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決心來修行,年複一年,你的心會轉變、會改進。一九六零年代,當我在傳授宗喀巴的《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期間,我說如果我達到煩惱情緒止滅第一階段,就要做一個長時間的休息。我真的這麼想。雖然我崇拜利他主義,但我認爲很難去建立。然後在一九六七年左右,我從噶舉喇嘛恭努滇賈千那裏,學習寂天的《入菩薩行論》,然後開始更加思索它的意義,伴隨著龍樹的《寶鬘論》。終于,我得到一些信心,知道只要有足夠的時間,我是可以建立如此高度的慈悲。從大約一九七零年開始,每天早上我沈思利他主義時都會哭。這就是轉化如何産生。我不是說自己已經建立了一個高度的利他心,但是我有信心自己可以建立。
即使中等的利他心,也絕對可以帶給你某種程度的精神平靜。對他人關懷,具有很大的力量能夠轉化你的心。如果你能爲了一切衆生(包含動物)修行慈悲,會增加你無量的功德。
領悟到我們的責任
即使你目前沒有辦法做到珍惜他人超過珍惜自己的程度,至少要開始明白,忽視他們是不對的。我們有人的身體與人的判斷力,如果用在自私的目的上而不是爲了他人,那麼我們與動物無異。事實上,以螞蟻爲例,它們無私地爲社群工作;相較之下,人類有時並非那麼好。我們應該是更高等的動物,因此必須依據更高的自我來行動。
如果注意世界的曆史,可以發現大部分喪失生命的巨大悲劇都是人類所做的。人類弄得亂七八糟。現今,千百萬的人持續處在種族、民族和經濟沖突的恐懼裏。誰應該爲這種恐懼負責?這不是動物的責任。許多動物因爲戰爭而死亡,但我們對此感到無所謂,我們只關心自己。對于終止戰爭,有很多可以談,但我們必須超越光是許願而已。活著的時候沒有慈悲,沒有關懷,只是殺和吃動物,以及爭鬥和殺害千萬人,我們人類的價值是什麼?清除這些混亂是我們的責任。
現今,最好的溝通方式中,電視是其中一種。在電視臺工作的人如果希望練習這個崇高的理想,也就是關懷他人,可以做非常實質的貢獻。雖然欲望和謀殺的故事提供娛樂刺激,但是在心底深處會有負面影響。我們不需要總是有這樣的娛樂,雖然這可能不關我的事!
我們必須以慈悲來教育年輕孩子們。老師和家長可以把真實、溫暖的人性價值灌輸給孩子,這會帶來巨大的利益。我注意到,報紙上有一篇報導指出,有一家專門製造來福玩具槍的玩具公司,在聖誕節時故意停産暴力玩具。這是多好的觀念!多麼利他的行爲!
決定要達到證悟
一旦你深刻地想要竭盡所能,來解除痛苦與根絕痛苦的原因,然後幫助衆生得到快樂的原因,那麼要想一想如何才能做到。這只有當其他人也了解到如何做,然後實踐這些修行時才可能發生。因此,你對他人最高福利的承諾,就是教導他們如何修行,以及應該舍棄何種行爲,如此他們自己才會擁有獲得快樂與避免痛苦的能力。沒有其他的方法。要做到這一點,你自己必須知道他們的內在傾向和興趣,也要知道如何教他們。
因此,爲了幫助他人,你要全然有所准備。要准備什麼呢?你必須遣除一切心中的障礙,知道一切知道的,被稱爲菩薩的慈悲修行。真正需要的不只是克服妨礙他們自我解脫的障礙;他們要清淨全知的道路,以便可以知道他人的傾向,然後辨識哪種方式對他們有效。如果只是單純地做選擇,菩薩會先選擇清除全知的障礙。然而,使我們陷在輪回中的煩惱情緒障礙了全知,它們是心中的先天傾向。造成現象顯現爲固有存在。不能先克服主要的煩惱情緒,也就是相信自性爲有(也就是自性有,指具有固有存在性)的無明,你就無法克服因爲無明而造成的心中先天烙印。經由煩惱情緒的淨化,以及因煩惱而造成的先天烙印的被淨化,你可以把自己的意識轉化爲佛陀(全然覺醒)的全知智。
總而言之,要引發他人的全部快樂,你自己必須先開悟。了解這一點,然後決定爲他人尋求證悟,這就是被稱爲證悟的利他動機或是菩提心。遵循寂天的修行,看到自己和他人是平等地爲快樂在奮鬥,把對自己的重視轉化爲對無限他人的重視,你便可以從你自己內在生起菩提心的力量。
有叁種不同風格的利他態度顯現在叁種人身上。第一類是像君主,渴望先達到佛境,如此可以更有效地幫助他人。第二類是像船夫,渴望與衆生一同到達證悟彼岸。第叁類是像牧羊人,渴望所有人都能在他或她開悟之前先成佛。
後面兩類比僅只表示某類修行者的慈悲態度。實際上,不可能有像船夫的情形,也就是所有人同時達到證悟;也不可以像牧羊人,也就是所有人在他之前證悟。反而是,證悟永遠像第一類君主的情形,由于菩薩最後決定盡可能快速地證悟,所以可以更有效地大規模幫助人。就像西藏聖者薩迦班智達在《叁律儀論》中說,菩薩有兩種祈請的願望,一種是可以實現的,另一種是不能實現的。在寂天的《入菩薩行論》中,有許多願望的例子是實際上達不到的,而是爲了建立強大的意志和決心。比方說,把自己的快樂布施出去,然後把他人的痛苦帶到自己身上,或許除了某些較輕微的痛苦之外,並不一定真的可能做到。雖然不實際,但爲了增加慈悲的勇氣,船夫和牧羊人的比喻只是爲了指出菩薩強大的助人願望。
讓我告訴大家一個引領至很深體驗的回向文的例子。在西藏東北安多地區,拉蔔楞寺劄西寺廟中有一位學者型修行者。一九五零年中共入侵時,在寺廟裏逮捕了叁千位出家人當中的一千位,其中一百位要被處死,而這位學者型修行者便是其中一位。當他被帶到刑場執行槍決的前一刻,他祈請:
願衆生之苦惡障,
此刻無余入己身。
願己之快樂及福報入彼等。
願一切有情從深入安樂中!
就在被殺之前的那一點時間裏,他能夠以“將他人這苦帶走,以及將自己的快樂給他人”這種修行的心靈態度來面對。當事情順利時,談論這樣的修行是很容易的,但是他是在最難的時候實踐這個修行。這清楚示現出長期修行所得到的心靈成就。
如同寂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如果一個盲人在垃圾中找到一個珠寶,他會疼惜珍愛它。如果在欲望、仇恨有無明的垃圾中,也就是在折磨我們自己的心和世界的情緒裏,我們生起了慈悲,我們應該把它當做珠寶一般加以珍惜。這個珍貴的發現能夠帶給我們快樂和真正的甯靜。偶爾的度假或藥物只能帶來暫時的慰藉。一個真正關懷他人的持戒態度,也就是把他人看得比自己要重要,對他人和自己都是有幫助的。這對任何人都沒有傷害,不論是暫時或長遠。慈悲是無價的珠寶。
恒常關懷他人。如果你不能幫助他人,不要傷害他們。這是戒律修行的要義。
日常修行摘要
每天都要做前面所描述的五個觀想步驟:
1、保持平靜和講理。
2、在你的右前方,想像一個自己是執著且以自我爲中心。
3、在你的左前方,想像一群可憐的人,他們是一群與你不相關的受苦衆生,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
4、從你平靜而有利的觀點來觀察這兩邊。現在想著:“兩邊都要快樂,都想揚棄痛苦。兩者都有達到這些目的的權利。”
5、思索著,通常爲了長遠的利益,我們願意做短暫犧牲,因此左方大多數受苦衆生的利益遠較右方單一我執人來得重要。注意到,你的心自然轉向更大數量的衆生這一邊。
6、懷抱證悟的大願
爲何尋求證悟?
慈悲是達到更深層戒律的鎖鑰,然而當我們仍然受困于錯誤態度時,我們如何幫助他人?當我們自己尚未達到更佳的狀態時,我們很難大規模地幫助他人,就像我們所討論的。比方說,如果要幫助文盲,首先你必須受教育。同樣地,來幫助這麼多的有情生命,我們必須先到達佛境,因爲佛具足幫助他人的一切功德,也就是一切心靈成長的技術知識,以及對他們情緒、興趣、先天傾向等的透視知識。當透過慈悲的修行來關懷他人時,這也就是深植新價值的時刻。透過懷抱證悟大願的修行儀式,我們在心中爲這些新價值奠下基礎。
你本來就具足全然開悟的基本特質,也就是心的“燦然”(也就是明亮)和“認知”的本性。因此,專注于這個想法:“爲了無盡虛空的有情衆生,我會達到無上圓滿證悟。”孕育這個意願直到它強大。在這個過程裏,懷抱著利他開悟的修行儀式是很有幫助的。
累積功德的七種修行
這個儀式應該成爲你每日禅定的一部分,在七個步驟開始之後是一個特別的供養。這些修行增加你功德的力量,然後更確實地引領你至轉化。經由這些虔誠的形式,你可以強化你對慈悲的承諾。在以下的內容裏,你可以看到,它們都是向教導慈悲的聖衆獻出虔敬心。
一、皈依。想像釋迦牟尼佛周圍環繞著無量的菩薩,布滿在你前方的虛空中,你用身體、語言及意念向他們頂禮。你雙手合十,然後強烈地感受自己正尊敬地向佛和菩薩皈依。然後大聲地說出:“頂禮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
二、供養。把水果或香等供品排列好,想像一切適合被供出的東西(不論你是否擁有它們),包括你的身體、你的資糧,以及你的善業。然後想像將這一切全然供給諸佛菩薩。
叁、忏悔。對于身體、語言及意念由于傷害的欲望所造成的無量惡行,我們都有責任。用一種完全不隱瞞的精神,對自己所做的事生起忏悔的感覺,這些行爲就是讓自己吃了毒藥一樣。同時許願未來不再做這些行爲,就算犧牲自己性命也不做。思考著:“從心底深處,向諸佛菩薩忏悔我所做的惡行。”淨化惡行的主要方法,就是透過忏悔。你的忏悔越大,未來不重蹈覆轍的意願越強烈。
四、贊歎。從心底深處贊歎他人的善行。對此生所做的好事感到高興,專注于特定的善行,像是慈…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