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P12

  ..续本文上一页元的自我。虽然佛教徒接受来世,但他们认为没有这样一个坚实的自我。对佛教徒来说,智慧训练的主题就是空性或无我,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恒常、一元及独立的自我;说得更微细点,所有的众生和其他的现象中其自性为空。

  两种真理

  要了解无我,就必须了解一切存在的事情都包括在两种真理中。那就是世俗真理和究竟真理。我们在周围所看到与观察到的现象,根据不同的因和条件,可以从好变成坏,或是从坏变成好。对于许多的现象,我们不能说它们天生就是好或坏,事实上它们只是比较好或比较坏、比较高或比较低、比较美或比较丑,这都是由比较而来的,并不是它们天生就如此。价值是相对的。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事情的显现与它们实际的状况是有距离的。举例说,某件事看起来是好的,由于内在本性与现象的不同,当受到条件影响时可能会转坏。在餐馆看起来很好的食物,对你的胃不一定这么好。这清楚地象征了现象与实相之间的距离。

  这些现象本身被称为世俗真理,在意识上被认知而不超越现象之外。但是,同样的物象具有一种内存的性质,被称为究竟真理,它允许经由条件而有所改变。一个智慧的意识不会只对现象感到满足,会分析并找出现象的自性是滞就像它们显现那样的实有,但发现它们缺乏实有的自性,在现象之外发现其自性为空。

  空于什么?

  对空性或无我的理解,首先要确认的是那一个现象是空的。不了解所否定的是什么,就无法了解它的空无、空性。你也许认为空性就是没有,但不是这样。只是阅读佛法经典,很难确认与了解所否定的对象,我们所要否定的对象就是佛经中所说的真实成立或自性为有。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当你在阅读中再加入自己的检验时,我们日常看事情的误谬就越来越清晰。

  佛陀多次说,由于一切现象是相互依存而生起,因此它们是相对的,它们的存在是依赖其他的因和条件,以有它们自己的组合。举例说,一个木头桌子并非独立地存在,事实上依赖很多因素,比方说树、制造的木匠等,也依赖它自己的组合。如果一个木头桌子或任何的现象并非相互依存,倘若它是依着自己成立的,那么当你分析它时,它本身的存在性应该更明显,但事实并非如此。科学证实了佛法这样的分析。现今,物理学家持续发现更细微的物质元素,但依然无法了解它的究竟本性。空性的了解是更为深刻的。

  你越深入了解一个无知意识是如何看待现象的存在,你越会知道现象是不存在。然而,你越深入认识一个智慧意识了解了什么,你对自性为空就越能肯定。欲望和仇恨是由无知所控制,因此不能无限地生起。

  物象是否存在?

  

  就如前面所说的,透过分析来寻找现象时会找不到,你会怀疑这些现象究竟是否存在。但是,从直接的经验中,我们知道人和事会引发乐与苦,同时它们也有益和有害的。因此现象确实存在,问题是如何存在?它们本身不具有独立存在性,但却依靠很多的因素而存在,包括一个能将它们概念化的意识。

  它们存在但自身却并非独立存在,那么它们必然是依着概念化而存在。但是,当我们看到所现起的现象时,它们看起来完全不是以这种存在的方式现起。物象看似本身独自成立,而并非依赖一个概念化的意识。

  当你训练智慧的建立时,不论是对于你自己、另一个人、你的身、你的心,或者任何东西,你是透过分析来找寻它固有的实存性。你不是对现象做分析,而是对物象的固有自性做分析。因此,你并非了解到物象不存在,反而你发现找不到物象的固有自性。物象的存在与分析并不冲突。现象确实存在,但不是以我们所认为的方式存在。

  在分析之后所剩下的就是相互依存的现象。举例说,当你检验自己的身体时,你否定其自性为实有,所剩下的是一个依赖四肢、躯干及头的身体。

  倘若现象是空,它们能作用吗?

  当我们想到物象时,我们是否错误地相信它们本身独立存在呢?答案是:“是的”。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现象。现在,让我们来看一棵树:无可否认地它看似固有存在,但是:

  一、我们可以想着树其自性为有。

  二、我们可以想着树其自性为空。

  三、我们可以想着树,而不去想其自性为空或自性为有。

  这三者中,只有第一是错的:其他两种理解的模式是对的,虽然第二和第三种的显现模式是误谬的,也就是说树看似自性为有。

  倘若物象其自性为空,这是否表示它们就不能作用呢?如果因为物象的本性是空,就即刻下结论,认为它们无法有作用,也就是不能引起乐或苦、有利或有害,那么这便是最糟的误解,也就是虚无主义的见解。印度的瑜伽学者龙树在他的《宝鬘论》中说道,虚无主义者绝对不会有好的来世,而一个相信自性为有的人,虽然他的这种见解也是错误的,但会有一个好的轮回。

  容许我做解释。你必须要对行为的结果有一种信仰,好让你在此生择善而弃恶。暂时,你可能很难去了解空性的微细见解,而不陷入虚无主义的陷井,你无法了解到现象是依着因和条件(因缘相依)而现起。为了心灵修行的进步,现在最好暂时放下对空性的透视。即使你误以为现象其自性为有,你依然可以建立因缘相依的理解,然后把它应用到修行中。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偶尔会教导现象和众生其自性为有。这样的法教是佛陀经教中的开示,但它们不是佛陀自己最终的法教。为了特定的目的,佛陀有时要宣说并非最后的法教。

  意识是如何被误导?

  由于一切现象显现出是依着它们自己而成立,所以我们所有凡夫的觉受都被误导。只有在完全专注中对空性直接体验时,才不会有错误的现象。那时候,主客二元对立与现象的多元化消失,只有空性显现。在这样的禅定之后,众生与现象再度错误地依着自身独立现起,但是透过对空性领悟的力量,你认清到现象与实相的落差。借由禅定,你认清了现象与理解这两者的错误模式。

  现在让我们回到重点。我们所有人都有一种“我”的感觉,但我们必须了解到它仅是依着身心而被指定。佛陀所指的无我是缺乏了恒常、一元及独立的自我:说得更微细,这可以指涉到任何现象其自性为空。但是,佛陀确实珍惜那一个存在于刹那间改变的自我,那一个存在是依着身心续流而被指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根据地感觉到“我”,当佛陀弘扬无我教义时,我们指的不是自我的非存在性。根据这个“我”,我们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快乐、拒绝痛苦。当我夸大自我与其他现象的感觉,认为它们的自性实有时,我们就会陷入许许多多的问题。

  日常修行摘要

  要练习确认众生与物象是如何错误地现起,做以下的练习:

  一、观察一个项目。比方说,你在店里注意到一只手表,观察它的显现是如何在改变;当你对这手表越来越有兴趣时,看看它是如何变得越来越具体;最后当你买了它,同时认为这就是你的东西时,看看它是如何显现。

  二、省思自己是如何在自己心中现起为自性实有。然后,再思索他人与他人的身体如何在自己心中现起。

  

9、中道

  专注与智慧,两者皆需

  佛法的经典告诉我们,当对空性有所领悟时,自性为有的幻觉就会减弱,但这不会是在单一简短的领悟之后就能产生。如果你没有成就专一的禅定(也就是心的宁静安住),你不能只用空性的理解来根除自性为有的幻觉。你需要一再地应用分析,透过专注的禅定,你的心变得坚强、深沉、稳定,能够在空性中专注,如此能够逐渐减弱对实相错觉较为粗糙的层面。

  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经典与下三部瑜伽,都说内观(智慧)的先决条件就是宁静安住(专注的禅定)。宁静安住中所用的稳定禅定,以及内观所用的分析性禅定,在禅定的对象上没有什么区别。这两者的差异在于,从宁静安住的状态中观察空性需要身心柔软,此柔软是经由对空性做稳定禅定而来,然而在内观中观察空性需要身心更为柔软,这是由对空性作分析禅定而来。

  虽然把空性做为对象可以达到宁静安住,但这是针对那些已经了解空性的修行者而言。通常,修行者首先要成就专一的禅定,然后透过理性分析而得到空性见解。

  对推论的需要

  所有的佛法学者都同意透过分析的推论过程,从基本、共享、直接的觉受中,可以导致一个推论的结果(概念性的理解)。让我们举以下的推论为例:

  由于因缘相依,一棵植物并非自性为有。

  你首先思索一棵植物,因为它是依靠着特定的因和条件(比如一粒种子、土壤、日光及水分)而产生,所以它是依靠因缘而生起。但最终,推论的过程还是要靠直接的感觉来验证,否则推论无法成立。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植物的改变——它们成长、成熟最后枯萎。如此说来,推理是盲目的,因为它必须依赖感官的直接接受,否则就无法成立。推论依靠理论的推敲,最后透过直接觉受安歇于基本的、共享的、无可争论的经验上。

  所知的物象可以被分为明显的、略微明显的、略微隐晦的,以及非常隐晦的。为了了解非常隐晦的主题,必须依赖经典,但就算是这一类型的推论,只引述一个经典的说法来做为其他的根据,则是不充分的。你必须做以下的分析:

  # 在这个主题上,经典之间是否有任何内在的矛盾。

  # 关于此一主题,经典的陈述与明显的直接觉受之间是否有任何矛盾。

  # 关于此一主题,经典的陈述与透过基本推论的了解,两者是否有任何矛盾。

  因此,即使以经典为根据的非常隐晦的例子,也是需要分析的。

  在信任度的建立上,佛陀建立了四个步骤:

  一、依法而不依人

  …

《修行的第一堂课(杰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