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P10

  ..續本文上一頁度衆生願成佛。

  爲了在此生中維持並加強這甚深得他主義的態度,修行以下:

  一、不斷憶起發願爲衆生而證悟的利益爲何。

  二、把每天白天分成叁部分,晚上分成叁部分,在每一個部分中抽出一點時間,或者自己從睡眠中醒來,修行第五章所說明的五步觀想,也可以每天早上用一次時間來觀想這些步驟叁次,爲時大約十五分鍾,晚上再同樣做一次,也是十五分鍾。

  叁、心中避免忽略任何一個衆生的福祉。

  四、盡量用好的態度去從事具德行的活動,並且對實相的本質培養一種粗略的理解或是保持如此去作的意願,然後去實踐。

  爲了在未來世中維持並加強這甚深利他主義的態度,修行以下:

  一、不要對任何人說謊,除非透過說謊可以對他人有極大的利益。

  二、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他人走向利他主義的證悟。

  叁、以尊敬心對待所有衆生。

  四、永遠不要欺騙別人,並且總是保持誠實。

  最重要的是不斷思索:“願我有能力能夠幫助所有衆生。”

  

第叁部、修行專注的禅定

  

7、令心專注

  讓我們看看如何開展一個有意義的生命。首先是戒律,然後是專注禅定,接著是智慧。智慧是依賴專注于一的禅定,而禅定依賴戒律的自覺。在前面五章裏,我們討論戒律的修行,如此能夠讓你的心更安定而祥和,然後你的心可以有更多的心靈進展。有著自覺的行爲,就可以成就被稱爲甯靜安住(也就是止)的專注禅定。但是,你的心依然太散亂,無法做逐漸有實效的禅定修行,而這種禅定需要全部的專注力,甚至一點小小的聲音也能令你立刻分心。由于心必須在絕對專注的情形下才能掌握智慧,所以在這一章裏,我會討論建立甯靜安住的甚深專注狀態的過程。首先我會簡短地描述各類的禅定,如此你就了解甯靜安住的定位。

  禅定的類別

  有許多禅定的方式:

  

  # 兩種基本的禅定分別是分析性的禅定(也就是觀)與安穩的禅定(也就是止)。在分析性的禅定中,你分析一個主題,試著以推論來了解。比方說,你思考事情如何由因所製造,或者它們如何刹那刹那地被解體,如此來禅定事情的無常性。在安穩的禅定中,你把心專注于單一的物象或主題上,比如像無常。(透過安穩的禅定培養出甯靜安住)。

  # 另一種區分禅定的方式就是主觀的禅定和客觀的禅定。在主觀禅定中,你的目標是要在心中培養一種嶄新(或強化)的視野或態度。信心的培養就是這類禅定的一個例子;你所專注的不是信心,而是透過禅定培養出一種態度。(慈悲的培養也是主觀的禅定,因爲你不是對慈悲做禅定,而是尋求要使自己的心更加慈悲。)在客觀的禅定中,你對一個主題做禅定,比方說無常,或者是對一個物象做禅定,比如一尊金色身體的佛像。

  # 你可以用許願的態度做禅定,比方說你可以願自己充滿了佛的慈悲和智慧。

  # 或者你可以更往前一步,進入到觀想的禅定,觀想自己具足了目前所不具備的特質。本尊相應的的修行要你對自己做本尊的禅定,本尊的身體是由智慧明光所構成。

  在這些不同類型的禅定中,讓我們討論如何修行甯靜安住的安穩禅定。如上所述,安穩禅定的目的是要加強心的能力,使心能夠專注在單一的物象或主題上,如此就能夠讓心從根本上克服問題。此外,這也會讓你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敏銳和醒覺,這將逐漸增加你的記憶力,對你生活中的所有部分都有幫助。

  達到甯靜安往

  在這一類型的禅定中,你尋求達到一種甚深專注的心境,以下是所需:

  一、最初的因就是戒律,這可以帶來一個祥和、放松、良知模式的行爲,如此可以遣除粗糙的散亂。

  二、一個修行的地方和時間,遠離日常生活的散亂。在日常的作息中,找出禅定的時間。對專注的禅定而言,獨自在一個隱密安靜的地點是很重要的。由于噪音是阻礙專注的刺針,因此剛開始時在安靜之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考慮利用假期做閉關。

  叁、以合適的飲食來培養心的清明。有些人由于健康條件,也許必須吃肉,但一般說來,素食是最好。根據個人解脫的戒律,並不限製偶爾吃肉;但是你不應該吃特別爲你而殺的肉,倘若沒有被供養你也不應該要求。確實,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能成爲素食者,那是最好的。某些大乘經典中禁止吃肉,因爲大乘戒律的核心就是爲他人著想。吃太多食物並不好,因此吃少一點。當然,喝酒是絕對不可以,也不可以服用任何會改變心意的藥物,同時,也不建議抽菸。如果一個有胡子的人,一面抽菸一面進入甚深的禅定,也許會讓他的胡子起火。

  四、適當的睡眠量。睡太多會讓你的心遲鈍,睡太少會讓你瓦解。你必須自己找出適合的睡眠量。

  五、在專注的禅定中,身體的姿勢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早期的階段。如果可能就盡量把腿雙盤或單盤,用兩個墊子,把較小的墊子放在臀後,讓你的後面較膝蓋高一些,這個效果是無論你禅定多久,都不會那麼容易就疲倦。把背脊伸直如箭般,頭微微下垂,眼睛注視著鼻子前方。把舌頭輕抵上颚,讓唇和齒如常,讓雙臂稍爲放松,不讓它們緊逼著身體。至于雙手的位置,日本禅宗的修行者通常把左掌放置在右掌之上,掌心向上。西藏人把右掌放在左掌之上,掌心也是向上。在密續的修行中,右掌置于左掌之上是重要的,而且雙掌向上,兩拇指碰觸開成叁角狀,放置在離肚臍四指寬之處。

  禅定的物象

  爲了達到甯靜安住,安穩禅定有很多種可能的物象:

  # 呼吸。有些典籍談到,注視著從鼻子中吸入和吐出的氣,但沒有說呼吸要多深。另外一些典籍解釋,在特定的幾何部位想像氣如何在遊走。有一種呼吸練習是把下面的氣或能量往上提,接著把上面的能量往下壓,然後就像在臍下一個瓶子內持住這些氣。

  # 你的身體、感覺、心中現象,比如無常。這一類的禅定被稱爲透過正念而建立。

  # 在你身體內或外的一個明光圓盤上,你自己名字的第一個字。

  # 泰國的修行者通常對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采用正念做爲禅定。走路時,他們很注意右腳踩出去,接著左腳,然後右腳。

  # 一般說來,對佛教徒最好的禅定物象就是釋迦牟尼的身相;對基督徒可以是基督的影像。注視著他們,當你閉上雙眼時,他們會在你內心中出現。在視線的水平上對肖像做禅定,不要太高或太低,在大約四或五英尺的距離。

  剛開始時,很難讓禅定的物象在心中清晰現起,爲了避免讓覺知遲鈍,盡量試著密集地多做練習(每次約五分鍾),不要做太長的禅定(理想中,每天做四到十六個短的練習)。當它終于從內在現起時,就表示你已經找到了禅定的物象。現在持續地把心專注其上。

  調和興奮和散亂

  爲了能達到甯靜安住,禅定的對象必須要能穩定和清晰。在維持禅定上,最大的障礙就是興奮與散亂。興奮妨礙了穩定性,當心不能夠停留在對象上,而變成破碎分歧時,禅定的對象就不見了。還有一種微細的興奮形式,就算沒有忘掉禅定對象,但心的某個角落正在想著其他事情。你需要確認興奮,經由正念,讓心不會受影響。

  昏沈是一種妨礙身心清明的沈重狀態。昏沈會引發散亂,這妨礙了清明。在粗糙的散亂中,心會下沈;禅定的對象消退不見。在微細的散亂中,禅定的對象還在,但心和對象的清晰度有一點消退,這是因爲心的強烈度已經衰退,心有一點大松散。也許禅定的對象還保持清晰,但已經沒有真正的醒覺性,這個狀態常被誤認爲是正確的禅定。

  當你的心太激烈時,你感覺到興奮,你必須要放松,就像把吉他的弦稍稍放松一樣。同樣地,當你散亂時,你的心就夠緊,因此你要稍稍把它弄緊一點,就像把弦調緊一般。心就像是一個很好的弦樂器,需要調音。

  正念和內觀

  建立專注的背後力量就是正念,也就是與對象共處而不散亂的能力。正念的練習就是:每一次心在搖擺時,把它不停地帶回到禅定的對象上,這會一再地發生。當你能熟練地把正念保持在對象上時,你就可以專注在內觀上。寂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道,內觀的特殊作用就是,定期檢驗自己身體上或精神上的活動。在建立甯靜安住的過程中,內觀的工作就是,定奪心是否將要或已經受到散亂或興奮的影響。剛開始的時候,散亂和興奮的期間是強烈的,經過努力,這一切逐漸減弱減少,而停留在對象的時間變長。慢慢地,甚至微細的散亂和興奮也失去力量而消失。最終,超越了興奮和散亂的過失,心專一安住在對象上的能力增加。

  經由正念和內觀,你可以持續地掌握對象,你有可能在六個月之內達到專注的禅定。剛開始時,你必須努力強迫自己的心放在禅定對象上;偶爾,你不再需要如此努力去做;然後你繼續放松地去做;最後你無需用力遣除興奮與散亂,自然地就專注在對象上。如果你能夠清晰而持續地安住在對象上四個小時,你已經達到堅固的穩定性。身心的不利狀態都消失,而達到一種身心柔軟的樂。到這一刻,你已經達到甯靜安住。

  甯靜安住的特質

  甯靜安住的心必須有著快速掌握對象的穩定性,只是如此還不足夠。心還必須是清明的,但這還是不夠。它的清明必須是強烈、警覺及敏銳的,連一點點遲鈍都不允許。這些能夠讓心易于感受到甯靜安住的微細調整,並不是很容易做到。在印度的達蘭莎拉,有一位西藏人正在修行專注的禅定,他告訴我專注禅定的培養比他在中國坐牢還要困難麻煩!因爲很難,所以謹慎的准備是很重要…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