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于凌波)

  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

  于凌波 

  一、学佛的目的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就是我辈众生了生死脱轮回的问题。因此,释迦牟尼世尊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他的目的就是在使众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众生同成佛道。而我辈众生,研究经教,诵经念佛,守五戒十善,实践六度万行,其目的也是在希求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的究竟,希求成佛道。

  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话是两条,而仍是一事。转迷成悟在于求真理,是属于解;离苦得乐在于修圣道,是属于行。但如果因求解而悟道,自然也可以离苦;如果因修道而离苦,自然也可以开悟。所以转迷成悟与离苦得乐,仍是一体两面,一个目的。

  什么叫做迷呢?昧于宇宙人生真理的,叫做迷。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而我们习惯于主观上的妄想执著,误认幻生幻灭的万法为常住,五蕴和合的身心为真我,这一切都叫做迷。迷有迷于理及迷于事的分别。迷于理的,则执身、边、邪、戒取、见取等诸见;迷于事的,则起贪、嗔、痴、慢、疑诸惑。这二者,前者谓之见惑,后者谓之思惑,见思二惑,合称利钝十使。

  身见,是执著五蕴为自身,执身外事物为我所有;边见,谓我死后,或执断灭,或执常恒不变,皆为偏见,而非中道;邪见是谤无因果;戒取见是执取非理之戒禁,执为生天受乐之法,作无益苦行;见取见,是取余四见一种或多种,执为究竟之理。

  贪、嗔、痴三者:种种的物欲恋念不舍,得了还想得,就叫贪;有不如意的事,生恨心、发怒气,就叫嗔;没有理智,遇事迷惑,佛说的道理、圣贤的经书皆不听从,更不相信因果,就叫痴。慢者,持己凌他,谓人皆劣于己,己独胜于人之意;疑者,是于实理实事,犹豫不决之谓。

  以上身、边、邪、戒取、见取诸见,和贪、嗔、痴、慢、疑,都是迷惑。学佛者欲转迷成悟,先要断惑。断惑才能证真,才能去掉我们心识上的妄想执著,才能显露出我们的真如本性。

  我们的心识上有了迷惑,就要因惑造业。有了业,就要因业受苦。所以迷境也就是苦境。关于苦,有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以及内苦、外苦等,难以尽述。总之,“诸受即是苦”,所有的一切感受都可以说是苦。

  苦是与生俱来的,无以避免。要想离苦,先要消业──使身口意三业戒恶向善──要想消业,先要断惑 。断惑是转迷成悟,开悟后就可以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学佛的目的,归根结底说起来,也只是在求得“转迷成悟,离苦得乐”,最后达到成佛的目的。

  但要学佛,有学佛的方法和途径,依此方法途径来修习的,才能达到学佛的愿望,现在,先自学佛的历程、途径说起。

  二、学佛的历程

   学佛要经过四个阶段,是“信、解、行、证”。信是信受,我们对于一切事物,若先存下怀疑不信的念头,根本就不会去研究它。即使研究,但因心识上有着先入为主的怀疑之见,在研究的过程中就难免断章取义,批评指责。佛法博大精微,若不先具信心,深入研究,绝难融会其义,获得利益。所以学佛的历程,起信第一。

  其次是解。起信之后,就要了解它的内容──佛法何以能使众生转迷成悟,又何以能使众生了生脱死;只有在正确地了解了佛法的内容后,我们所起的信心才会坚定不移。佛经中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我们所信奉的只是法──真理,不是人、神或偶像。我们是绝对理智的抉择,不是盲目的感情冲动。只有在这种态度下去探求真理,开发智慧,在学佛的过程中才不致动摇信心,发生障碍。

  在起信求解之后,再进一步就是“行”。行是实践,社会上有些人,他们也承认佛法的博大高深,但承认只是承认,他并不信受。也有些人日常也看经研教,但他们只是当作学术来研究鉴赏,可以说是解而不行。这些人只算是说食数宝,说了数了之后,与自己仍毫无相干。

  学佛是在明白了佛的教法之后,必须躬行实践,依法修持,端正行为,澄清妄念,这样才能明心见性,转迷成悟,获得学佛的利益。

  学佛最后的一个阶段是“证”。在世间法上,我们对于一件事情具备信心,充分了解,且脚踏实地去实践,最后必可获得成效。而学佛亦是如此,学佛的人如果信心坚定,教法透彻,且依法修持,力行不懈,最后在心境上必有所得,这就是“证”。至于所证的境界究竟如何,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亲自证得者始可领会。    行是实行,也是修持。我们在家人学佛如何修持呢?这应先自入道皈依说起。

  三、学佛的途径

  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别。出家者是出离家庭的生活,专修沙门行者。在家者是有父母、妻子、工作及世事营谋劳役,而能兼修佛道者。

  家实在是烦恼的因缘,有了家,就有亲属以累其想,就有名利以动其意,就有世事以纷其心,就有祸患以扰其志。《法苑珠林》中说:“出家造恶极难,如陆地行船;在家起过极易,如海中泛舟。又出家修道易为,如海中泛舟;在家修道实难,如陆地行船。船虽是同,由处有异,故迟速不同,修难犯易。是知生死易染,善法难成;早求自度,励慕出俗。”所以要修道,贵乎出家。

  然而,舍亲割爱,专修梵行,实在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得到的事。唐太宗曾曰:“出家乃大丈夫之行,非王公将相所易为。”由此可见出家是一件大事,不能轻易地贸然从事。尤其是在今日社会上,各人都有本身的工作和职责,果然能摆脱一切,离染出俗,固是超格丈夫;但如因环境不允许,不脱离本身工作岗位而兼修佛道者,也未尝不是宿世福德因缘成熟之所感召。故《法苑珠林》中亦说:“力慕善道可用安身,力慕孝悌可用荣亲,亦有君子,高慕正教,遵奉修行,贞仁让退,廉谨信顺,皆是宿种,禀性自然,与道何殊!”就是指在家修道而说的。

  在家修道,先要经过入道的手续,才能称为佛门弟子。所谓入道者,就是皈依三宝,受持五戒。

  三皈、五戒是释迦世尊亲口所订的。《演道俗业经》云:“给孤独氏问言:初学道,始以何志?佛言:先习五戒,自归于三。何谓五戒?一曰慈心恩仁,不杀。二曰清廉节用,不盗。三曰贞良鲜洁,不染。四曰笃信性和,不欺。五曰要达自明,不乱。何谓三自归

  一曰归佛,无上正觉。二曰归法,以御自心。三曰归众,聚众之中,所受广大,犹如大海,靡所不包。”

  如上所说,三皈依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我们信仰修学的佛教是为佛的教法,立此教法的就是佛──在我们娑婆世界来说,立此教法的是释迦牟尼佛。佛所讲的教称为法──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是法的范围。护持佛的教法者称为僧──僧者“和合众”之义,众比丘同居一处,和合无间,同修圣道者,谓之曰僧。此佛、法、僧合称为三宝。

  皈依者,皈是皈投,依是依托,如子之皈父,如民之依王;把我们的身形寿命交付给佛,交付给法,交付给僧,就是皈依三宝。

  在家修道的人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

  佛在《涅槃经》中说:“皈依于佛者,是真优婆塞,终不更皈依其余诸天神;皈依于法者,依佛言教,终不更皈依外道诸典籍;皈依于僧者,不求诸外道。”

  其实佛、法、僧三者也就是佛教的全部内容,这三者犹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是修行佛道的基础。至于五戒,本文中屡有提及,不再赘述(按: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三皈、五戒都有一定的仪式,那就是在皈依师或授戒师(受过具足戒之比丘)的指导下,在佛前顶礼宣誓。受过三皈、五戒后,才成为正式的佛门弟子──优婆塞或优婆夷。

  四、修持的基础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基础,修此三学,可以断除烦惑,超凡入圣。

  何以说此三学是学佛的基础呢?因为释迦世尊的根本教法,本是苦集灭道四圣谛──所谓“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者是。修道修的是八正道,而八正道则摄于戒定慧三学之内,如下表所示: 

   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戒是止恶修善,依戒资定;定是息缘静虑,依定发慧;慧是破惑证真,依慧成佛。故此三学实为学佛修道的基础。将此三学再分述如下:

  一、戒学:戒一名戒律,是修道者修身治心的轨范。我人起心动念、日常活动不外身口意三业,此三业可以为善,亦可以为恶。所以佛制戒律,使修道者依此而行,止恶修善。

  释迦世尊曾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是止恶,众善奉行是修善,自净其意是断惑,行此三者即是修道。

  我人的根本烦恼是贪、嗔、痴三毒,此三毒以意为主,发之于身者为杀生、偷盗、邪淫,发之于口者为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故佛门基本大戒,首戒杀盗淫妄酒。然而五戒是消极的外在的戒恶,进一步更要积极地内发地为善。为善就是把贪、嗔、痴、杀、盗、邪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等十恶,化为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放生、布施、净行、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净语等十善。

  五戒是消极的戒恶,十善是积极的行善,以上二者都是我们在家学佛人所应遵守的。至于出家众的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戒。条文细密,成为专门学问。以在家人不能阅出家律,我们初学佛者可不必研究。

  二、定学:定又名禅定,在于治心,修之可免去情虑上的散逸,除去精神上的纷乱。

   我人身心感受的苦果,是业和烦惑聚集而来的。因此要解脱苦果,先要断除苦因。苦因的由来,无非是由我们这一颗妄心上发生;试看我人心上的妄念,前念甫灭,后念已生,刹那不停,相继无已。妄念是惑,发之于身口意的意念行为是业,因惑造业,因业受苦,这就是生死流转…

《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于凌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就是圣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