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P13

  ..續本文上一頁

  二、關于法,依義而不依字。

  叁、關于意義,依決定義而不依诠釋義。

  四、關于決定義,依真理直接體驗的智慧而不依二元的理解。

  佛陀同時說:

  我的話如同黃金般,經過燒炙、切割有磨擦,

  被出家衆及學者們所接受,

  這是在仔細分析之後,

  而非出于對我的尊敬。

  在推理的過程中,爲了克服一個錯誤的觀念,首先陳述一個錯誤見解的荒謬結論,然後再提出有證明的論述,是很有效的。我在年輕的時候,學習邏輯,有一位學者曾經告訴我,不論是與一個主張自性有的佛教徒辯論,或者是自己做分析禅定,采用叁段式邏輯論述像是“我的身體其自性爲空,因爲它是因緣相依生起”,是一種頗爲軟的方式。采用荒謬的結果,像是“我的身體不可能是因緣相依而生起,因爲其自性爲有, ”,所做的陳述沖擊比較大,因爲一切現象相互依存地生起,對佛教而言是基本的。

  相互依存與空性的一致性

  佛陀自己在說明經典時,以及龍樹和他的心靈之子提婆、佛護、月稱在論述經典時,都會采用現象相互依存生起做爲建立空性的最後推論。這表示現象一般說來並非不存在,而無常的現象是可以産生作用的。

  當佛陀教導四聖谛時,首先他確認了真實的痛苦、來源、止滅及道路,然後說:

  要認清苦,但卻沒有東西可以被認清。要揚棄苦的來源,但卻沒有東西可以被揚棄。要實證止滅,但卻沒有東西可以被實證。要禅定于道路上,但卻沒有東西可以被禅定。

  這個意思就是說,雖然在世俗上,四聖谛中有些元素是要有效地被認清、揚棄、實證及禅定,但在究竟上沒有要認清、揚棄、實證及禅定的東西。從究竟實相的見解上,這一切都超越活動;在空性中每樣事情都是同一味。就是這樣,佛陀提出了兩種真理,也就是世俗真理和究竟真理。

  一切現象,也就是因和果、行動和行動者、好和壞等,僅只是世俗性的存在,也就是名義上的存在,它們是相互依存地生起。由于現象是依賴其他的因素而存在,所以它們不是獨立的。這一個缺乏獨立性或者是自性爲空,就是一切現象的究竟真理。當你開始不滿足于現象而已,然後用分析來探測表象的底層時,你就能夠了解真實空性。

  當你透徹了解到現象與空性時,就能了解到它們彼此是和諧的。現象不排除空性,而空性也不排除現象。不能理解這一點,你可能會相信善和不善,因和果等,但卻無法相信空性。同樣地,你也許認爲自己了解空性,但卻無法相信因果,也就是無法相信依著條件所生起的利或害、樂或苦。如果沒有正確了解,空性及現象看起來會彼此妨礙。

  現象是自性空,因爲它們的存在是依賴其他的條件;反過來說,現象能夠作用,因爲它們是自性空。如果現象不是自性空,那麼就不能被因和條件的影響,它們就不會改變。這也就表示,它們不能造成快樂和痛苦、利益和傷害。也就不可能有善與惡。

  對相互依存生起有著全然理解,也就能帶來對現象及自性空的雙重了解。自性有和完全不存在這兩種極端,就會因爲這雙生的了解而當下被清除。知道現象生起可以避免落入虛無主義的極端,允許物象及衆生在此世界中運作,允許業力因果的作用。知道現象是相互依存而並非依著自身的力量存在,可以避免落入相信自性爲有的極端。透過對這兩種真理的理解,你進入了中道。

  心經

  物象與自身空性的關系是什麼?有一本陳述圓滿智慧的經典,也就是《心經》,談到了這個甚深的主題。《心經》是大乘佛教國家,像是中國、日本、韓國、蒙古、西藏及越南等地,每天禅定和念頌的主要經典。爲了對治問題的根本,佛陀以簡短而有力的方式敘述所需要的智慧,伴隨著利他的動機和慈悲的行爲,由此而能成就全知的佛。以下是《心經》的全文(譯注一):

  頂禮薄伽梵般若波羅密多。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靈蹴山中。與大比丘衆俱。爾時薄伽梵入觀照深妙品叁昧。

  是時複有聖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觀照般若波羅密多深妙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

  于是壽命具足舍利子,承佛神力。白聖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男子,若有欲修般若波羅密多深妙行者,作何修習。

  聖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告壽命具足舍利子言。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樂修般若波羅密多深妙行者,應作是觀,應以五蘊亦從自性空真實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想行識,亦如是空。

  舍利子,以是諸法皆空而無相。不生、不滅、無垢、亦無離垢、無減、無增。

  舍利子,是故空中無色、無受、無想、無行、無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無眼界及無意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是以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就無不得。

  舍利子,是故菩提薩埵以無所得故。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無挂礙,故無恐怖,遠離顛倒,究竟涅槃。叁時安住諸佛。亦依般若波羅蜜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應知般若波羅蜜多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與等咒。除一切苦咒,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嗲雅他。嘎嗲嘎嗲。波羅嘎嗲。波羅僧嘎嗲。菩提娑哈。

  舍利子,菩薩摩诃薩,應如是修習深妙般若波羅蜜多。

  于是薄伽梵從叁昧起,告聖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善哉。複雲善哉善哉。善男子,是乃如是。是誠如是。如汝所說深妙般若波羅蜜多,作是修習。一切如來,亦皆隨喜。薄伽梵作是語已。壽命具足舍利子,聖觀自在菩薩摩诃薩,暨諸眷屬,天、人、阿修羅、乾達婆等,一切世間,皆大歡喜。

  宣贊佛旨。

  色與空性

  從印度和西藏對于《心經》的論述中,針對《心經》中間的一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將提供一些想法。這個簡潔的陳述包含了許多的意義:

  一、一切的人和事都依賴于他們的因和他們的組合成分,無法獨立于這一切之外而能存在。他們是相互依存地生起,因此他們的自性爲空。因爲一切現象都是相互依存地生起,他們具有一種空性的本質。

  二、反過來說,由于衆生以及事情都不具有獨立性或自性,他們必須依賴其他的因素,他們必然就是相互依存地生起。

  叁、“形色的空性”與形色是不相離的。形色本身是因著條件的出現而合成及解體,他們自身的本質自性爲空。

  四、自性空就是他們最終的實相,他們安住的狀態,他們最終的存在狀態。

  五、總而言之,由于缺乏自力存在的原因,形色的合成及解體、增和減等就成爲可能。像形色這樣的現象被認爲是從空性界中生起。

  因此,《心經》中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在這當中指出了空性與相互依存而生起這兩者是和諧的。

  簡而言之,形色並不因爲空性而空,形色本身即是空。空性並不表示現象是空于某樣東西,事實上是其自身的自性爲空。色即是空表示形色的最終本性就是自然的自性空;由于形色是相互依存地生起,因此它們是空于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空即是色表示此一自然的自性空,也就是缺乏自主的原則,使形色可以成爲空的遊戲,或者是從空當中依著條件而建立色。由于形色是空性的基礎,空即是色;形色現起正如同空性的反映。

  在我自己的經驗中,事情是相互依存地生起,因此它們的自性爲空,這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相較于因爲事情是空,它們一定是相互依存的生起,這比較難理解。近來我經常思索龍樹在《寶鬘論》中所說的:

  一個人不是地,不是水,

  不是火,不是風,不是空,

  不是意,不是它們全體,

  除此之外那人是什麼?

  首先想身體的物質元素,像是地(堅硬的東西)、水(流質)、火(熱)、風(氣),以及空(像是食道這樣的空間)是否就是自我。接下來他檢驗意識,然後他檢驗這一切的集合集是否就是自我,最後修辭華麗地問,除此以外是否可以有自我。這以上都沒有辦法找到自我。

  龍樹並沒有即刻作出自我不真實的這個結論,反而在偈語之後他立即說,自我並非不存在而是相互依存地生起,是依著上述的六種要素所建立。然後基于此一依存的事實,他做出了自我並非真實的結論:

  由于有情生命是六種要素所構成,

  一個人是非真實的。

  在此,“非真實”並不只是表示,在六種要素中或之外找不到所要尋找的自我。龍樹要說明的是,雖然心意領悟到自性爲空,見到此一純然的欠缺,但是同一個心靈有著一種理解,也就是自我是相互依存的生起。我感覺到,他表達方式充滿了沖擊力,避開了執著于自性爲有的極端,同時也避免了執著于自我完全不存在的極端。

  就像手的兩面,當在檢驗它的甚深本質時,看到其他自性爲空,然而從另一方面去看時,見到了現象本身的顯現。它們是一體。因此,色即是空,而空即是色。

  你必須要能了解空性的意義也就是相互依存生起的意思,這兩者是深深地相關聯。當你對于空性的內觀越來越清晰時,你就能夠見到物象是依賴因、條件及它們的組合而生起,它們帶來愉快與痛苦,因爲它們的自性爲空。如果你感覺到一切都沒有用,因爲它是空的,你就是錯把空性當做虛無主義。正確理解空性,就表示領悟到我們應該如何依賴因和果。自然且完全了解空性,就表示甚深現象與空性無二。

  空性的意義是奇妙的,是不是?對于自性爲有這一個錯誤概念,空性是一劑良藥;而它本身也有助于對因果更深入的了解,這是對空性真實了解。光靠聽聞和閱讀是不可能解釋空性領悟的重要性。必須透過長時間的努力,配合上戒律的修行,也就是慈悲與避免傷害,透過向佛、菩薩及其他老師的祈請來克服障礙,我們需要許多正面的善因。

  日常修行摘要

  經常思索現象是如何依著因和條件而生起,同時試著看這…

《修行的第一堂課(傑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