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直視心的本性(薩迦法王)▪P2

  ..續本文上一頁”時,就如同說“我的房子”一樣,“心”本身並不是“我”,“我”與“心”似乎又是不同的東西,那“心”到底是什麼呢?“我”又是什麼呢?值得仔細參考。

   我們來探究一下“心”,如果“心”的存在是真實的,那就如同人的存在一樣,當該有形體。比方說若有一個人存在,我們可以問他在哪裏?在我身體內嗎?在身體外嗎?在身體的中間嗎?或存在身體的哪一個部位?同哩,如果心是真實存在,我們可以問它在哪裏?其次,它應該有個形狀,是長得像甚麼呢?圓的或方的?還有,假使它是具體存在,就一定有顔色,我們的心是白色的?黃色的?綠色的或藍色的呢?

   其實“自我”或“心”並非由別人所創,它是經由自己很強烈的習性所製造出來的。要是外在的對象不複存在時,例如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舌頭所品嘗到的,當這些東西消失時,“自我”便自然解消,如同夢境一般,並非真實存在。在夢裏,我們看見很多東西,而且當在夢中接觸到好東西時,如同真實生活一樣會感到高興,當接觸到可怕東西時,也會覺得受到驚嚇,等到自己從夢中醒來之後,才發現什麼也沒有,原來只是大夢一場。“自我”也相同,一旦我們的對象物消失之後,主體也就跟著不見。

   那“心”又是怎麼的存在著呢?前面透過層層征尋,我們找不到心的顔色及形狀,“心”應該不是真實的存在物,它應當只是一種覺知。覺知我們並沒有死亡與昏迷,我們仍清醒的活著。這種覺知是持續的明覺之持續,一如心靈的流泉不間斷一般,我們由一個嬰兒到長大成人,最後歸于死亡,“心”都永不間斷的覺知。它由過去生而來,然後經曆此生,又會繼續到來生,我們可以說這種持續不斷的明覺就是心的持性。

   任何東西都有不同的特性,以區別彼此的不同,例如花的特性是常有葉子爲伴,以及擁有特別的顔色、香味和形狀;它跟桌上是不同的,桌子沒有葉子爲伴,桌子的顔色、味道和形狀也與花不同。同哩,心也有它的特性,心的特性就是明覺。明覺有其持續性,做錯事的心和做對事的心,都是同一個心,做任何事的心,也都是同一顆心。

   接下來我們探討“心”的明覺,它位于何處?由何處生起?安住于何處?將往何處去?“心”是空性,是無因的,因此它從未生起,也從未安住。如前所述,假如它有所安住,它一定是在身體之內,或身體之外,或是在這兩者的中間,且有特定的形狀,及特定的顔色。但是心並無這些現象,所以它並不是真實的存在物,或者稱之爲.“空”,而這個“空”的狀態,佛教術語就稱爲“空性”,所以“空性”是心的另一個特性。

   “心的本質爲空,特質爲明”。“空”與“明”無法被分離,“明”的本身是“空”,“空”的本身是“明”。如前所說,當我們找尋心在那裏時,遍尋不著,不在任何處,也無任何形狀與顔色,故它是空的,但是卻感覺真實有心的存在,如果沒有心,那到底是誰在做這些事?誰在經驗這些快樂或痛苦?

   心的兩個特性明與空,是二而一,明而空,空而明;若從表面上看來,空性與明性似乎是矛盾的關系,明性是持續不斷,而空性似乎不存在;其實明空二者,如火與熱,我們無法將火與熱分離;火本身是熱,而熱就是火。明性與空性亦然,是二而一的存在,二者都是心的真實本性。

   我們可以說心有叁種特性:“明”爲其一,“空”爲其二,而“明空不二”爲其叁。若對于這叁特性有真實了解,我們便可試著依此基礎,以非常專一明晰的心,用以觀修“明”、“空”、及“明空不二”的心境;若進入此心境中時,會發現本無禅修之人,亦無禅修之事,也無禅修之法,只是空不離明、明不離空、空明不二的禅境而已。

   以上這些都必須自己去實證體悟,若只是在理智上理解,那都只是相對層次上的事,非究竟了知心的體性。究竟面是遠離諸邊的,如存在與不存在的邊執等,這些都要加以超越,乃能進到究竟面心之體性中。然而這對于一般人而言,似乎是太遙遠了,一般人甚至不屑于探討:生命是什麼?爲什麼我們現在會在這裏?爲什麼我們需要經曆這樣的人生?這些問題一般人會認爲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另外有一些宗教家,無論是佛教或非佛教,還有不同文化國度中的智者與哲人,他們則努力嘗試發現生命的奧妙,找尋生命真實的意義,探討我們爲何在這裏?爲什麼大家看起來差不多,而最後卻有不同的結果?等等,對于這些問題,他們都各自用心的去尋求答案;唯真正的答案必須真實了悟心之體性,走入究竟面,才能算是弄懂生命存在的理境。

   佛陀曾親自預言在他入大涅槃後,將出現一位“龍”比丘,他將可以表達傳述佛陀的真實智慧,這就是佛教中最高的哲學家龍樹菩薩。佛陀預言龍樹菩薩將到人間解說中觀哲學,案佛教中有甚多派別,中觀派算是其中較高的一派,龍樹菩薩爲創始人,他的哲學謂一切事物皆可歸爲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在相對真理上,他所認爲的與其他家派的主張無大不同;但在究竟真理上,他以一很敏銳的智慧來檢視生命是什麼?所有外顯諸法的本質爲何?之後,龍樹謂究竟諸法是遠離二邊,既非“有”,亦非“無”也不是“二者皆非”,也非“非二者皆非”,究竟真理是超越二元對立,凡可意會想像者皆需否定,透過現象的不斷否定,才能進到究竟的絕對界中,當悟入絕對界之後,乃能真實了知心的體性是什麼?一切相對界世俗谛的言說都無法碰觸心的體性。

   龍樹菩薩承受“緣起性空”的佛教智慧,以說明世俗谛與勝義谛。他謂世間一切諸法,皆因緣所生,沒有一件事,不由因緣而存在,一件事情的發生,若其中一個原因消失,它就不會如此發生,這是就緣起義說。若就勝義谛說,則一切的存在皆是“性空”或“空性”的顯現。“性空”或“空性”並非我們所謂的虛無,當我們說“性空”或“空性”時,是表示它超越相對,遠離言诠論釋,我們無法用相對世界的言語形容它,它超越了我們現象界的任何形式,超越了這個我們目前深深陷入的二元之網的陷阱中,它完全遠離這一類的事情,它是心在究竟義下的呈顯狀態,也就是心的體性之顯現,故透過龍樹菩薩的“性空”或“空性”,將有助于對心之本質的體會。

   我們可以依據上面對心之體性的闡釋來作禅修,當然這樣只能了解其表層的文字意義,然後經由深思與禅修,自然可以漸次證悟究竟的真理。當我們覺悟了這些之後,就能完全由輪回的串習中解脫出來。那我們應該如何修持呢?口頭說說很容易,但要實際運用于禅修便非易事,當我們說遠離諸邊,遠離一切想,但要如何落實呢?之後又怎麼辦?如何往下走?如何才可以得到這個體驗?等等,便是我們接下來要談的問題。

   我們一般人修行要由淺而深逐次深入,現在首先要建立起所有外顯事物,皆由我心所現的觀念,亦即“一切唯心”,心創造了這個世界,一切好、壞、痛苦、快樂等皆由心所創造;許多經典皆如是說,許多得到內在證悟的大師們,也都說生命所體驗到的一切境界都根源于心。我們可以舉夢爲例來作說明,我們在夢中可以見到我們的朋友,然後跟朋友一起享樂,夢中所感受到的快樂一如真實生活的經驗一樣逼真。我們還可以在夢中見到色彩、形狀,以及所有的一切,而且它可以在我們心中産生影響。如果是個好夢,我們會覺得很快樂,而且享受于其中。如果是不好的夢,我們也感受到不好的情緒。像這樣的夢與我們目前的實際生活有何差別?其實並無多大不同,夢境與現實中,都是同一個你的體驗化現,唯一不同的是,現實中的你有著較多的習性,而在夢中則習性較弱。然而在究竟上,他們並無多大差別。于此,你就可以了知你的心,在夢中可顯現一個世界;在現實人間,又可顯現一個世界;而這一切都是你心的不同顯現而已。所以我們必須建立起一切外顯皆是心的化現之認知。

   若你接受了這個觀念“萬法唯心”,那你就必須相信生活中所見、所聞、所嘗、所感受到的一切,皆由于我們內心所致。比如說在現實生活中只要心情愉快,即使自己身處極惡劣的環境,還是會很快樂的;縱居陋室,所有物質都很匮乏,只要心情愉快,你仍然是快樂的。但是如果心情不好,即使所有享用皆是最高級的,你也不會覺得快樂。這一切都因心情使然。同哩,即使住在同樣的房子,用同樣的東西,外面的一切東西也都一樣,對一個人而言是快樂的,但對另一個卻非常不愉快。假設不是“萬法唯心”,那同一環境對每一個人而言應該都是相同的。一個愉快的地方,每一個人應該都同樣感覺快樂;一個不愉快的地方,對每一個人而言都會是不快樂的。但事實不然,可見是“萬法唯心”。以上是對心內觀的第一種教授。

   第二個教授是建立心的顯現爲如幻的觀念。當魔術師表演魔術時,由于一些技巧或使用一些咒語,他們能變幻出許多東西。當我們看這些東西時,就像是日常真實生活中的東西一樣逼真。同理,心的顯現亦若此,當所有因緣聚合時,它就能顯現出一切現實中的事務來,但是當因緣消失時,這些東西便不存在了。人間的所有存在物,都要如此觀想認識,它是虛幻無實性,有如魔術師所變現的世界一樣,這是內向觀修的第二個要點。

   第叁個教授是建立幻無自性的觀念。所有東西皆互相依存,都是因緣條件具足才會顯現出來,等到因緣不存在,那些東西便自然解消,而當中並無不變的自性存在,這是世俗谛的緣起說。若從勝義谛言,真理是超越有無,及各種二元對立,一切究竟的存在皆遠離言诠,我們無法透過言語表達超越界的東西,那是本體不可說的世界,這是勝義谛的性空說。這種緣起有與本性空合一的“空有不二”論,便是向內觀修的第叁個要點。

   結論是心的本性有叁個特點:“明”、“空”、及“明空不二”。有許多不同的例子可以用來诠釋說明這種狀態,但是我只舉了極少的例子,各位應該記住這些例子,並將它混合思維以供禅修之用,並于日常生活中活用它們,如此,我們就可漸漸生起智慧,然後經由智慧和功德資量之累積,使我們獲得究竟的證悟。以上是今日演講的結論,祝福大家長壽健康,並圓滿所有善願,修道得以成就。

  

《直視心的本性(薩迦法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