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持甚深佛法。這樣,我們才能走向最終的解脫。而所有教法當中,唯有大圓滿的意趣最爲深奧,成就最爲速疾,加持力也最爲殊勝。作爲大圓滿的修行者,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善待這一手中的如意寶呢?!還有什麼理由支用各種汙言穢行與肮髒之意去玷汙它呢?!
叁、對惡性弟子的厭離
要修學乃至證悟大圓滿,所有弟子必須依止一位具德上師,否則根本無有修成之處。而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的確又會出現許多問題。因此,我早年雖然追隨過衆多的善知識,即使到今天也仍然對藏地雪域的諸多大德具有強烈的信心,但因唯恐在依止過程中出現種種過患的緣故,故而已不敢再像當年那樣前去求法。而我于下面將要講述的種種過失,即是屬于弟子眷屬們的惡劣行爲,希望你們能努力斷除,否則就不可能從上師那裏得到多少加持與清淨傳承。
有一些上師對無量衆生發起廣大菩提心,發誓饒益天邊無際的一切有情。但怎奈現代人貪得無厭、欲壑難填。那些永不知魇足的弟子,對含辛茹苦傳授給他們佛法,並且對他們施予財物的上師,非但不依教奉行,就連內心也生不起恭敬之意。看見這些世間叛逆,我只能生起厭煩心。
有些人初見上師時尚能生起無限的歡喜心,能將其視爲真正的佛陀。然而爲時不久之後,便將上師等同于凡夫,及至最終,甚至發展到見到上師就猶如面對怨敵一般,心生嗔恨且在言行上對上師大加貶損。對于這種現象,大家一定要提高認識:在你決定依止某位上師之前,必須對他進行詳細觀察。一旦確定要真正依止他,就應下定決心,始終如一地恭順承侍,恭敬聽聞教誨。如若中途背叛、誹謗汙毀,則必定會違反密乘根本戒,以致招來墮入金剛地獄這等不堪設想之惡果。
雖然真正的具相上師會殚精竭慮地培養後學,並千方百計地用佛法的甘露,清洗弟子無始劫以來的障垢,他們傳授佛法的恩德的確不可思議。然而,很多人對此卻滿不在乎。他們非但不能知恩圖報,反而要顛叁倒四地擾亂上師的心,這些人會一而再、再而叁地誹謗和損害上師,甚至連上師的眷屬(空行母、弟子等),也無法躲避他們的打擊和傷害。
有些頑劣弟子的相續中全無智慧,卻竟然大言不慚地向他們傳授教言。爲了維護自己的私利,他們便開始對自己的上師心存嫉妒,進而言語不恭起來。還有些人憑空就認定上師對自己不好,以爲上師的所作所爲全都在針對自己,因而只要受到上師的一點批評,就會暴跳如雷。其實,作爲一名具有智慧的弟子,當上師指出自身的缺點時,應當心生歡喜,因爲這才是上師對自己最爲殊勝的開示。任何一位上師,除了向衆生開顯解脫道之外,都不能代替弟子清除他們自己的所有罪障,也無法將智慧直接轉移到弟子的相續之中。釋迦牟尼佛就曾對四衆弟子指出過這一點,他說:“我如今已將解脫的大道開示給你們,而解脫與否就只能依賴你們自己了。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夠客觀地評價自己,並精進修持妙法,不要對上師的批評産生任何邪見。要知道,離開上師的批評與指導,我們永遠不可能在菩提正道上邁出任何具有實質性的前地步伐。”
還有些人經常在師徒之間搬弄是非、挑撥離間,試圖造成上師與別的弟子之間的隔閡,以達到其個人的不良目的。如果這種人的陰謀得逞,那他必定會造下彌天大罪。
還有些業障深重的弟子,無論上師如何想盡辦法對他進行福慧的各種饒益,也無法令其心生歡喜。例如某位上師共有十名弟子,當他對其中的一個稍顯器重之意時,其余的九個則都會心生嫉妒,憤憤不平,尤其在尼衆當中,這類事情會經常發生。比如當某位尼衆對上師表露出較爲堅定的信心時,其他人對她乃至此位上師就會另眼看待。甚至某位上師僅僅讓一位尼姑去燒一壺茶,也有可能使這位尼師遭到形形色色的誹謗。在這種嫉妒心泛濫的情況下,有的上師爲了利益大衆往往付出了畢生心血,但就因爲這些區區小事而橫遭誹謗,以致弄得名譽掃地,一生的心血都被無端踐踏。
還有一些做弟子的,對待上師非但不能知恩報恩,反而恩將仇報。在他們的心目中,上師攝受自己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是一切過失之根本。如果哪一天上師對某位弟子說了一些不悅耳的言辭,或當面批評了幾句,弟子就會忘記上師以往對自己的教言,甚至將昔日如海一般的恩德全部抛到九霄雲外,心中只剩下對上師的憎恨與厭惡。這種品行低劣的弟子如何能不讓上師生起厭煩之心?
另有一些人則口是心非,他們表面上稱贊自己的上師睿智慈悲、人間少有,口口聲聲要將自己的身、口、意叁門供養給上師,還說爲侍奉上師甯可舍棄身命等等等等。然而如若窺其內心,就會發現這類人的相續恰恰與佛法勢同水火,無法調和。他們的行爲與他們的誓言正好背道而馳。別說爲上師舍棄身命了,就連從內心贊歎上師的功德這一點都做不到。我想這些人無論出家還是在家,都是些舌若蓮花的狡詐之徒。
而有些弟子就像吉祥天女身邊的黑耳一樣,煩惱特別粗大,其相續中的貪嗔癡一個比一個旺盛。他們將上師的教導棄之一旁,行爲惡劣,意識鄙陋,只擅長以花言巧語粉飾己過。這些人經常誇誇其談、言過其實,說什麼自己正在斷惡行善,修行已近超凡入聖。實際上他們時時處處都不察己過,還對別人百般挑剔、惡意中傷。這些人最喜歡的就是胡亂猜測別人,並擅長揭露陰私、誹謗金剛道友,總是把某男某女可能已經破戒了等非法言詞挂在嘴邊。如果嚴格要求自己,則每一位修行者應都每日叁省吾身之過錯,不應該、也沒有時間去目睹他人的種種越軌、犯戒之行。否則,自己的修行境界又表現在哪裏?
雖然有些人口頭上懂得應取舍因果,但卻從不落實在實際行動中,反而不知羞恥地踏上了奉行惡業的道路。例如初次受戒的人,一定要同異性保持距離,以便在心念尚不堅固的情況下能守持住淨戒,但總有些人對此要明知故犯。還有些人經常要殺死老鼠和其他小動物,對此我十分擔憂:假如連老鼠等小動物造成的所謂危害都不能忍受,如果有一天別人真的要砍斷我們的頭顱,那時我們又怎能處之泰然?此外,有些人在剛剛接觸時,其留給人的印象往往貌似上根利器。但日久見人心,漸漸就會發現,這些人實則並非公正善良之輩:他們不能行持善法;又拙于處理人際關系;既不能攝受有緣弟子,也無法調伏廣大衆生。這些都是五濁惡世時期的弟子形象,看見他們我就會生起厭煩心。
有些人心中並無主見,一旦外界有個什麼風吹草動,他們就會驚惶失措、六神無主,其行爲就像水中的浮萍那樣,只會隨波逐流,盲從他人。例如有甲乙兩人同時前往拉薩朝聖,乙在中途改變了主意,想去五臺山,甲便欣然同意;繼而乙又要轉道前往深圳淘金,甲也不假思索地願意隨同。像甲這樣的人就是典型的人雲亦雲之輩,也即所謂的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只會像風向標那樣隨風擺動。
有些人對待財物貪心極大,爲了滿足個人私欲,他們可以變得令牙俐齒、巧舌如簧,口中全是些美麗的謊言。例如他在別人家裏見到一只精美華貴的碗,就會想方設法地據爲己有,不達目的絕不罷休。他會對主人先花言巧語一番,諸如贊歎此碗做工如何精細、曆史如何悠久之類。其次再恭維碗的主人豪爽大方、品格高尚。繼而,他還可以舉出各種各樣的例證,用以說明自己同主人的關系如何親密,猶如自家人一樣。最後他就會信誓旦旦地立下誓言,說什麼假如主人將碗贈送給他,他日後定會對主人全力支持,甚至爲報深恩不惜赴湯蹈火等等。其實,如果你信以爲真的將碗贈送給他,他立即就會將剛才所說的話忘得一幹二淨,哪裏還談得上報答恩德。
相反,如果有人急需一筆財物,被這種人得知後,則會千方百計從中作梗,大力阻撓。像這樣的人,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心懷狡詐、面目虛僞,進而采取不可告人的手段。當他們自己希求某些物品時,就對他人恭維贊歎。反之,別人得到了某些物品,就會立即心生嫉妒。
有些人還常常被毫無意義的事物吸引,無論善與惡、世間還是出世間的法門都要嘗試一下,任何地方都要出入一番,甚至妓院、屠宰場和外道的法壇也不例外。還有人表面看來賢善、穩重,其實胸中頗有心計,其行爲也是見風使舵、詭計多端,這些人的僞裝術爐火純青,簡直是一條不折不扣的變色龍。在別人看來他是品格高尚、戒律清淨的舍世者,實際上卻常常揭露他人的瘡疤,在人與人之間進行離間、誹謗,製造種種矛盾。在其卑劣的本質,最終會漸漸暴露在大庭廣衆之下。還有一些人起初誠實可靠,但禁不住世事浸染,日久也變得心地惡劣。古人雲:“士別叁日,當刮目相看。”末法時代衆生的變化實在太快,今天還是忠厚善良之輩,明天就已變成了陰險狡詐之徒。
有些弟子自以爲非常偉大,遇到具有功德的人也會嗤之以鼻、不放在眼裏。這些人處事斤斤計較、睚眦必報,對于別人的恩情卻從來不能銘記在心。甚至還有人恬不知恥地到處宣揚,說什麼上師對自己的恩德渺小,自己對上師卻具有廣大的恩德。如此誇耀自己的功德,真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
雖然有些弟子表面上稱贊少欲知足的生活態度,但真正遇到窮困潦倒之人,或者生活窘困的行者,就會譏諷、毀謗。雖然有些人表面上對人間富貴不以爲然,可是一旦遇到衣著華貴、錦衣玉食的富貴人家,又會嫉妒、羨慕。
還有很多弟子並不具備自知之明,自身的行爲已經非常惡劣,卻還要向他人傳講教言,通過自己所謂的好心腸去指責別人。這些人連最基本的功德都不具備,又有什麼資格勸告其他的修行者?
有些人雖然與上師結下了極爲深厚的法緣,也在身邊恒時依止,但卻因爲其相續中未對上師生起真正的信心,再加上外緣的幹擾,便忍不住要屢屢毀謗上師及其眷屬,以致最終連密乘誓言也已毀壞。
就我本人而言,九歲亡父,十八歲亡母,同父母在世間相處的時間沒能超過二十年…
《智悲精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