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

  

修行的第一堂課

  

傑仁波切 著

  

丁乃竺 譯

  對全人類來說,心中的平靜是一種基本需求。對于各行各業的人,無論是政治家、工程師、科學家、家庭主婦、醫師、教師、律師二言,建立一種健康、慈悲的動機,乃是心靈成長的基礎。

  

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2004年2月

  

目錄

  序 言

  前言 我們需要和平與慈悲

  趨向快樂的兩條道路 仁慈 人的潛能 相互依賴 創造和諧 本書導覽

  第一部、基礎

  1.修行的叁種方法

  佛陀開悟的典範 逐步改變 叁種修行 修行的順序

  第二部、戒律的修行

  2.確認苦的範疇

  戒律類別的概觀 個人解脫的戒律 四聖谛 第一聖谛:苦 人類的情境 持續與希望 日常修行摘要

  3.發現困難是如何開始和停止

  第二聖谛:苦的來源(集谛) 第叁聖谛:真實的止滅(滅谛) 第四聖谛:真實的道路(道谛)

  4、避免傷害

  個人解脫的戒律修行等級 戒律的利益 日常修行摘要

  5、伸出援手

  困難情境的價值 自他交換和平等 有智慧的自私 領悟到我們的責任 決定要達到證悟 日常修行摘要

  6、懷抱證悟的大願

  爲何尋求證悟? 累積功德的七種修行 承諾去幫助 在此生維持誓言 在未來世中維持誓言 證悟的實際目標 每日修行摘要

  第叁部、修行專注的禅定

  7、令心專注

  禅定的類別 達到甯靜安往 達到精神甯靜的其他技術 日常修行摘要

  第四部、修行智慧

  8、檢驗生命和事情是如何存在

  在心靈修行中的智慧概觀 無我 日常修行摘要

  9、中道

  專注與智慧,兩者皆需 對推論的需要 相互依存與空性的一致性 日常修行摘要

  10、心與心的甚深本性

  垢染是表面的,心的本性是澄明 無始的心 心的誤謬狀態是依于無明 世俗與究竟的融合 日常修行摘要

  第五部、密續

  11、本尊相應

  灌頂 信約和誓言 以性做爲道路 日常修行摘要

  第六部、修行道上的步驟

  12、證悟之道的概觀

  逐步前進 五道 佛境的功德 爲了長期修行 日常修行摘要

  譯者後記

  

序 言

  

傑弗瑞·霍普金斯

  我第一次聽到傑仁波切的開示是在一九七二年。那時,我剛剛到達印度北部達蘭沙拉叁天,他正開始傳授爲期十六天的開示,一天四到六小時,教導走向證悟之道的不同階段。我在一九六二年開始學習藏文,修行藏傳佛法。我的老師們專研藏傳佛法複雜的典籍論述,幫我奠定了根柢,希望我到印度跟隨西藏流亡學者/瑜伽士們繼續學習。但坦白說,當時我對第十四世傑仁波切並沒有信心,認爲這一位叁五年生于西藏東北,透過預言、淨見及特殊驗證,兩歲時就被政府指定爲轉世的喇嘛,不可能勝任這麼複雜的開示。

  結果,我太驚訝了。

  那一次,傑仁波切談論一系列關于走向證悟之道的主題。他用大大小小的概念吸引住我們心智,澄清了長久以來未解決的問題,並擴展至其他的議題,進而引領我的理解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傑仁波切用藏文開示時,說話速度非常快而又非常清晰,以致我不可能分心。有一次,他在述說發菩提心的觀想時,特別受到靈感啓發,把聲音提得很高,然後開玩笑地說這是他的“羊聲音”。然而,在這種聲音裏,我聽到了一個詩人受到靈感啓發的專注。在那一系列的開示中,傑仁波切以哲學家的深度,說明了走向證悟的所有修行,還經常融入其他老師開示時單獨論述的主題。在本書裏,讀者同樣可以聽到這種詩人和哲學家的雙重聲音。傑仁波切有時用動人的敘述,來說明生命的現狀和利他主義的美,打動我們的心;有時又對空性禅定這類甚深修行做仔細的分辨,讓我們的沈思冥想得到多年的滋補營養。

  傑仁波切五歲時就被帶到西藏首府拉薩,接受完整的出家訓練。後來到了國外,在國外他成功地構建西藏文化中心,讓廣闊的西藏文化得以繼續存在。他大規模地走訪世界上大多數的國家,帶給世界——不只是給佛教徒或其他宗教的信徒,而是給所有的人——一個關于仁慈對社會結構重要性的訊息。爲了表揚他爲西藏人與所有人類的努力,一九八九年他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尊貴的傑仁波切曾經出版過許多書籍,有些是給一般的讀者,而其他則是專門給對佛法有興趣的人。在本書裏,傑仁波切憑著西藏心靈修行的久遠傳統與自身經驗,建議我們如何在心靈道路上修行,以走向心理的清明和情緒的轉化。經由如此,他指出我們如何能夠讓生命充滿意義。

  我認識傑仁波切已經叁十年了,其中有十年時間擔任他的首席講座翻譯,陪伴他到美國、加拿大、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英國及瑞士講學。在那段期間裏,我親眼目睹他具體實現這些修行,使它們成爲他生活的核心。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我們應該清楚了解到,這位具有洞察力、慈悲、幽默感的人來自于西藏文化。我們必須重視、珍惜西藏文化,把它當成世界上重要的奇妙寶物之一。

  

(本文作者爲美國維吉尼亞大學西藏學教授)

  

前言 我們需要和平與慈悲

  我走訪過世界上許多地方,當我跟不同地方的人談話時,我把自己當成他們家庭中的一份子。雖然我們可能是第一次見面,我把他們每一個人都視爲朋友。事實上,我們已經深識彼此,因爲我們都是人,擁有共同的目標:我們都在追尋快樂,而不要痛苦。

  趨向快樂的兩條道路

  有兩種方法可以創造快樂。第一種是外在的;借由獲得更好的居住環境、更好的衣服、更好的朋友,我們能夠發覺某種特定程度的快樂和滿足。第二種是透過心智發展來創造內在的快樂。然而,這兩種不同的方法並未具有相同的可行性。外在的快樂若缺少內在的快樂,則無法持久。如果你的視野不足或心中有所欠缺,那麼即使身處最華麗的環境裏,你還是無法快樂。但是,如果你的內心是平靜的,那麼即使在最困難的處境裏,你也可以發覺快樂。

  單靠物質方面的進步,有時候可以解決某一個問題,但也會創造其他的問題。舉例來說,許多人可能獲得財富、好的教育及崇高的社會地位,但是他們無法享有快樂。他們服用安眠,喝酒又過量。他們缺少某些東西,對某些事情仍感到不滿足,于是在毒品和酒精中尋找庇護。相反地,有些人擁有較少的金錢,煩惱相對地比較少,他們因而享受到更多的平靜,晚上睡得比較好。盡管他們在物質上是貧窮的,但他們感到滿足與快樂。這顯示了正面心理狀態的影響力。單靠物質方面的發展,是無法完全解決人類痛苦的問題。

  在本書裏,我向你們貢獻出西藏傳統中寶貴的技巧。如果你在每日的修行中實行這些技巧,它們便會帶領你走向心的平靜。當你的心智得到平靜,你的煩躁和煩惱便會自然消退,你將享受到更多的快樂。你和別人之間的關系將會反映出這些變化。而且,身爲一個更好的人,你將成爲自己國家中一位更好的公民,最終也將成爲世界上一個更好的公民。

  仁慈

  我們所有人在出生時都是無助的。如果沒有父母的慈愛,我們無法生存,更無法成長。如果小孩在童年成長中總是不斷恐懼,沒有任何依靠,那麼他們終身都會受苦。由于兒童的心智非常纖細柔弱,因此他們對慈愛的需要特別地明顯。

  成人也需要仁慈。如果有一個人見到我,向我微笑,表現出一種誠懇的友誼態度,我會非常高興並滿懷感謝。雖然我可能不認識這個人,或者聽不懂他的語言,然而他的這種行爲會立刻令我心喜。反過來說,如果某個人缺乏仁慈,那麼即使他來自與我相同的文化,我已認識他很多年,我還是可以感覺得到這種情況。仁慈與愛是非常珍貴的特質,能夠讓人真正感受到四海之內皆兄弟。這些特質能夠讓群體相處在一起,因此它們在社會上是非常重要的。

  人的潛能

  我們每一個人對于自我或者“我”,都有一種真實確切的感覺。我們也都有共同的基本目標:我們要快樂,不要痛苦。同樣地,動物和昆蟲也都要快樂,不要痛苦,但它們並沒有特別的能力,來考量如何獲得更深層的快樂或者克服痛苦。身爲人類,我們生來即擁有思考的力量,這是我們的潛能,我們必須善加運用它。

  在每一個層面上,例如單獨的個體,或者家庭、社會、國家、星球的成員,我們都會面對到最有害的肇事者,那就是憤怒和我執。我在這裏所指的“我執”,不但是一種對“我”的感覺,而且還是一種誇張的自我中心心態。當我們生氣時,沒有人會說自己快樂。只要是我們性情被憤怒所占據,我們就不可能持續地享有快樂。爲了達到和平、甯靜及真正的友誼,我們必須把憤怒降到最低,並且培養仁慈和一顆溫暖的心。透過我在本書中說明的修行方法,這是可以達成的。

  我們培養自己擁有一顆溫暖的心,同時還能夠轉化他人。當我們變得更和善,我們的鄰居、朋友、父母、配偶及子女就比較不容易體驗到憤怒,而將變得更爲溫暖、慈悲、和諧。整個氣氛會變得更快樂,這能促進健康、甚至于長壽。

  或許你非常富裕、有權勢,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如果你缺乏仁慈和悲憫這些健康的感覺,那麼你的內心不會平靜,你的家庭不會平靜,甚至你的子…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