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P12

  ..續本文上一頁元的自我。雖然佛教徒接受來世,但他們認爲沒有這樣一個堅實的自我。對佛教徒來說,智慧訓練的主題就是空性或無我,也就是說沒有一個恒常、一元及獨立的自我;說得更微細點,所有的衆生和其他的現象中其自性爲空。

  兩種真理

  要了解無我,就必須了解一切存在的事情都包括在兩種真理中。那就是世俗真理和究竟真理。我們在周圍所看到與觀察到的現象,根據不同的因和條件,可以從好變成壞,或是從壞變成好。對于許多的現象,我們不能說它們天生就是好或壞,事實上它們只是比較好或比較壞、比較高或比較低、比較美或比較醜,這都是由比較而來的,並不是它們天生就如此。價值是相對的。從這裏可以了解到,事情的顯現與它們實際的狀況是有距離的。舉例說,某件事看起來是好的,由于內在本性與現象的不同,當受到條件影響時可能會轉壞。在餐館看起來很好的食物,對你的胃不一定這麼好。這清楚地象征了現象與實相之間的距離。

  這些現象本身被稱爲世俗真理,在意識上被認知而不超越現象之外。但是,同樣的物象具有一種內存的性質,被稱爲究竟真理,它允許經由條件而有所改變。一個智慧的意識不會只對現象感到滿足,會分析並找出現象的自性是滯就像它們顯現那樣的實有,但發現它們缺乏實有的自性,在現象之外發現其自性爲空。

  空于什麼?

  對空性或無我的理解,首先要確認的是那一個現象是空的。不了解所否定的是什麼,就無法了解它的空無、空性。你也許認爲空性就是沒有,但不是這樣。只是閱讀佛法經典,很難確認與了解所否定的對象,我們所要否定的對象就是佛經中所說的真實成立或自性爲有。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當你在閱讀中再加入自己的檢驗時,我們日常看事情的誤謬就越來越清晰。

  佛陀多次說,由于一切現象是相互依存而生起,因此它們是相對的,它們的存在是依賴其他的因和條件,以有它們自己的組合。舉例說,一個木頭桌子並非獨立地存在,事實上依賴很多因素,比方說樹、製造的木匠等,也依賴它自己的組合。如果一個木頭桌子或任何的現象並非相互依存,倘若它是依著自己成立的,那麼當你分析它時,它本身的存在性應該更明顯,但事實並非如此。科學證實了佛法這樣的分析。現今,物理學家持續發現更細微的物質元素,但依然無法了解它的究竟本性。空性的了解是更爲深刻的。

  你越深入了解一個無知意識是如何看待現象的存在,你越會知道現象是不存在。然而,你越深入認識一個智慧意識了解了什麼,你對自性爲空就越能肯定。欲望和仇恨是由無知所控製,因此不能無限地生起。

  物象是否存在?

  

  就如前面所說的,透過分析來尋找現象時會找不到,你會懷疑這些現象究竟是否存在。但是,從直接的經驗中,我們知道人和事會引發樂與苦,同時它們也有益和有害的。因此現象確實存在,問題是如何存在?它們本身不具有獨立存在性,但卻依靠很多的因素而存在,包括一個能將它們概念化的意識。

  它們存在但自身卻並非獨立存在,那麼它們必然是依著概念化而存在。但是,當我們看到所現起的現象時,它們看起來完全不是以這種存在的方式現起。物象看似本身獨自成立,而並非依賴一個概念化的意識。

  當你訓練智慧的建立時,不論是對于你自己、另一個人、你的身、你的心,或者任何東西,你是透過分析來找尋它固有的實存性。你不是對現象做分析,而是對物象的固有自性做分析。因此,你並非了解到物象不存在,反而你發現找不到物象的固有自性。物象的存在與分析並不沖突。現象確實存在,但不是以我們所認爲的方式存在。

  在分析之後所剩下的就是相互依存的現象。舉例說,當你檢驗自己的身體時,你否定其自性爲實有,所剩下的是一個依賴四肢、軀幹及頭的身體。

  倘若現象是空,它們能作用嗎?

  當我們想到物象時,我們是否錯誤地相信它們本身獨立存在呢?答案是:“是的”。我們可以用叁種不同的方式來看待現象。現在,讓我們來看一棵樹:無可否認地它看似固有存在,但是:

  一、我們可以想著樹其自性爲有。

  二、我們可以想著樹其自性爲空。

  叁、我們可以想著樹,而不去想其自性爲空或自性爲有。

  這叁者中,只有第一是錯的:其他兩種理解的模式是對的,雖然第二和第叁種的顯現模式是誤謬的,也就是說樹看似自性爲有。

  倘若物象其自性爲空,這是否表示它們就不能作用呢?如果因爲物象的本性是空,就即刻下結論,認爲它們無法有作用,也就是不能引起樂或苦、有利或有害,那麼這便是最糟的誤解,也就是虛無主義的見解。印度的瑜伽學者龍樹在他的《寶鬘論》中說道,虛無主義者絕對不會有好的來世,而一個相信自性爲有的人,雖然他的這種見解也是錯誤的,但會有一個好的輪回。

  容許我做解釋。你必須要對行爲的結果有一種信仰,好讓你在此生擇善而棄惡。暫時,你可能很難去了解空性的微細見解,而不陷入虛無主義的陷井,你無法了解到現象是依著因和條件(因緣相依)而現起。爲了心靈修行的進步,現在最好暫時放下對空性的透視。即使你誤以爲現象其自性爲有,你依然可以建立因緣相依的理解,然後把它應用到修行中。這就是爲什麼佛陀偶爾會教導現象和衆生其自性爲有。這樣的法教是佛陀經教中的開示,但它們不是佛陀自己最終的法教。爲了特定的目的,佛陀有時要宣說並非最後的法教。

  意識是如何被誤導?

  由于一切現象顯現出是依著它們自己而成立,所以我們所有凡夫的覺受都被誤導。只有在完全專注中對空性直接體驗時,才不會有錯誤的現象。那時候,主客二元對立與現象的多元化消失,只有空性顯現。在這樣的禅定之後,衆生與現象再度錯誤地依著自身獨立現起,但是透過對空性領悟的力量,你認清到現象與實相的落差。借由禅定,你認清了現象與理解這兩者的錯誤模式。

  現在讓我們回到重點。我們所有人都有一種“我”的感覺,但我們必須了解到它僅是依著身心而被指定。佛陀所指的無我是缺乏了恒常、一元及獨立的自我:說得更微細,這可以指涉到任何現象其自性爲空。但是,佛陀確實珍惜那一個存在于刹那間改變的自我,那一個存在是依著身心續流而被指定。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根據地感覺到“我”,當佛陀弘揚無我教義時,我們指的不是自我的非存在性。根據這個“我”,我們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快樂、拒絕痛苦。當我誇大自我與其他現象的感覺,認爲它們的自性實有時,我們就會陷入許許多多的問題。

  日常修行摘要

  要練習確認衆生與物象是如何錯誤地現起,做以下的練習:

  一、觀察一個項目。比方說,你在店裏注意到一只手表,觀察它的顯現是如何在改變;當你對這手表越來越有興趣時,看看它是如何變得越來越具體;最後當你買了它,同時認爲這就是你的東西時,看看它是如何顯現。

  二、省思自己是如何在自己心中現起爲自性實有。然後,再思索他人與他人的身體如何在自己心中現起。

  

9、中道

  專注與智慧,兩者皆需

  佛法的經典告訴我們,當對空性有所領悟時,自性爲有的幻覺就會減弱,但這不會是在單一簡短的領悟之後就能産生。如果你沒有成就專一的禅定(也就是心的甯靜安住),你不能只用空性的理解來根除自性爲有的幻覺。你需要一再地應用分析,透過專注的禅定,你的心變得堅強、深沈、穩定,能夠在空性中專注,如此能夠逐漸減弱對實相錯覺較爲粗糙的層面。

  這就是爲什麼佛陀經典與下叁部瑜伽,都說內觀(智慧)的先決條件就是甯靜安住(專注的禅定)。甯靜安住中所用的穩定禅定,以及內觀所用的分析性禅定,在禅定的對象上沒有什麼區別。這兩者的差異在于,從甯靜安住的狀態中觀察空性需要身心柔軟,此柔軟是經由對空性做穩定禅定而來,然而在內觀中觀察空性需要身心更爲柔軟,這是由對空性作分析禅定而來。

  雖然把空性做爲對象可以達到甯靜安住,但這是針對那些已經了解空性的修行者而言。通常,修行者首先要成就專一的禅定,然後透過理性分析而得到空性見解。

  對推論的需要

  所有的佛法學者都同意透過分析的推論過程,從基本、共享、直接的覺受中,可以導致一個推論的結果(概念性的理解)。讓我們舉以下的推論爲例:

  由于因緣相依,一棵植物並非自性爲有。

  你首先思索一棵植物,因爲它是依靠著特定的因和條件(比如一粒種子、土壤、日光及水分)而産生,所以它是依靠因緣而生起。但最終,推論的過程還是要靠直接的感覺來驗證,否則推論無法成立。我們可以用眼睛看到植物的改變——它們成長、成熟最後枯萎。如此說來,推理是盲目的,因爲它必須依賴感官的直接接受,否則就無法成立。推論依靠理論的推敲,最後透過直接覺受安歇于基本的、共享的、無可爭論的經驗上。

  所知的物象可以被分爲明顯的、略微明顯的、略微隱晦的,以及非常隱晦的。爲了了解非常隱晦的主題,必須依賴經典,但就算是這一類型的推論,只引述一個經典的說法來做爲其他的根據,則是不充分的。你必須做以下的分析:

  # 在這個主題上,經典之間是否有任何內在的矛盾。

  # 關于此一主題,經典的陳述與明顯的直接覺受之間是否有任何矛盾。

  # 關于此一主題,經典的陳述與透過基本推論的了解,兩者是否有任何矛盾。

  因此,即使以經典爲根據的非常隱晦的例子,也是需要分析的。

  在信任度的建立上,佛陀建立了四個步驟:

  一、依法而不依人

  …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