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善的布施。此生能擁有人身,同時有機會修行利他,就是過去世善行的證明。因此,對自己的美德感到喜悅,而且自思、暗想:“我真的作了一些好事。”對他人的美德也感到高興,不論是否看到他們做完。對無限時間中諸佛菩薩數不清的美德感高興。由于對自己和他人的美德感到喜悅,你就不會對自己的善行感到遺憾。(比方說,希望自己沒有布施,因爲這讓你銀行戶頭變少。)同時也不會嫉妒他人的善行,或是與他們競爭。
五、懇求。爲了所有受苦大衆,要求已全然開悟而未弘法的諸佛弘揚法教。
六、祈願。祈禱諸佛不要入涅槃!這是特別請求已在弘法而接近入滅的諸佛住世。
七、回向。與其把前面的修行集中于爲了此生或下一世的暫時性快樂和舒適,或僅只不過輪回中解脫,不如爲了最高開悟而回向。思索著:“爲了一切有情衆生,願此善行助我達到圓滿開悟。”
想像整個世界已完全清淨,然後把它與所能思議的驚奇事物,供給諸佛菩薩。這種特殊的供養,借由把一切令人滿意的事物供養給傳授者,來培養慈悲。
承諾去幫助
現在你已爲照顧他人懷抱開悟大願的實修儀式作好准備。這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念頌一個短的皈依文:“直到證悟,我皈依佛、法、僧”。以下叁種態度的融合,是最慈悲的皈依形式:
一、不僅只關懷自己,而且關懷一切衆生的狀態,挂心他們不只是尋求個人的離苦,而是都能懷抱成佛的利他證悟大願。
二、對佛、證量狀態、修行諸聖衆具信心,相信透過他們,一切衆生都能從苦中解脫。
叁、慈悲,表示不能忍受他人受著苦的奴役而袖手旁觀。
知道佛陀是皈依的老師,道谛和滅谛是真實的皈依,直接領悟現象實性的菩薩是修行諸聖衆,引領一切衆生至皈依。
有著這樣的了解,懷抱最證悟的大願,然後念頌:“透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功德的累積,爲度衆生願我成佛。”做的時候要想:“透過這些力量,願我不是爲幫助自己而成佛,而是爲了服務一切衆生幫助他們成佛。”這被稱爲以願望形式生起成佛的慈悲意願。
到了這裏,就到了儀式的核心部分。我們必須在心中生起一個強烈的願望,然後觀想一尊佛在自己面前,也可以是自己的根本上師,做爲佛的代表。
一、念誦以下的詞句,就好像你是隨著佛陀在重複念誦:
直至證悟皈依佛、法、僧。經由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功德的累積,爲度衆生願成佛。
如此念誦,我們並不是把自己的善行指向這一輩子,甚至于下一輩子的某一個小目標,而是指向最高目標——讓所有衆生達到全然的自由。我們必須用極大的決心來培養這種態度。
二、重複念誦一遍,用更大的決心讓這利他主義的目標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中隨時存在的目標。
直至證悟我皈依佛、法、僧。
經由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功德的累積,爲度衆生願成佛。
叁、從心底用更大的決心念誦第叁遍。在此我們要做出一個持久的、徹底用理性達成的決定,認爲這麼多衆生的利益遠超過自己的利益。這個決定是在任何狀況都不會動搖的。心中要想:“現在我有這麼大好的機會,還有什麼比爲他人利益努力更重要?從這一刻開始,我必須盡己所能,停止執著自己的利益,深深地發心,讓自己爲所有衆生的福祉而努力。爲了達成這個目標,我要成就無上完美的證悟。念誦:
直至證悟我皈依佛、法、僧。
經由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功德的累積,爲度衆生願成佛。
儀式到此結束。透過這個儀式,我們可以種下並培養強大而不動搖的慈悲心種子。
在此生維持誓言
爲了讓利他主義的態度在此生中不衰退,有四種修行可以運用:
一、首先,你要不斷地想起爲衆生證悟的利益是什麼,用這個方式增進我們能爲衆生證悟的熱誠。
二、之後,爲了增進你自己對他人的關懷,把每天日夜各分成叁部分,在每一個部分中,白天挪用一點時間,或者晚上讓自己醒來,就算是五分鍾,修行前面所說明的五步觀想(參見第五章)。這是非常有效的修行,它成爲日常的習慣,像是在固定的時間吃飯一樣。如果你不能經常如此做,那麼每天早上用一次時間來觀想這些步驟叁次,大約只要花十五分鍾,然後晚上再同樣做一次。你要對目標的意義做思考:“願爲衆生到達最高證悟!”
叁、下一段的修行需要小心觀察。爲了所有衆生而尋求最高證悟,必須小心,在心中不要忽略任何一個衆生的福祉。
四、盡量努力去累積善行和智慧這兩種力量。爲了增加功德,自願參與布施和持戒這些累積功德的活動。爲了累積智慧,你必須漸漸了解現象存在的真實情形。因爲這是一個複雜的題目,所以我們將在第八到第十章中詳細探討。在此,我們先說,我們一定要去思考現象是如何現起,以及現象是如何依賴因緣而存在。
在未來世中維持誓言
在未來世中,我們爲衆生證悟的慈悲動機可能會減弱。如果我們能放棄以下四種無益的行爲,然後修持其後所列出的四種有益修行,我們可以避免這件事情發生。
四種無益的修行
一、欺騙一位高人,像是寺廟住持、受戒上師、喇嘛、或者同修者,關于自己的負面行爲。
二、讓正在累積功德的人後悔自己的行爲。
叁、批評或貶低那些對他人表達慈悲的人。
四、以欺騙或誤導來取得他人的服務。
四種有益的修行
一、不對任何人說謊。這有例外,因爲有時說謊可以對他人有極大的利益,但這種情形極少。
二、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人走向利他主義的證悟佛境。
叁、用同樣的方式來看待並對待菩薩和佛。我們並不知道誰是菩薩,誰不是,所以我們必須同樣地尊敬所有衆生。基本原則是,把他人放在自己之上。
四、永遠不要欺騙別人,永遠保持誠實。
如果你能夠決定用這些方法來修行,培養爲衆生成佛的決心,那麼就許下這個承諾:“我將保持決心,永不放棄。”那些無法維持這種修行程度的人,可以先不立這個誓言,另外想:“願我能夠爲所有衆生達到最高證悟!”不是佛教徒的朋友們,像基督徒、猶太教徒、回教徒等,可以借由想著:“我要爲所有衆生帶來救援和快樂。”而生起另一種有同樣價值的利他態度。
證悟的實際目標
當所懷抱的證悟願望已經堅固時,你就應該實踐它。這叫做“菩薩行爲”,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六種圓滿”(六度):
一、布施:包括(1)捐出物質的東西,包括錢、衣服及食物;(2)給與愛;(3)給與心靈教義和修行的開示;以及(4)讓所有衆生,包括動物,從恐懼的狀態中得到解脫;甚至幫助一只螞蟻從一灘水中爬出來。
二、持戒:主要指的是菩薩利他主義的態度和行爲。
叁、忍辱:這是用在壓力很大的情況中,或者爲了維持艱困的努力,像是學習開示、長期修行。
四、精進:這能夠幫助我們維持對德行的熱誠,同時也幫助其他五度。
五、禅定:這就是穩定和專注的禅定修行,在下一章會說明。
六、智慧:需要智慧才能夠了解輪回和無常的本質,也需要智慧才能夠了解相互依存的現起和空性。
“六度”同時可以被濃縮成菩薩的叁種訓練,也就是持戒圓滿的修行(包括“布施”和“忍辱”)、禅定圓滿的修行,以及智慧圓滿的修行。這叁種修行都需要“精進”的圓滿。所以,本書的焦點——持戒、禅定及智慧的叁種修行中,包含了“六度”的修行。
當你在內心深處達到一種感覺,認爲你必須實踐菩薩行爲,也就是實踐“六度”,或者用另一種觀點來看,也就是實踐叁種修行,這就是許下菩薩證悟行願誓言的適當時候。
基本上,所有衆生都因爲渴望得到快樂,試圖避免痛苦,而全部連結在一起。我們也是同樣地平等,也就是我們同樣有可能去除痛苦,得到快樂;在這一方面,我們都擁有同樣的權利。這麼說來,我們與其他衆生有什麼差別?你只是單獨的個體。很容易可以看出,這麼廣大的衆生都在期盼快樂,尋找終止痛苦的方法,他們比任何一個個體更重要。所以說,極度合理的一件事情,就是讓自己發願,用自己的身體、語言及意念,爲無數他人的福祉而努力,放棄僅只照顧自己的態度。
每日修行摘要
首先做七種預備步驟:
一、禮贊:觀想釋迦牟尼佛在你面前的空中,四周環繞著無數的菩薩,充滿虛空。向他們禮贊。
二、獻供:對所有的佛和菩薩獻出所有最美妙的東西,包括你的身體、你的資源,以及你所有的功德,不論你自己是不是擁有這些。
叁、忏悔:對身體、語言及意念由于傷害他人的意圖所造成的惡行,以不隱瞞的精神,生起忏悔,同時許願未來不再重蹈覆轍。
四、贊歎:從心底深處贊歎自己與他人的善行。對此生和過去世所做的好事感到高興,思索著:“我真的做了一些好事”。對他人的美德包括諸佛菩薩的美德,也感到高興。
五、懇求:爲了所有受苦大衆,要求已全然開悟而未弘法的諸佛弘揚法教。
六、祈願:祈禱諸佛不要入涅槃!
七、回向:將這六種修行回向給獲得最高證悟。
然後進行懷抱大願儀式的核心部分:
一、心中生起爲衆生而成佛的強烈願望,觀想有一尊佛在自己面前,或是以自己的根本上師做爲佛的代表。
二、把以下的詞句念誦叁遍,就好像你是隨著佛陀在重複念誦:直至證悟我皈依佛、法、僧。
經由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和智慧)功德的累積,爲…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