有不如意的事,生恨心、發怒氣,就叫嗔;沒有理智,遇事迷惑,佛說的道理、聖賢的經書皆不聽從,更不相信因果,就叫癡。慢者,持己淩他,謂人皆劣于己,己獨勝于人之意;疑者,是于實理實事,猶豫不決之謂。

  以上身、邊、邪、戒取、見取諸見,和貪、嗔、癡、慢、疑,都是迷惑。學佛者欲轉迷成悟,先要斷惑。斷惑才能證真,才能去掉我們心識上的妄想執著,才能顯露出我們的真如本性。

  我們的心識上有了迷惑,就要因惑造業。有了業,就要因業受苦。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關于苦,有所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以及內苦、外苦等,難以盡述。總之,“諸受即是苦”,所有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說是苦。

  苦是與生俱來的,無以避免。要想離苦,先要消業──使身口意叁業戒惡向善──要想消業,先要斷惑 。斷惑是轉迷成悟,開悟後就可以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學佛的目的,歸根結底說起來,也只是在求得“轉迷成悟,離苦得樂”,最後達到成佛的目的。

  但要學佛,有學佛的方法和途徑,依此方法途徑來修習的,才能達到學佛的願望,現在,先自學佛的曆程、途徑說起。

  二、學佛的曆程

   學佛要經過四個階段,是“信、解、行、證”。信是信受,我們對于一切事物,若先存下懷疑不信的念頭,根本就不會去研究它。即使研究,但因心識上有著先入爲主的懷疑之見,在研究的過程中就難免斷章取義,批評指責。佛法博大精微,若不先具信心,深入研究,絕難融會其義,獲得利益。所以學佛的曆程,起信第一。

  其次是解。起信之後,就要了解它的內容──佛法何以能使衆生轉迷成悟,又何以能使衆生了生脫死;只有在正確地了解了佛法的內容後,我們所起的信心才會堅定不移。佛經中告訴我們,要“依法不依人”,我們所信奉的只是法──真理,不是人、神或偶像。我們是絕對理智的抉擇,不是盲目的感情沖動。只有在這種態度下去探求真理,開發智慧,在學佛的過程中才不致動搖信心,發生障礙。

  在起信求解之後,再進一步就是“行”。行是實踐,社會上有些人,他們也承認佛法的博大高深,但承認只是承認,他並不信受。也有些人日常也看經研教,但他們只是當作學術來研究鑒賞,可以說是解而不行。這些人只算是說食數寶,說了數了之後,與自己仍毫無相幹。

  學佛是在明白了佛的教法之後,必須躬行實踐,依法修持,端正行爲,澄清妄念,這樣才能明心見性,轉迷成悟,獲得學佛的利益。

  學佛最後的一個階段是“證”。在世間法上,我們對于一件事情具備信心,充分了解,且腳踏實地去實踐,最後必可獲得成效。而學佛亦是如此,學佛的人如果信心堅定,教法透徹,且依法修持,力行不懈,最後在心境上必有所得,這就是“證”。至于所證的境界究竟如何,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親自證得者始可領會。    行是實行,也是修持。我們在家人學佛如何修持呢?這應先自入道皈依說起。

  叁、學佛的途徑

  佛門四衆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別。出家者是出離家庭的生活,專修沙門行者。在家者是有父母、妻子、工作及世事營謀勞役,而能兼修佛道者。

  家實在是煩惱的因緣,有了家,就有親屬以累其想,就有名利以動其意,就有世事以紛其心,就有禍患以擾其志。《法苑珠林》中說:“出家造惡極難,如陸地行船;在家起過極易,如海中泛舟。又出家修道易爲,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實難,如陸地行船。船雖是同,由處有異,故遲速不同,修難犯易。是知生死易染,善法難成;早求自度,勵慕出俗。”所以要修道,貴乎出家。

  然而,舍親割愛,專修梵行,實在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事。唐太宗曾曰:“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王公將相所易爲。”由此可見出家是一件大事,不能輕易地貿然從事。尤其是在今日社會上,各人都有本身的工作和職責,果然能擺脫一切,離染出俗,固是超格丈夫;但如因環境不允許,不脫離本身工作崗位而兼修佛道者,也未嘗不是宿世福德因緣成熟之所感召。故《法苑珠林》中亦說:“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榮親,亦有君子,高慕正教,遵奉修行,貞仁讓退,廉謹信順,皆是宿種,禀性自然,與道何殊!”就是指在家修道而說的。

  在家修道,先要經過入道的手續,才能稱爲佛門弟子。所謂入道者,就是皈依叁寶,受持五戒。

  叁皈、五戒是釋迦世尊親口所訂的。《演道俗業經》雲:“給孤獨氏問言:初學道,始以何志?佛言:先習五戒,自歸于叁。何謂五戒?一曰慈心恩仁,不殺。二曰清廉節用,不盜。叁曰貞良鮮潔,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達自明,不亂。何謂叁自歸

  一曰歸佛,無上正覺。二曰歸法,以禦自心。叁曰歸衆,聚衆之中,所受廣大,猶如大海,靡所不包。”

  如上所說,叁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們信仰修學的佛教是爲佛的教法,立此教法的就是佛──在我們娑婆世界來說,立此教法的是釋迦牟尼佛。佛所講的教稱爲法──叁藏十二部經典都是法的範圍。護持佛的教法者稱爲僧──僧者“和合衆”之義,衆比丘同居一處,和合無間,同修聖道者,謂之曰僧。此佛、法、僧合稱爲叁寶。

  皈依者,皈是皈投,依是依托,如子之皈父,如民之依王;把我們的身形壽命交付給佛,交付給法,交付給僧,就是皈依叁寶。

  在家修道的人爲什麼要皈依叁寶呢

  佛在《涅槃經》中說:“皈依于佛者,是真優婆塞,終不更皈依其余諸天神;皈依于法者,依佛言教,終不更皈依外道諸典籍;皈依于僧者,不求諸外道。”

  其實佛、法、僧叁者也就是佛教的全部內容,這叁者猶如鼎之叁足,缺一不可。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修行佛道的基礎。至于五戒,本文中屢有提及,不再贅述(按:五戒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叁皈、五戒都有一定的儀式,那就是在皈依師或授戒師(受過具足戒之比丘)的指導下,在佛前頂禮宣誓。受過叁皈、五戒後,才成爲正式的佛門弟子──優婆塞或優婆夷。

  四、修持的基礎

  戒、定、慧叁學是學佛的基礎,修此叁學,可以斷除煩惑,超凡入聖。

  何以說此叁學是學佛的基礎呢?因爲釋迦世尊的根本教法,本是苦集滅道四聖谛──所謂“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者是。修道修的是八正道,而八正道則攝于戒定慧叁學之內,如下表所示: 

   戒定慧叁學又稱叁無漏學。戒是止惡修善,依戒資定;定是息緣靜慮,依定發慧;慧是破惑證真,依慧成佛。故此叁學實爲學佛修道的基礎。將此叁學再分述如下:

  一、戒學: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軌範。我人起心動念、日常活動不外身口意叁業,此叁業可以爲善,亦可以爲惡。所以佛製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惡修善。

  釋迦世尊曾偈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是止惡,衆善奉行是修善,自淨其意是斷惑,行此叁者即是修道。

  我人的根本煩惱是貪、嗔、癡叁毒,此叁毒以意爲主,發之于身者爲殺生、偷盜、邪淫,發之于口者爲妄言、绮語、兩舌,惡口。故佛門基本大戒,首戒殺盜淫妄酒。然而五戒是消極的外在的戒惡,進一步更要積極地內發地爲善。爲善就是把貪、嗔、癡、殺、盜、邪淫、妄言、绮語、兩舌、惡口等十惡,化爲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放生、布施、淨行、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淨語等十善。

  五戒是消極的戒惡,十善是積極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們在家學佛人所應遵守的。至于出家衆的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叁百四十八戒。條文細密,成爲專門學問。以在家人不能閱出家律,我們初學佛者可不必研究。

  二、定學:定又名禅定,在于治心,修之可免去情慮上的散逸,除去精神上的紛亂。

   我人身心感受的苦果,是業和煩惑聚集而來的。因此要解脫苦果,先要斷除苦因。苦因的由來,無非是由我們這一顆妄心上發生;試看我人心上的妄念,前念甫滅,後念已生,刹那不停,相繼無已。妄念是惑,發之于身口意的意念行爲是業,因惑造業,因業受苦,這就是生死流轉…

《學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于淩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就是聖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