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P11

  ..续本文上一页的。逐步地做,不要太强迫自己,特别是开始时,否则你有可能会变得很烦恼,甚至精神崩溃。在此,目标是日常修行,你选择一个禅定的对象,在专注于它时,试着达到并且维持稳定、清明及强烈度。

  专注于心的本身

  经由每天对心本身的禅定,也可以达到宁静安住。现在对心做观察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加强你在死亡时展现澄明心的力量。首先要确认心的灿然和知道的本质未受念头的污染,然后专注于其上。这是许多种等级的无念当中的一种(在第十章中,我会描述心究竟本性的禅定)。

  要准备专注于心的自身,需要累积正面功德来克服情绪的障碍,就像稍早时所谈到的慈悲的建立。下一步,是要熟悉自心本性。最好的时间是在清晨,你刚刚醒来而所有的感官尚未作用之前。在你眼睛尚未张开之前,注视着或者向内看意识的自身。这是体验心澄明本质的一个好机会。不要让你的心想着过去,也不要让它追逐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反而要让心活泼、清晰、没有任何意识,就是如此。在新与旧之间的空间,发现心自然、不造作、灿然及知道的本性,不受念头所影响。当你能够如此安住,你会了解到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切的对象、任何的概念,而且心有着一种仅是灿然和知道的本性,也就是仅是体验的本性。

  在你认识到心的本性就是灿然和知道之后,要安住于它。利用正念和内观的力量,安住于这个境界。如果一个念头生起,只要研究它的本质,概念就会因此丧失力量而自动消融。有时用一点儿力气,可以防止一个念头完全形成。更有可能的是,当你已经认识心的基本、无为、无造作本性,念头在形成时即会消融;而且即使它们生起,它们的力量也不大。要知道,就像是大海中的波浪是水所造成的,念头是由心的灿然、觉知的本性所造成的。透过每日持续的修行,念头会弱化和消失,毋须用力。

  这种禅定练习本身会使你的心敏锐,增加你的记忆。这些特质在心灵修行之外,不论是对于事业、机械工程、照顾一个家庭、或者做为一个老师、医师或律师,都是有帮助的。这个修行对日常生活中的愤怒也有帮助。当你被激怒,你可以专注在愤怒的本性上,并且由此逐渐地损毁它的力量。

  这种精神训练的另一种好处,就是身心的亲密联系。当你年轻及身体状况良好时,心是有力量的。那时候开始训练特别有价值,即使当你开始老化,经过身体的改变,心依然是清新而正面的。人脑是一个特殊的天赋,如果因为忽视而使它变弱,让它的力量随着年龄衰退,一直到像动物般,而唯一的工作只是照顾身体,则是很可惜的。对修行者而言,先前的精神训练,特别是对心的专注,对临终这一天来说是很重要的准备。你的心必须保持清明和敏锐,以便在死亡的阶段,或者至少是投生到下一世时,可以使用正确的技术。在这个重要的时刻,迟钝的心意是非常危险的。对于一个好的来世的最真实保证,就是在死亡的阶段能够修行。

  在决定你下一世的个性上,投生之前的心意状态非常具有影响力。也许你在一生中累积了很大的福报,但如果离去时心是迟钝的,这会伤及你下一世投生的形式。另一方面,即使你在此生犯下一些有遗憾的行为,然而当你临终时,如果你有所准备,并且决定尽量利用这个机会,那么你的下一世绝对会好。因此,要努力训练心智,让心智清新、灵敏及敏锐。

  达到精神宁静的其他技术

  在困难的情境下,我们很容易就变得情绪化。在我们每日所面对的情境里,佛教提供了很多技术来释放压力,寻找宁静。这些技术根据个人和情境而有所变化。用分析性禅定的力量直接面对问题,比逃避问题来得更有效果。以下是这个技术的某些例子:

  # 当你面对困难时,要尽可能去克服,倘若它不能被克服,那么你要思索这个麻烦是因为你此生或前世的行为所致。了解到苦是来自业力,会带来一些祥和,因为这透露出生命并非不公正。否则,欠疚和痛苦似乎是没有意义的。

  # 刚开始时,一个困难似乎很坚实而难以解决,直到你检验它的真实本性为止。试着去了解你生命中苦的类别。凡夫的身心具有苦的本质,就像火的本质是热和燃烧。我们学习如何运用火的本性,同样地,我们也可以学习在生命中如何运用苦。

  # 从一个广阔的视野来考虑困难,如果有人指责你,你与其痛骂,还不如想像这个指责可以把你“珍惜自我”的锁链放松,并未由此加强你关怀他人的能力。把恶劣的情境重建为有助于自己心灵发展的力量;这个技术很难做到,如果能成功就会很有力量。

  # 当你嫉妒或是想加害他人时,不要想这个人坏的特质,而要思考他的优点。大部分人都是有好特质也有坏特质,很难找到一个人全面都是坏的。

  # 思索自性空(也就是自性为空,指缺乏固有存在性),这是最深切的分析性禅定。在以下三章中,我会加以探索。

  或者,为了暂时的休息,你可以用安稳禅定:

  如果你不能停止担忧过去或未来,那么把注意力转向你呼吸的吸气和吐气。或者持诵这个咒语:嗡玛尼呗美吽。因为心不能同时专注在两件事情上,所以这两个禅定都可以使先前的担忧消逝。

  对我来说,所有的宗教似乎都可以从佛教的禅定技术中得到利益。专注于一的禅定能够有用地应用在许多情境里。在生命的各个阶段,我们都可以从专注于心与增加记忆上得到利益。

  日常修行摘要

  一、选择一个禅定的对象,然后把心专注于其上,试着达到并维持稳定、清晰及强烈度。避免散乱和昏沉。

  二、有时候,确认心的根本状态没有受到念头的污染,在它本身的状态中是单纯的灿然(唯明),也就是心知道的本质。以正念和内观安住在这种境界。倘若一个念头生起,则研究念头的本质,这可以让念头丧失力量而自动消融。

  

第四部、修行智慧

  

8、检验生命和事情是如何存在

  在心灵修行中的智慧概观

  若你为了他人而非自己,要生起成佛的慈爱和悲悯,首先你必须透过确认痛苦的类别来挑战痛苦;这就是第一圣谛。从我们出生到死亡,我们承受了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变易的痛苦,以及无法控制的缘起遍满的痛苦。第二和第三圣谛引领我们了解到苦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是否可以被遣除。苦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明,也就是错误地认为生命和物象是天生就存在。这一章将指出,生命与物象事实上是这样存在着。

  我们都具有一种有根据而正当的自我(或我)感,然而我们又额外有一种误解,以为这个“我”是天生即存在的。在这种迷惑之下,我们认为这个自我是依着自己的力量存在,根据自己的本性而发展,能够自己建立自己。这种固有存在的感觉,甚至可以强烈到使这个“自我”以为它是独立于身、心之外的。比如说,如果你因为疾病而衰弱,你也许会认为可以与一个健康的人交换身体;同样地,当你的心迟钝时,你会觉得可以与一个心很敏锐的人做交换。倘若真有这样一个能够自己独立存在而发展的自我,那么在精神的分析下,我们会越来越清楚,“自我”究竟是以身或心而存在,还是以身心和合而存在,或者是有别于身心而存在。这样的分析对所有的现象也是一样的。而我们“找不到”的这个事实,就证明了这些现象并非依着自己的力量而存在,它们并非自己建立自己。

  在一九六零年代,当我正在思索宗喀巴所写的“找不到”,以及一切现象事实上全部依赖概念时,他的话就像闪电穿过我的胸腔一般。这一段文字如下:

  一条染着颜色盘绕成圈的绳子看起来就像一条蛇,在昏暗的环境下看到这条绳子,念头生起“这是一条蛇”。对这条绳子来说,当被看成是蛇的那一刻,绳子的部分以及全体没有一丝一毫是蛇;因此蛇仅只是由概念所建立。同样地,当“我”的念头依着身、心生起时,不论前念和后念刹那的持续集合,或者是同一时间部分的集合,抑或各个分开的部分,或者是各个分开的集合,在身、心当中没有丝毫部分是“我”。同时,也没有丝毫有别于身、心而独立存在的个体。因此,“我”必然仅仅是依着身、心的概念而建立的,而不是由自己个别所建立。

  这个冲击持续了一阵子,接下来的几周当我见到人的时候,他们就像是魔术师的幻象,看似天生存在但我知道他们并非如此。那个像闪电击过心脏的体验,很可能是尚未到达完全有效和无可争论的证量之前的一个阶段。这也是我了解到烦恼情绪真的有可能止灭的时候。目前我在早晨对空性做禅定,然后把体验带入日常生活。在想或说“我”时,就像“我会如此做”,通常都会引发那种感受,但我依然不能说自己对空性全然了悟。

  一个怀抱着自性有的意识不具备有效的基础。一个有智慧的意识深植在实相中,了解到有情众生和一切的现象,包括身、心、建筑等,其自性为空;这是空性的智慧。了解到实相恰恰与认为自性实有的错误概念完全相反,智慧逐渐降服了无明。

  遣除以为事情之自性为有这样的无明,然后你可以防止像是欲望、仇恨这些烦恼情绪的生起。因此,痛苦也可以被遣除。除此之外,在遣除全知的障碍之前,空性的智慧必须伴随深刻关怀他人的动机(以及慈悲的行为),这种蒙蔽全知的障碍甚至在潜意识中也倾向认为现象虚幻的表象其自性为有。因此,全面的心灵修行需要培养智慧,伴随着大慈悲与开悟的愿望,同时视他人比自己更为重要。也只有到这个时候,你的意识才能可能转化为佛陀的全知。

  无我

  佛教徒和非佛教徒两者都修行禅定,以期达到快乐与去除痛苦,在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两种系统里,详细检验的核心对象就是这个“自我”。某些接受来世的非佛教徒承认身、心的暂时性,但他们相信一个恒常不变、一…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