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根本,所以修道在于治心──戒是戒身口的恶业,定是治内心的妄念,要依戒而资定,由定而生慧。
禅定的种类颇多,于修持方法中再行介绍。
三、慧学:慧又名智慧,但这种智慧不是世俗的世智辩聪,而是由定力所证得的大智慧、无漏智慧。智慧梵语般若,译为智慧者,相近之辞也;智慧并不能包括般若之全部含义。
真如佛性人人本具,但为妄念遮蔽,如金在矿中,如明镜蒙尘。矿中之金,本质未损,蒙尘之镜,光明仍具;若汰去沙土,拭去尘垢,纯金的本质和镜体的光明仍然可以显露出来。正如我们被妄念遮蔽的真心,若用持久的定力,扫除妄惑,归于一个正念,久而久之,妄念脱落,真心显露,这就证得“般若”了。
戒定慧三学是修道的基础,不但八正道摄于此三学,如大乘六度亦摄于此三学中,故修道者修此三学,亦即广行六度也。
五、修持的方法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我佛有八万四千法门,皆是以众生根器习性的不同而方便立说。事实上,“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门门皆归自性,法法都是般若。我们初学佛者对各种法门应本法法平等的观点,不生门户胜劣的执见,这样才会事理圆融,会入不二。
学佛修道,不在法门之多,而在专一深入。在众多法门中,我们可选一种与自己根性、兴趣相近的法门,作为日常的行持,等到日久功深,自会有所证得。兹简单介绍几种修持的方法如下:
一、参禅:释迦世尊住世之时,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默契于心。世尊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咐嘱摩诃迦叶。”这是禅宗建立之始。梁武帝时,达摩祖师来华,传衣钵于二祖慧可。至六祖慧能,禅风鼎盛。那时所传的是直指本心,当下开悟。例如二祖慧可问达摩祖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半晌云:“觅心了不可得。”祖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当下大悟。
再如四祖道信向三祖僧璨求道曰:“愿师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曰:“谁缚汝
”道信曰:“无人缚。”三祖曰:“无人缚何求解脱
”道信乃言下大悟。
后世众生,根机日钝,心识上妄想纷纭,不能直下见道,后世祖师才教人以参话头的方法。
所谓参话头,是把一向妄想纷纭的心识,回转来反照参看一句足以使人发生疑情的话头,极力参究,力求透脱,忽然至一切妄念照破,洞见心性,而立地悟证。正如雍正《御选语录》序云:“学者将个无意味语,放在八识田中,奋起根本无明,发大疑情,猛利无间,纵丧身失命,亦不放舍,久而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并此无意味语,一并亡却,当下百杂纷碎,观体真纯。”
参禅须有明师指导,个人盲目修炼,不特恐难有成就,且恐招致魔境,故此处所介绍者,不过略述其意而已。
二、修密:修密是口持真言,手结印契,意作妙观的三密相应法门。此持咒法门,身口意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则,每持一咒,用手指结印是为身密;口诵咒文,句句分明,毫无错误,是为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萨为对象,心中观彼佛菩萨的种子字(以佛菩萨名字的一个字母,代佛菩萨的个体,曰种子字)是为意密。如此三密相应,修持者心识上的妄念自可不起。唯密宗修持,例须经阿梨(轨范师)亲口传授,方有效力。否则一切徒托空谈,难获行证。
三、观心:观心与参禅都是定学。我人心识之间,妄念相续,刹那不停,俗语说“心猿意马”,即此之谓。所以我们若用自性来照自心,直下观察自己的心念,便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观心的方法,略言之,就是放下心识上的一切妄想杂念,善恶是非都不去思量,直下静观自己的心念,对于幻生幻灭的心念,不去执著,不去遣除,亦不随其流转,只静心观察,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大乘心地观经》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观心法门亦须随明师修习。各宗之止观法门各有不同,故修习此法者,亦须在明师指导下行之。
四、念佛:念佛是净土宗的法门,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是易行门中的易行法。这是晋代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开立此宗,中经道绰、善导、永明延寿、 莲池、藕益大祖师的倡导,以其口持六字洪名,方法简单,容易普及,因而学佛者多修此法门。
六、学佛的过程
学佛是由起信而求解,由求解而实践,因实践而获证;其实所谓实践,所谓修持,也就是降伏烦恼,断除习气。我们的烦惑习气有多生多劫与生俱来者,有此生生后环境熏习者,这些烦恼习气,大要言之,不外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及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由上述的烦恼习气而导致这颗妄心贪染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造诸恶业。因此,学佛者的修持,也就是断除烦恼,降伏妄心。但要断除这多生多劫俱来的习气,谈何容易?声闻四果修到阿罗汉的地位,才能断尽见思二惑,而尚有尘沙惑和根本无明存在,所以“断惑”实不是一蹴而成的事。
不过,“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经过长久的修习磨炼,终能使真心渐显,习气渐消。但修习磨炼,在我们在家学佛立场来说,并不全需要遁入深山古寺,与社会隔绝,才可使五欲六尘之念泯灭的。因为烦恼习气往往是随人事接触而发。因此,藉一切顺逆的人事境遇而砥砺磨炼,也是降伏烦恼的方法之一。
并且,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也并不以解脱一己之苦而满足,所以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不但度己,也可以度人。
在修持磨炼的过程中,约有下述情形:
我们在未学佛之前,终日间烦恼妄想,以妄为真,实因贪嗔痴三毒遮蔽真心,以致堕入主观而不自觉。一旦宿世善根成熟,遇善知识开导,皈依佛门,但在初学的时候,往往是信疑参半,精懈不定。同时,我们的烦恼习气不对治还罢,对治之下,愈觉得妄念起伏,难以抑制。譬如初修持者于念佛、止观,或禅定、持密之际,愈想使一心不乱,愈觉得妄想杂念接踵而来。这并不是我们在修持时妄想杂念特别多,而是在平时妄心对境攀缘起伏,不为我们觉察罢了。但在这种过程之时,我们只要精进不懈,时时觉知一切事相的顺逆、好恶、是非、爱憎皆是妄心的虚幻分别,日久之后,定力渐强,慧力日增,烦恼习气也就日渐消落,不如往昔坚固执著了。
摘自《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
《学佛的目的及修持的方法(于凌波)》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