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考量到長遠的環境需要。
我要說,佛陀法教的精髓可以在兩句話中找到:
如果可能,你應該幫助他人。
如果不可能這樣做,至少你不應該傷害他人。
避免傷害他人,是身體力行戒律法教的初始階段要素。
日常修行摘要
一、注意自己對食物、衣服及住宿的執著,在居家信徒的生活裏,實踐出家人的知足修行。對適當的食物、衣服及住宿感到滿足。運用多余的閑暇時間來做禅定,如此就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難。
二、在身體或語言上,培養一種避免傷害他人的強烈欲望,無論你是否受窘、被侮辱、被斥責、被使喚,或者被打。
5、伸出援手
以不傷害做爲你的基礎,現在你可以培養對他人的關懷。首先透過個人解脫的戒律,我們學會了控製憤怒等負面情緒,現在我們可以開始學習如何安慰與服務他人。第叁至第四章中所描述的修行,如舍棄不善,確認痛苦的範疇和過程,經由四聖谛來超越痛苦;在居家信徒的生活中,采取出家人對短暫快樂的遠離,這所有的修行都爲第二個階段創造出一個不可或缺的背景,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大乘戒律。現在,你不僅不傷害他人,而且還要背負更多的責任來幫助他們。不傷害他人是防衛性的修行,幫助他人則是主動性的修行。
佛陀教導了戒律的叁個階段,也就是個人解脫的戒律,關懷他人的戒律,以及密續的戒律。幫助他人是大乘的法教,是第二個階段或菩薩的核心教義。並且,它也是本章的重點。
困難情境的價值
要如何培養關懷他人的態度?讓自己趨向關懷的主要方法,就是以自己對他人的重要性做爲對待的標准。一種從印度傳到西藏的修行,就是先找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共同基礎(平等),然後把自我中心取代爲對他人的關懷。印度瑜伽學者寂天在他的著作《入菩薩行論》裏,透徹解釋了這一個自他平等和交換的修行,許多西藏人都曾對這個典籍做過論述。
真正的慈悲是延伸到每一個衆生,而不只是針對朋友、家人或那些有困難的人。要將慈悲發展到極限,必須先修行忍辱。寂天說,如果忍辱的修行真的能令你心動而導致改變,那麼你會開始把敵人視爲自己最好的朋友,甚至就像心靈的指導一樣。
敵人提供我們某些修行忍辱、寬容及慈悲的最佳機會。寂天以心的正負面向對話的形式,列舉了許多非常棒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他對慈悲和忍辱的省思,對我個人的修行非常有幫助。閱讀它們可以轉化你的整個心靈,以下是其中一個例子:
對一個修行慈悲和愛的行者而言,敵人是最重要的老師之一。沒有敵人,你就不能練習寬容;沒有寬容,你就無法建造慈悲的健全基礎。爲了修行慈悲,你應該有一個敵人。當你面對正在傷害自己的敵人時,這就是修行寬容的時刻。因此,敵人是修行寬容的因,而寬容是敵人的效果或結果。所以那些就是因和果。誠如所說過的:“某件事情一旦與生起此事情的來源有關聯,就不能認爲生起此事的來源是有害的,反而應該想它是協助效果的産生。”
思索這一類的推論,有助于培養強大的忍辱,繼而培養出強力的慈悲。真實的慈悲是奠基于理性,凡夫的慈悲和愛是受到欲望和執著的限製。
如果你的生命是舒服而順暢的,你可以維持虛飾的僞裝。然而,當你面對困境時,沒有時間再虛僞,你必須面對真相。困難的時刻打造決心和內在的力量。透過困境,我們還能夠認識到憤怒的無用。不需要生氣,應該對製造麻煩者培養一種深刻的關懷和尊敬,因爲經由創造這種艱難擾人的氛圍,他們提供我們一個無價的機會來修行寬容和忍辱。
然而,我把這些困難的時期視爲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透過它們,我得到許多新經驗,學習到很多新觀念,它們讓我變得更實際。我年輕時高高地住在拉薩城的布達拉宮裏,常常透過望遠鏡看城市的生活。
從宮殿中的打掃工人那裏,我聽到很多閑話,他們就像我的報紙,告訴我攝政在做什麼,以及有哪些謠言和腐敗。我總是很高興地聽,而他們也對于可以把街上所發生的事情告訴傑仁波切,感到很驕傲。結果,在這個受苦的世界裏,我變得喜歡上一種承諾服務社會的生命。
我的修行得益于我生命中的動亂和困難。你也可以把你生命所受的苦,視爲深化你修行的動力。
自他交換和平等
誠如寂天在這個修行中所解釋,首先你了解到每一位都跟自己一樣,希望得到快樂而不願意痛苦;在這個基礎上,你和他們是平等的。而後,當你想到與無量衆生相比時,你只是一個體時,你了解到不論是忽視他人的利益,或爲了自己的快樂而利用他人,都是完全荒謬的。奉獻自己服務他人是非常有道理的。
當你這樣去想就會清楚地知道,不論你有多麼重要,你也只是單一個體,就像其他的人一樣,你有快樂的權利,但不同的是,你是一個人,而他們是很多人。一個人失去快樂是重要的,但比不上很多衆生失去快樂,從這樣的觀點來看,你能夠對他人培養慈悲,愛及尊敬。
就某方面而言,所有衆生都是一家人。我們需要擁抱人性的一體,然後關懷他人,而不是只關心我的家人、我的國家、我的陸地。我們必須關懷所有的生命,而不是只關心少數與我們相似的人和事。宗教、主義、種族、經濟製度、社會製度及政府的不同,全都是次要的。
有智慧的自私
把他人放在自己之前,即使從自私的觀點來說也是有用的。讓我解釋爲什麼是這樣。你想要快樂而不要痛苦,如果你對他人表達仁慈、愛及尊敬,他們會同樣地回報你,如此你的快樂就增加。倘若你對他人表達憤怒和仇恨,他們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你,那麼你就失去自己的快樂。因此我說,倘若你是自私的,應該有智慧的自私。凡夫的自私只專注在自己的需要,但是如果你有智慧的自私,對待他人的方式就會像對待親近的人一樣。最終,這個方法會製造更多的滿足、更大的快樂。因此,即使從自私的觀點來看,經由對他人的尊敬、對他人的服務,以及減低自我爲中心,你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當你關心他人時,你自己的福利自然得到圓滿。想想身體和語言的不善,它們就是投身到惡劣情境的原因。某人是以一種小格局來不殺生,比方說他的動機是不願意累積心上所種下的惡業。某人是以稍微寬廣的見解來不殺生,認爲這樣會阻礙好的投生,讓他無法持續修行一直到從輪回中解脫爲止。然而,利他的人視他人性命如同自己性命一般重要,不殺生是爲了要保護他人性命。這個珍惜他人的動機,遠較避免傷害他人的動機有著更大的力量。那些以自我爲中心的人認爲,就算他們做了不好的行爲,也可以忏悔罪過,並尋求改善業力。然而,珍惜他人性命的人關懷他人痛苦,知道就算對謀殺做忏悔,也無法幫助被傷害的那個人。這對于偷盜、通奸、說謊、挑撥、惡言等都相同,我想甚至包括無意義的閑聊。
關懷他人之所以是如此珍貴,乃是因爲它可以平衡自己的狀況。有一陣子,我對西藏的情境特別感傷,然後我記起自己曾經許下菩薩的誓言,每一天經常思索寂天的祈禱文:
乃至有虛空
以及從生住
願吾住世間
清除衆生苦
只要我一想到這個,整個負擔感立即消失,很像是從我身上脫下厚重的衣服。
藉由把灰心的特定原因放入一個更寬廣的視野,利他的承諾可以消除灰心的特定原因。這些原因不應該令你氣餒。一個人此生大部分的麻煩、擔憂及悲傷都是源于自我珍愛。正如上面所說,有智慧的自私並非是負面的,但短視的自私只關心立即性的滿足,則是有負面作用的。狹窄的觀點會對很小的問題也不能忍受。關懷一切衆生能夠擴大你的見解,讓你更實際。如此一來,利他的態度可以即刻減低自己的痛苦。
不論你是否信仰宗教,我懇切地請求你修行愛和仁慈。透過這種修行,你會了解到慈悲對于你自己內心祥和的價值。畢竟,就算你不關懷他人,毫無疑問地你很關心自己,因此必然想達成一個祥和的心與更快樂的日常生活。如果多修行仁慈和寬容,你會更加祥和。你不需要更換家裏的家具或是搬新家。你的鄰居可能很吵或很難相處,但只要你自己內心祥和和平靜,鄰居對你的幹擾就不大。然而,如果你是易怒的,即使好朋友來拜訪,你也不會真的快樂。如果你是平靜的,即使你的敵人也無法幹擾你。
這就是我說的,如果你真的自私,你最好是有智慧的自私,如此可以滿足你想要快樂的自私動機。這比以自我爲中心或是愚蠢的自私要好得多,因爲它們不會成功。
觀想
在日常生活中,以下的觀想技巧很有幫助。
一、保持平靜和理性。
二、在自己的右前方,想像另一個自己,是一個有著強大堅固我執的自己,是那種爲了滿足一個沖動就什麼都會去做的人。
叁、在自己的左前方,觀想一整群與自己無關的可憐人,包括窮困、無依、受苦的人。
四、平靜和無偏見地觀察這兩邊,然後想:“兩者都要快樂,而不要痛苦;兩者都有權利完成他們的目標。”
五、思量著:“我們通常爲了更好的待遇,而長時間努力工作;或者我們花費很多的錢,希望得到更多的東西。我們願意爲了長遠的回收而暫時犧牲。同理,犧牲一個人來幫助很多人是完全有道理的。自然地,你的心會站在受苦大衆的這邊。
做爲一個沒有偏見的觀察者,想著右邊這個充滿我執的自己忽視這麼多人的福利,無論他們受著怎麼樣的苦。像這樣就是不對的。雖然你觀想的兩方都有快樂的權利,但是無法逃避那麼多人壓倒性的需求。重點就是,你自己必須幫助和服務他人。
不可否認地,這樣的心境很難達到,但是如果以強大的…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