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P10

  ..续本文上一页度众生愿成佛。

  为了在此生中维持并加强这甚深得他主义的态度,修行以下:

  一、不断忆起发愿为众生而证悟的利益为何。

  二、把每天白天分成三部分,晚上分成三部分,在每一个部分中抽出一点时间,或者自己从睡眠中醒来,修行第五章所说明的五步观想,也可以每天早上用一次时间来观想这些步骤三次,为时大约十五分钟,晚上再同样做一次,也是十五分钟。

  三、心中避免忽略任何一个众生的福祉。

  四、尽量用好的态度去从事具德行的活动,并且对实相的本质培养一种粗略的理解或是保持如此去作的意愿,然后去实践。

  为了在未来世中维持并加强这甚深利他主义的态度,修行以下:

  一、不要对任何人说谎,除非透过说谎可以对他人有极大的利益。

  二、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他人走向利他主义的证悟。

  三、以尊敬心对待所有众生。

  四、永远不要欺骗别人,并且总是保持诚实。

  最重要的是不断思索:“愿我有能力能够帮助所有众生。”

  

第三部、修行专注的禅定

  

7、令心专注

  让我们看看如何开展一个有意义的生命。首先是戒律,然后是专注禅定,接着是智慧。智慧是依赖专注于一的禅定,而禅定依赖戒律的自觉。在前面五章里,我们讨论戒律的修行,如此能够让你的心更安定而祥和,然后你的心可以有更多的心灵进展。有着自觉的行为,就可以成就被称为宁静安住(也就是止)的专注禅定。但是,你的心依然太散乱,无法做逐渐有实效的禅定修行,而这种禅定需要全部的专注力,甚至一点小小的声音也能令你立刻分心。由于心必须在绝对专注的情形下才能掌握智慧,所以在这一章里,我会讨论建立宁静安住的甚深专注状态的过程。首先我会简短地描述各类的禅定,如此你就了解宁静安住的定位。

  禅定的类别

  有许多禅定的方式:

  

  # 两种基本的禅定分别是分析性的禅定(也就是观)与安稳的禅定(也就是止)。在分析性的禅定中,你分析一个主题,试着以推论来了解。比方说,你思考事情如何由因所制造,或者它们如何刹那刹那地被解体,如此来禅定事情的无常性。在安稳的禅定中,你把心专注于单一的物象或主题上,比如像无常。(透过安稳的禅定培养出宁静安住)。

  # 另一种区分禅定的方式就是主观的禅定和客观的禅定。在主观禅定中,你的目标是要在心中培养一种崭新(或强化)的视野或态度。信心的培养就是这类禅定的一个例子;你所专注的不是信心,而是透过禅定培养出一种态度。(慈悲的培养也是主观的禅定,因为你不是对慈悲做禅定,而是寻求要使自己的心更加慈悲。)在客观的禅定中,你对一个主题做禅定,比方说无常,或者是对一个物象做禅定,比如一尊金色身体的佛像。

  # 你可以用许愿的态度做禅定,比方说你可以愿自己充满了佛的慈悲和智慧。

  # 或者你可以更往前一步,进入到观想的禅定,观想自己具足了目前所不具备的特质。本尊相应的的修行要你对自己做本尊的禅定,本尊的身体是由智慧明光所构成。

  在这些不同类型的禅定中,让我们讨论如何修行宁静安住的安稳禅定。如上所述,安稳禅定的目的是要加强心的能力,使心能够专注在单一的物象或主题上,如此就能够让心从根本上克服问题。此外,这也会让你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敏锐和醒觉,这将逐渐增加你的记忆力,对你生活中的所有部分都有帮助。

  达到宁静安往

  在这一类型的禅定中,你寻求达到一种甚深专注的心境,以下是所需:

  一、最初的因就是戒律,这可以带来一个祥和、放松、良知模式的行为,如此可以遣除粗糙的散乱。

  二、一个修行的地方和时间,远离日常生活的散乱。在日常的作息中,找出禅定的时间。对专注的禅定而言,独自在一个隐密安静的地点是很重要的。由于噪音是阻碍专注的刺针,因此刚开始时在安静之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考虑利用假期做闭关。

  三、以合适的饮食来培养心的清明。有些人由于健康条件,也许必须吃肉,但一般说来,素食是最好。根据个人解脱的戒律,并不限制偶尔吃肉;但是你不应该吃特别为你而杀的肉,倘若没有被供养你也不应该要求。确实,如果大部分的人都能成为素食者,那是最好的。某些大乘经典中禁止吃肉,因为大乘戒律的核心就是为他人着想。吃太多食物并不好,因此吃少一点。当然,喝酒是绝对不可以,也不可以服用任何会改变心意的药物,同时,也不建议抽菸。如果一个有胡子的人,一面抽菸一面进入甚深的禅定,也许会让他的胡子起火。

  四、适当的睡眠量。睡太多会让你的心迟钝,睡太少会让你瓦解。你必须自己找出适合的睡眠量。

  五、在专注的禅定中,身体的姿势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早期的阶段。如果可能就尽量把腿双盘或单盘,用两个垫子,把较小的垫子放在臀后,让你的后面较膝盖高一些,这个效果是无论你禅定多久,都不会那么容易就疲倦。把背脊伸直如箭般,头微微下垂,眼睛注视着鼻子前方。把舌头轻抵上颚,让唇和齿如常,让双臂稍为放松,不让它们紧逼着身体。至于双手的位置,日本禅宗的修行者通常把左掌放置在右掌之上,掌心向上。西藏人把右掌放在左掌之上,掌心也是向上。在密续的修行中,右掌置于左掌之上是重要的,而且双掌向上,两拇指碰触开成三角状,放置在离肚脐四指宽之处。

  禅定的物象

  为了达到宁静安住,安稳禅定有很多种可能的物象:

  # 呼吸。有些典籍谈到,注视着从鼻子中吸入和吐出的气,但没有说呼吸要多深。另外一些典籍解释,在特定的几何部位想像气如何在游走。有一种呼吸练习是把下面的气或能量往上提,接着把上面的能量往下压,然后就像在脐下一个瓶子内持住这些气。

  # 你的身体、感觉、心中现象,比如无常。这一类的禅定被称为透过正念而建立。

  # 在你身体内或外的一个明光圆盘上,你自己名字的第一个字。

  # 泰国的修行者通常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采用正念做为禅定。走路时,他们很注意右脚踩出去,接着左脚,然后右脚。

  # 一般说来,对佛教徒最好的禅定物象就是释迦牟尼的身相;对基督徒可以是基督的影像。注视着他们,当你闭上双眼时,他们会在你内心中出现。在视线的水平上对肖像做禅定,不要太高或太低,在大约四或五英尺的距离。

  刚开始时,很难让禅定的物象在心中清晰现起,为了避免让觉知迟钝,尽量试着密集地多做练习(每次约五分钟),不要做太长的禅定(理想中,每天做四到十六个短的练习)。当它终于从内在现起时,就表示你已经找到了禅定的物象。现在持续地把心专注其上。

  调和兴奋和散乱

  为了能达到宁静安住,禅定的对象必须要能稳定和清晰。在维持禅定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兴奋与散乱。兴奋妨碍了稳定性,当心不能够停留在对象上,而变成破碎分歧时,禅定的对象就不见了。还有一种微细的兴奋形式,就算没有忘掉禅定对象,但心的某个角落正在想着其他事情。你需要确认兴奋,经由正念,让心不会受影响。

  昏沉是一种妨碍身心清明的沉重状态。昏沉会引发散乱,这妨碍了清明。在粗糙的散乱中,心会下沉;禅定的对象消退不见。在微细的散乱中,禅定的对象还在,但心和对象的清晰度有一点消退,这是因为心的强烈度已经衰退,心有一点大松散。也许禅定的对象还保持清晰,但已经没有真正的醒觉性,这个状态常被误认为是正确的禅定。

  当你的心太激烈时,你感觉到兴奋,你必须要放松,就像把吉他的弦稍稍放松一样。同样地,当你散乱时,你的心就够紧,因此你要稍稍把它弄紧一点,就像把弦调紧一般。心就像是一个很好的弦乐器,需要调音。

  正念和内观

  建立专注的背后力量就是正念,也就是与对象共处而不散乱的能力。正念的练习就是:每一次心在摇摆时,把它不停地带回到禅定的对象上,这会一再地发生。当你能熟练地把正念保持在对象上时,你就可以专注在内观上。寂天在《入菩萨行论》中说道,内观的特殊作用就是,定期检验自己身体上或精神上的活动。在建立宁静安住的过程中,内观的工作就是,定夺心是否将要或已经受到散乱或兴奋的影响。刚开始的时候,散乱和兴奋的期间是强烈的,经过努力,这一切逐渐减弱减少,而停留在对象的时间变长。慢慢地,甚至微细的散乱和兴奋也失去力量而消失。最终,超越了兴奋和散乱的过失,心专一安住在对象上的能力增加。

  经由正念和内观,你可以持续地掌握对象,你有可能在六个月之内达到专注的禅定。刚开始时,你必须努力强迫自己的心放在禅定对象上;偶尔,你不再需要如此努力去做;然后你继续放松地去做;最后你无需用力遣除兴奋与散乱,自然地就专注在对象上。如果你能够清晰而持续地安住在对象上四个小时,你已经达到坚固的稳定性。身心的不利状态都消失,而达到一种身心柔软的乐。到这一刻,你已经达到宁静安住。

  宁静安住的特质

  宁静安住的心必须有着快速掌握对象的稳定性,只是如此还不足够。心还必须是清明的,但这还是不够。它的清明必须是强烈、警觉及敏锐的,连一点点迟钝都不允许。这些能够让心易于感受到宁静安住的微细调整,并不是很容易做到。在印度的达兰莎拉,有一位西藏人正在修行专注的禅定,他告诉我专注禅定的培养比他在中国坐牢还要困难麻烦!因为很难,所以谨慎的准备是很重要…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